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齐卫平(1.26)
论马克思“劳动观”的双重视角——基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不同立场 胡 建(1.32)
市场社会主义的生态观及其启示 刘明明 谢鸿昆(1.39)
我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历程——兼论有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论战 徐崇温(2.19)
马克思主义不间断革命思想与毛泽东“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辨析 雷 云(2.2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追求 郑湘娟(2.34)
国际金融危机证伪了“历史终结论” 徐崇温(5.5)
高举旗帜的理性视阈——学习胡锦涛同志“7·23重要讲话”精神 唐志龙(5.12)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实践视域 王 平(5.18)
统筹兼顾方法论诠释 郭祥才(6.5)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几个视角问题 吴文珑(6.13)
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思想的整体性解读 张 明(6.18)
党政干部如何提高职业素养、化解职业焦虑 姚 桓(2.57)
作为政治沟通方式的“同心思想”:结构、定位和意义 谢忠文(2.61)
论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 雷 云(4.5)
论陈云新时期的治党思想 邱 霞(4.11)
社会发展与“零距离服务”机制构建——基于宁波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实践 刘彦昌 朱朝寅(5.22)
着力提高党总结历史经验的科学化水平 韩 强(5.27)
结构耦合: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社会管理创新 付翠莲(5.31)
全程“票决制”:党员发展程序的新探索:基于浙江省的实证考察 李 斌(6.23)
建国初期党领导国家政权的思路与举措 孙伟儿(6.28)
民主政治:普适价值的多元实现形式 何显明(1.43)
案例研究法在政治科学中的应用 阮思余 王金红(1.51)
食品安全研究在中国:范式与重构 刘 飞(1.59)
地权:回归村社回归农民——兼评贺雪峰《地权的逻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向何处去》 贾林州 赵晓峰(1.64)
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的演变与比较:从“上海模式”到“杭州模式” 邓念国(2.40)
从当家权流变看村落社会的内聚与离散——基于对晋西南伯村生活世界的考察 王 会 杨 华(2.48)
企业组织形态变迁:从学习型组织到发展型组织——浙江中烟公司宁波卷烟厂的实证研究 谢琪君(2.53)
中国民主宪政的百年风雨进程——写在我国第一部民主共和宪法公布100年之际 高 放(3.5)
公共行政学发展史上的研究及其教育 张康之 张乾友(3.16)
管治、自治、共治: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结构转型 陈家喜 蔡 国(3.27)
中国地方治理方式转变的经济根源 赵 杰(3.32)
利益组织化与社团组织发展:现实意义与路径选择 张玉磊(3.39)
三农视野下土地制度变革方向辨析 陈 锋(3.45)
农民工城市落户的政策比较与成本预估——基于重庆、广东、宁波三地的实证考察 杨聪敏(3.49)
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情关系变异 康志亮 王尚银(3.56)
温情脉脉的代际剥削何以可能?——基于河南D村调查 刘 锐(3.62)
社会管理视角下的农村群众工作创新探讨 李剑峰(3.67)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对中国国民健康公平性的量化研究与制度优化探讨——《国民健康公平程度测量、因素分析与保障体系研究》一书评介 宋 严(3.127)
论社会形态和行政管理互动规律 黄建钢 张 旭(4.17)
我国地方政府创新研究综述 毛彩菊(4.28)
城市社区依法治理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胡国民 胡 华(4.35)
“弱者的武器”:群体性事件的政治解读 张振华(4.41)
征地之意外后果的影响及应对机制 朱静辉(4.46)
社会转型期农村青年女性自杀问题研究 赵晓峰 钟 琴(4.51)
论社会转型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石儒标(4.5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政治认同的建构 齐卫平(5.36)
基层“海选”中的权力结构再循环——对东部黎村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实证研究 唐晓腾 赵 静(5.42)
农民合作:类型与对策探讨 常 伟(5.53)
“二五”时期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变迁与启示 王 蕾(5.59)
农民工的权益谱系与公共政策保护研究 李超海(5.66)
事业单位分类:组织的多维视角分析 李 强(5.75)
公私合营(PPPs)模式的国际实践评述 吴 梅(5.79)
债务化解与乡村治理的有效表达——以公安县斯镇伏村债务化解工作为例 邢成举(6.33)
理性选择下隐匿的自卑:打工妹回嫁农村的原因和情感体验 谢燃岸(6.41)
集体行动困境突围:新农村建设中的理事会——基于赣南C村个案调查 魏程琳(6.47)
