性别文化中的冲突与嬗变

2012-01-27 23:39:06乌尼日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男女妇女文化

乌尼日

性别文化中的冲突与嬗变

乌尼日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5)

中国女性从新文化运动开始有了个性的张扬。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女性群体不断壮大与男子一道担负起了改造中国的历史使命,用自己坚韧的臂膀撑起了“半边天”。由低矮天空的无奈到“半边天”的自信,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指导的必然结果。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妇女政治权利逐步得到较为全面的保障,男女两性的劳动权平等在法律层面上得以实现(事实上仍有差距),女性的经济地位日益提升。“强女人”逐步多了起来,虽说颇有争议,但在不知不觉中逐步被人们所认可,这是对几千年“男尊女卑、男强女弱”性别文化观的挑战。

性别文化;冲突;嬗变

性别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何谓先进的性别文化?“先进性别文化指的是与社会良性运行相适应的、能推进和引导社会有利发展的、有利于性别公平和和谐生存与发展的文化。”“反之,建立在对妇女不公正对待基础上的性别等级、妇女在解放过程中主体意识的削弱、妇女在解放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失落、妇女的‘物化’和‘商品化’、强调性别平等的结果平等但忽视条件(机会)平等和过程(程序)平等、将妇女视为与男人对立的性别群体等内容是不利于今天中国大陆性别平等、公正、和谐生存与发展的。”①“先进的文化一旦被大众所接受,他们就会自觉抵制封建文化的泛滥,用先进文化律己、律社会。不为大众所接受的文化,是不成其为先进的,因而也是没有用处的,先进的性别文化必须为大众所掌握,才能发挥文化的角度研究性别平等的目的”。②社会性别意识必须形成舆论氛围,占领文化阵地,成为主导。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有83.5%认同“女人的能力不比男人差”;88.6%同意“男人也应该主动承担家务劳动”;86.7%赞同“男女平等不会自然而然实现,需要积极推动”。认同“男人应该以社会为主,女人应该以家庭为主”的男女比例分别为61.6%和54.8%,比2000年分别提高了7.7和4.4个百分点。”③

一、“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再解读

20世纪60、70年代“男女都一样”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时髦词,也是那个年代人们普遍认可的性别观念。可是到了80年代反而成了人们开始怀疑和否定的“反思”词了,有人说“时代不同了,男女还是不一样”,甚至有人调侃地说“时代不行了,男女才一样。”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解读毛泽东这句话的本质内涵呢?这应该是一个研究命题。

(一)“男女都一样”提出的历史背景

毛泽东这句话的完整表述是:“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④是“1964年6月毛泽东《畅游十三陵水库时对青年的谈话》。⑤改革开放之后,这句原是鼓舞“50后”、“60后”女性的时代名言却被大大质疑了,有些人对这句话持否定的态度,认为毛泽东不管男女的生理差异,而一味强调都“一样”,因此,造成了妇女的性别扭曲,出现“女性男性化”、“无性化”的趋势。对此,我认为应该从毛泽东谈话的背景和内涵进行理解。它“是针对男女青年一起在十三陵水库中游泳而谈的。它的含意是指,“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妇女和无产阶级一起摆脱了压迫和剥削,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家庭等社会一切领域,享受到与男子一样平等的权利。”⑥毛泽东对中国妇女的伟大作用是在新民主义革命的实践中充分认识的。因此,才有了“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的名言。