现实生活折射与民众意愿表达 刘 博(6.54)
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发展趋势及中国的战略思考——兼论日本地震对东亚经济的影响 黄范章 李大伟(1.72)
乡─城人口迁移与农村老龄化研究综述 王泽强(1.78)
农产品证劵化研究 白 珂 高 玮(1.83)
公有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之辨——兼论国有企业改革 程承坪(2.79)
我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政策评估:基于2003~2009年的数据分析 张振华(2.85)
基于产业集群的景德镇陶瓷区域品牌建设研究 李海东(2.93)
我国零供关系与通道费问题分析 朱亚萍(2.99)
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反思 林孝暖(2.103)
面向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工具研究 叶 托 李金珊 吴乐珍(3.71)
包容性增长与国有企业经营模式创新 王建康 郝 俏 杨光勇(3.76)
中国经济增长、税收收入与宏观税负关系的实证研究 吴卫红 姜 松 李 畅(3.83)
绿色现代化视域下的产业竞争力重塑 李 炯 卢 宁(4.61)
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建设的国内外经验及其启示 葛卫芬(4.69)
论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六大瓶颈与发展趋向 陈晓菡 解学芳(4.76)
陈云如何在对外贸易中运用“比较优势” 董志凯(5.85)
论浙中崛起的高度 钱 津(5.92)
内需,不仅是经济 吕乃基(5.96)
政府工作报告中宏观经济数据比较研究——2002~2012年中央与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分析 董建新 曾颖文(6.60)
建设包容性城市促进城市协调发展 王祖强 杨红新(6.69)
提高劳动报酬的理论基础——基于古典经济学视角 陈 廉(6.74)
着力构建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陈立旭(1.5)
在建设文化强省中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汪俊昌等(1.13)
建设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文化 蓝蔚青(1.21)
倡导核心价值取向筑老共有精神家园 王辉忠(2.5)
雷锋精神如何进入生活:一种哲学追问 王 强(2.8)
论市场经济与雷锋精神 何建华(2.13)
文化创新价值三论 唐志龙(2.69)
关于我国培育和发展文化中介组织的若干思考 刘金祥(2.75)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评价及其战略选择——以绍兴为例 佘 湘(6.79)
略论清代浙东藏书兴盛的原因 冯晓霞(6.85)
挖掘海洋渔文化资源提升两岸经贸合作水平——以浙江象山(石浦)为例励东升 朱小敏(6.89)
性别文化中的冲突与嬗变 乌尼日(5.121)
何香凝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理论贡献 范红霞(5.126)
东日本大地震与实心实学 (日)小川晴久(1.87)
关于新实学构建的一点设想 张 践(1.91)
论李二曲对宋明理学的总结 林乐昌(1.97)
论圣人崇拜——关于中国哲学精神之探索 朱义禄(1.104)
吴锦堂与辛亥革命 徐文永(1.111)
辛亥前后的浙东士绅与兴学活动 蔡 彦(1.114)
“新实学”刍议 苗润田(2.106)
关于实学研究的方法论散议 刘学智(2.109)
周海门与佛教的交涉——一项历史的考察 彭国翔(2.114)
探析张其昀的儒生情结 王 瑞(2.124)
朱熹对张载“民胞物与”的诠释——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乐爱国(3.115)
浅析潘平格的人性论 刘小红(3.120)
“宋明时期儒学基本特征与思想精华”学术研讨会综述 赵笑阳(3.125)
廖纪思想的学术定位 葛荣晋(4.83)
叶适对《春秋公羊》学的评说 黄开国(4.91)
前诸子时期的“道”——关于古义之“道”及春秋“天道”思想的考述 梁一群(4.96)
材料、事实与反思:有关沈光文的“一桩文化史公案”——兼与潘承玉先生商榷 乐承耀(5.100)
关于王艮“人欲”思想的初步探讨 张树俊(5.109)
当前中国道德教育的问题与文化自觉 吕 嘉(5.113)
开放型经济背景下经济发展的动因及效应研究——基于宁波1985~2009年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 李 哲 汪 科 夏良科(3.87)
民生优先、整合治理:化解社会矛盾的宁波经验探讨 张荣昌(3.97)
扩大宁波文化消费的路径选择 李磊明 方东华(3.111)
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 王国安(1.119)
从孙中山的追随者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锋战士——对曾祖父庄禹梅先生生平事迹的一些回忆庄 争争(1.124)
牵系两岸文化情结的先驱——纪念沈光文诞辰400周年 乐承耀(4.106)
论袁燮《絜斋毛诗经筵讲义》的阐释特点 娄璐琦(4.117)
宁波人与上海通社 谢振声(4.123)
文化开台第一人 四明沈光文宁波文化研究会(6.94)
沈光文文化成就的当代价值 乐承耀(6.96)
论沈光文诗歌的乡愁书写 张如安(6.102)
南明孤臣 海东初祖——文化开台先师 沈光文 戴松岳(6.108)
海峡两岸沈光文研究的历史分期探讨 万湘容(6.116)
沈光文入台时间考证 吴锋钢(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