(二)“男女都一样”的基本内涵

在西方女性学进入我国之前,人们很少能够区分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把两者混为一谈,因此,在领导人谈男女平等时也认为是指生理性别。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国家确认妇女同男子一样是历史的主人,是革命和建设的一支伟大力量;确认妇女和男子有同等的人格,同等的价值,同等的尊严;充分肯定了广大妇女身上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她们不仅是巨大的劳动力资源,而且是劳动力资源的创造者。这种认识并不排斥男女在生理机能上和心理上的差异。”⑦因为缺乏正确的性别观,忽视了社会性别的意义,“后来有人把‘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片面理解为‘男子能干的活,妇女也都能干’那是违背客观事实的,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男女场同论’的唯心主义观点。”⑧我认为毛泽东所说的“男女都一样”主要是指男女在人格、价值、权利、尊严、机会与责任的平等。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历史时期,反映出对妇女问题的不同关注点。“五四”时期毛泽东面对中国封建婚姻制度对男女青年的束缚,主张男女婚姻上的平等,婚姻自主权的实现;在井冈山时期面对农村妇女没有独立人格,地位低下,针对妇女受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压迫的状况还妇女以人格尊严,让妇女吃饭上桌而且坐头席,从尊重妇女人格到从婚姻制度上解放妇女;延安时期面对进步女性知识分子的聚集,创办了延安中国女子大学,提高了妇女的政治素养,培养了我国的女政治家,为新中国的建立储备了大量妇女干部。经过20多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实践,建国初期,一批妇女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特别是国家级领导人中出现了女性领导,有国家女副主席、女部长。新中国60年的发展,国家级领导人中又产生了女副总理、女副部长;女国务委员等;省级领导中有了女省长、女书记等,厅级领导中有女市长、女副市长等;处级领导中有女书记、女县长等,这在我国历史上都是破天荒的,在参政权上实现了男女平等。在教育权上也体现了男女平等,各条战线女专家、女能人不断涌现,产生了无数女性第一。女科技人员相继产生,妇产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哲学、法学、文学等学科领域也有了女性的身影。改革开放以来,女性更是人才辈出,女院士、女博导、女教授、女博士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24秒,搭载着我国首位女宇航员的神舟九号成功发射,女性与男性一样进入太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能科学地解读“男女都一样”的真正内涵。

二、“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文化内涵

女娲补天是中国古老神话中一段美丽神奇的故事,但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女人的天空正如20世纪30年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无奈感叹,“女人的天空是低矮的”。“在中国原始的象形文字中,‘女’字的造型是一个跪着的奴隶,后来经过15次的演变,才成为今天的‘女’字,不过仍能看出跪着的痕迹。”⑨女性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开始有了个性的张扬。特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女性群体不断壮大,与男子一道担负起了改造中国的历史使命,用自己坚韧的臂膀撑起了“半边天”。由低矮天空的无奈到“半边天”的自信,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指导的必然结果。是毛泽东对中国妇女作用的最高赞誉,也是客观定位,这七个大字是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深切地体会。1956年10月24日,毛泽东在会见南斯拉夫妇女代表团时说“妇女的权利在宪法中虽有规定,但是还需要努力执行才能实现”,“我们全国人民代表中有12%是女同志。在基层人民代表中,女同志占17%,在北京、上海、天津3个中央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中,女同志占20%。”“将来女同志的比例至少和男同志一样,各占50%。如果女同志的比例超过男同志,也没有什么坏处。”江泽民也说“中国自古就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说法。她们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历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中,曾经出现了许多的女中豪杰。”并说“在这个新时代里,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她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展,她们为祖国和人民建立了巨大的功业………历史的事实证明,我国妇女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支伟大力量。”⑩

三、“女主外”与文化颠覆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男主外,女主内”,好像天经地义。但到了近代男女分工的模式受到了挑战,中国最早走上社会的女性群体是产业女工。鸦片战争后最初阶段,职业曾是女性融入社会的主要渠道。“新中国成立后,动员妇女‘走出家庭’,应该说是毛泽东时代将妇女从私人领域推进公共领域的一场重要运动。”“妇女参加有报酬的社会工作,这一角色的变化相对于传统的中国家庭来说,至少带来了两个结果:一是家庭结构的变化,男性不再是惟一的挣钱养活家庭的成员;二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两性分工模式的变化,女性也扮演了‘主外’的角色。”罗琼在《中国妇女运动发展及其基本规律》一文中说:“特别值得注意的,不仅原来有妇女参加工作的部门,妇女数量大量增加,而且过去很少有妇女或者没有妇女参加工作的部门,现在也有相当数量的妇女参加进去,如女航空员、女坦克手、女盘旋工、电车和汽车女司机、火车上的女包乘组、女列车长,甚至女地震组等等相继出现了,为中国妇女参加祖国建设开辟了宽广的道路。”虽说我们已经有了60多年的“女主外”的颠覆性的变革,但中国有几千年的男女分工,“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刻板印象根深蒂固,至今依然具有较大的市场。在社会观念领域,认同“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的比例高达52.2%,在赞同这个观点的人中,其中女性为50.38%,男性为53.96%;认为“女人干的好不如嫁的好”的比例高达33.62%,男女两性的赞同的比例为,其中女性为37.26%,男性为30.8%。面对这种格局,女性需要进一步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权利意识,社会需要对权力格局进行“颠覆性重组”需要给女性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参与空间。虽说已进入21世纪,可女性能否自觉自愿参与到公共社会领域撑起“半边天”仍是要关注的问题。

四、“强女人”与文化嬗变

莎士比亚曾说:“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然而,中国共产党是将中国妇女由“弱”变“强”最终使其站立起来的组织者和推动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妇女在社会上的形象。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妇女的政治权利逐步得到较为全面的保障,男女两性劳动权平等在法律层面上得以实现(事实上仍有差距),经济地位日益提升。“强女人”逐步多了起来,虽说颇有争议,但在不知不觉中逐步被人们所认可,这是对几千年“男强女弱”性别文化观的的挑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副主席宋庆龄、第一任司法部部长史良、第一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和第一任外交事务委员会主任何香凝、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蔡畅、全国政协副主席康克清、历任国务院副总理、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国务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陈慕华、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雷洁琼、国务委员、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主任吴仪、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原全国妇联副主席彭珮云、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何鲁丽、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等,女性走到了前台。在传统与变革的时代较量中,我们将面临着一个十分纠结的问题:传统不仅是凝固于过去的陈迹,历史将载着传统的轨迹伸向未来,因而,旧的精神文化因素是不会以突变式地消灭的,封建主义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积淀传递,是通过家庭等场所以及社会习俗、风尚等社会群众心理,还通过文学作品、口头文学等社会机制,在社会人之中产生的内化(即个人与社会的认同)。封建主义传统文化的这种隐性遗传,其力度与深度远比明显的文字符号的传递更为广泛和持久。这种传统心理,不能不影响到中国妇女的心理,这种心理过程表现为妇女的一种自我意识,与社会改革的要求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千百年来中国妇女总是与“弱”字相联系,是社会普遍认可的(包括女性自己在内)的性别文化,“妇女尽管走上了劳动岗位,在法律上拥有了与男子‘同工同酬’的待遇,在经济上也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在思想观念深处,男人依然将妇女视为自己的附属物和私有财产,大部分的妇女也依然对此予以认同。”在我国的传统性别文化(落后的性别文化)中“男强女弱”很有市场。性别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在落后的性别文化中“弱”字对女性来说是优点,是有“女人味”的体现,“强”字对女性来说却是缺点,是穿裙子的“男人”,妇女自己都怕被人说成“强”,强就意味着变成了男人。妇女何时与“强”字沾边了呢?中国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指导,有了中国妇女运动,有了男女平等的性别意识,妇女不再是“弱”字的代言,强女人象雨后春笋不断涌现。这是对传统性别文化的挑战,当妇女由弱变强的时候性别文化也就开始嬗变了,这种嬗变对妇女来说是有代价的。何谓“强女人”?它与“女强人”有区别吗?有人说“强女人”还是女人,只是在能力上表现出强而已,如果是“女强人”就是没“女人味”了,是变态的女人。20世纪80年代“女人味”的话题给女性以不小的影响,妇女怕做“女强人”,男人不要“女强人”,主要指选择妻子的时候。“其实‘女强人’这个词包含着互相矛盾的多重含义,它是对女性告别传统走向现代,尤其是对女性追求事业成功的贬抑、讽刺,其中也不乏惊叹和折服。反映了性别文化向前演进的一种价值悖论。但是,这个词所起的作用,更多是对成功女性的污名化,把成功女性诸如女县长、女市长、女经理、妇联干部等说成是只顾事业不要家,不懂感情,不食人间烟火的怪物。无形中给女性追求事业,挑战传统带来文化上的压力。在男性寻找女人的同时,女人也寻找男人,发出这世界没有男人的叹息。大家都彼此为之尴尬。其实,所谓的绝对的刚与柔的理想的男人女人都是绝无仅有的。人们发现,从20世纪50年代的男性化到20世纪80年代的向传统女性回归,并非是一种进步。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每个个体都有许多不同的个性,每个人的个性都有许多不同的层面,在男女两性之间人为地设置鸿沟,哪些个性是属于男性的,哪些是属于女性的,这就在方法论上犯了一点论的错误。许多人类的优秀品格是男女共有的。”“所谓性别特质或男女差异似乎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其中蕴含着权力关系和价值评判。传统意义上的所谓女性味儿与女性的主体性、女性追求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与地位、女性的充分自由的发展是相矛盾的。男女平等是我们的原则与目标,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我们要做出多方面深入细致的努力,包括对性别特质与男女差异的新的探索与建构。”当男女两性都尊重彼此的人格时,先进的性别文化也就建构起来了。

五、两性和谐与先进性别文化的建构

“从性别关系看,和谐、协调、发展可以有三种模式,一是‘男主女从’的和谐、协调、发展;二是‘女主男从’的协调、和谐、发展;三是男女平等的协调、和谐。不提平等,只讲和谐、协调、发展,在现实中会引起多重的发展结构,造成意识形态上的歧义。离开平等追求所谓的和谐的例证在历史和现实中都不少见,在封建制度下‘男主女从’、‘男外女内’就曾被视为一种和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有激进的女性主义者也认为‘打倒男人’也不失为对和谐的一种追求;在我国现阶段妇女回家论,也是只讲和谐、协调、发展的表现。可见离开了平等谈和谐,就可能会使和谐失去方向,甚至背离平等的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说,女性解放本身就关系到男性的发展前途,这种共为性在今天已日益显露出来。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平等,正是按此框架构筑的,为了实现男女共同发展的目标,建筑全新的两性地位大厦,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关注的问题。先进性别文化的两性和谐是男女平等的和谐,这种文化的建构要有一个过程,先要造成舆论氛围,首先是解决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从启蒙到深入人心,随之是自觉的行动,人人都倡导性别平等。而这种观念转变要从家庭抓起,让孩子从小生活在父母彼此尊重人格,互相关心,共同发展的良好的家庭氛围之中,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两性和谐逐步变为现实。看似简单的男女相处方式的改变,却是先进性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斗争中,就是男女和谐奋斗的最好例证。男女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的结果。如果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预言了“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的名句,那么21世纪中国的两性和谐就应该是:中国男女联手之日,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

[注释]

①谭琳、丁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探索》,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254、255页。

②同上书,第29页。

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第三期中国社会地位调查,2011年10月21日。

④《人民日报》1975年3月8日。

⑤陶春芳等:《简明妇女学辞典》,大地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242页。

⑥陶春芳等:《简明妇女学辞典》,大地出版社1990年7月版。

⑦同上书。

⑧陶春芳等:《简明妇女学辞典》,大地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242页。

⑨全国妇联权益部:《妇女权益与法律保障》,中国妇女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⑩全国妇联权益部:《妇女权益与法律保障》,中国妇女出版社2002年元月版,第3页。

责任编辑:钱亚仙

C913.14

A

1008-4479(2012)05-0121-05

2012-08-03

乌尼日(1956-),女,达斡尔族,呼和浩特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思政部主任、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中国妇女运动。

猜你喜欢
男女妇女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男女有别
妇女生活(2020年2期)2020-03-27 12:14:11
谁远谁近?
男女交往最忌讳什么
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 06:44:19
当代妇女的工作
视野(2017年4期)2017-02-15 19:33:28
感觉那时男女很平等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海峡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 15:09:57
搞笑男女的幽默生活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