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铁军 黄厚南
广西工学院,广西柳州 545006
简析爱国主义发展变化的客观条件和内在根据
谭铁军 黄厚南
广西工学院,广西柳州 545006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并揭示: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是爱国主义发展变化第一性的、基本的外因,社会制度是爱国主义发展变化的直接外因;爱国主义的主体和客体、共性和个性、继承性和发展性三大内在矛盾是爱国主义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
爱国主义;发展变化;原因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也不可能永远存在,它的存在仅仅同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相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的矛盾性。其中,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爱国主义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爱国主义的外在矛盾,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是爱国主义发展变化最主要的客观条件。爱国主义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是爱国主义的三大内在矛盾,即爱国主义的主体和客体、共性和个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矛盾。
爱国主义发展变化的客观条件即爱国主义发展变化的外部矛盾。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关心维护和发展祖国利益的社会现象或社会活动,同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作用。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同爱国主义的联系和作用最深刻、最根本,是爱国主义发展变化第一性的、基本的和最终的外因。社会制度同爱国主义的联系和作用最直接、最经常、最本质,是爱国主义发展变化第二性的、本质性的外因。
1.1 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是爱国主义发展变化第一性的、基本的外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两对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一切社会矛盾和社会活动的最终源泉和动力。一切社会矛盾、社会活动、社会现象都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展开和表现。爱国主义无论是作为一种热爱祖国的心理现象,还是作为一种热爱祖国的政治法律原则、道德、思想、理论等意识现象,或是一种报效祖国的实践活动,其发展变化都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是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矛盾运动在个人与祖国关系上的表现。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对爱国主义的决定作用是第一性的、基本的,也是最终意义上的。
1.2 社会制度是爱国主义发展变化的直接外因
从发生学角度分析,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对爱国主义的影响和作用是第一性的、本源性的。爱国主义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是由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决定的,但是,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对爱国主义的决定作用是通过社会制度这个中介实现的。就这个意义说来,社会制度对爱国主义的影响和作用是直接的、第二性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社会总是建立在一定的制度之上,总是靠一定的制度来维系的,社会制度是社会机器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是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人类的各种思想和行为无不遵循于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切社会活动无不受到社会制度的影响和制约。爱国主义是一种具有高度社会性的活动,其发展变化更是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主要表现为:社会制度是爱国主义的政治基础和政治依据,它决定爱国主义的阶级属性,规定爱国主义发展变化的政治方向。离开社会制度,爱国主义就失去政治支柱、失去阶级基础,因而失去核心内容。爱国主义在本质上必然要反映社会制度的发展要求,必然要为社会制度服务。社会制度向前发展变化了,爱国主义必然随之向前发展。社会制度还决定爱国主义作用的性质。当社会制度适合生产力及社会发展时,为其服务的爱国主义就是进步的、先进的;当社会制度不适合生产力及社会发展要求时,为其服务的爱国主义就是退步的、落后的。由此可见,社会制度对爱国主义的影响和制约相对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而言,是第二性的、直接的。但就社会制度在爱国主义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社会制度对爱国主义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又是深层次的、本质性的,是爱国主义发展变化经常性的主要外部条件或外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在矛盾。爱国主义的发展变化也是如此。爱国主义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或社会活动,它具有多方面的质,其内部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系。但主要的、基本的矛盾是爱国主义的主体和客体、共性和个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矛盾。这三大矛盾就是爱国主义发展变化的根本内因,也即内在根据。
2.1 爱国主义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爱国主义内在矛盾
2.1.1 爱国主义的内在矛盾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爱国主义的主体和客体、共性和个性、继承性和发展性三大矛盾,是爱国主义的内在矛盾。任何爱国主义现象或活动都包含着爱国主义主体与客体、共性与个性、继承性与发展性三大矛盾,实质上都是三大基本矛盾既统一、又斗争的结果。它们的统一是相对的,斗争是绝对的。斗争的绝对性决定了运动的绝对性。因此,爱国主义的三大内在矛盾本身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们的静止是相对的。
爱国主义主体和客体、共性和个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统一的相对性和静止性是由它们统一和静止的条件性、暂时性决定的。爱国主义内在矛盾统一和静止的条件是具体的、历史的,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统一和静止的暂时性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历史形态的相对稳定性。爱国主义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先后呈现出奴隶主义爱国主义、封建主义爱国主义、资本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四种历史形态。各种历史形态的爱国主义在与其相适应的社会形态里是相对稳定的。任何历史形态的爱国主义,在爱国主义的发展史上都是暂时的,不可能自始至终地存在于爱国主义发展的全过程。
爱国主义三大内在矛盾及其矛盾的双方,它们之间的斗争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并贯穿于爱国主义发展的全过程。这主要是因为三大矛盾内部包含了许多运动的因素,各大矛盾的双方总是互相排斥,并不断发展变化的。爱国主义内在矛盾斗争和运动的绝对性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总是不断地发展变化,即使是在相对稳定的历史阶段,在根本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具体的内容和形式也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爱国主义内在矛盾的斗争和运动是绝对的,它们的斗争一旦停止,便标志着爱国主义的矛盾解决了,标志着人类爱国主义运动终止,标志着爱国主义现象消失。
2.1.2 爱国主义内在矛盾的发展变化决定了爱国主义的发展变化。爱国主义的内在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它们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爱国主义的发展变化,并通过爱国主义的发展变化表现出来。所谓爱国主义的发展变化,实质是爱国主义三大内存矛盾的发展变化,爱国主义的其他一切变化都是对三大内在矛盾的展开和说明。人类爱国史上四种爱国主义历史形态的更替,是爱国主义发展变化的根本标志,它们更替的内在根据就是爱国主义的三大内在矛盾。比如,从奴隶主义爱国主义到封建主义爱国主义的转变,爱国主义主体由实施奴隶制爱国主义活动转变为实施封建爱国主义活动,爱国主义客体由承受奴隶制爱国主义活动转变为承受封建制爱国主义活动,爱国主义主体、客体间的感情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实践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由围绕着奴隶制国家利益展开转变为围绕着封建制国家利益展开;爱国主义的共性由关心、维护和发展奴隶制国家利益转变为关心、维护和发展封建制国家利益,爱国主义个性由关心、维护和发展什么样的奴隶制国家利益及如何关心、维护和发展之转变为关心、维护和发展什么样的封建国家利益及如何关心、维护和发展之;爱国主义的继承性由继承关心、维护和发展奴隶制国家利益的传统转变为主要继承关心、维护和发展封建制国家利益的传统,爱国主义的发展性由反映奴隶制国家利益的时代性、发展性转变为反映封建制国家利益的时代性、发展性。奴隶主义爱国主义向封建主义爱国主义的发展如此,其他历史形态的爱国主义的更替或发展也都如此。
2.2 外在条件对爱国主义发展变化的决定作用是通过爱国主义内在矛盾的发展变化实现的
生产方式、社会形态、社会制度是爱国主义发展变化的外在条件,没有它们的发展变化,就没有爱国主义的发展变化。但是,生产方式、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等对爱国主义发展变化的决定作用再大,也还是要通过爱国主义的三大内在矛盾的发展变化才能实现。
生产方式、社会形态、社会制度本身不属于爱国主义内容,但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关心、维护和发展祖国利益的社会活动,客观上受到这些外在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要反映它们的发展要求。因此,爱国主义同生产方式、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联系是外部联系,同它们的矛盾是外部矛盾。爱国主义主体和客体、共性和个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矛盾则是爱国主义本身所固有的内在联系或内部结构,是一切爱国主义现象或活动的基本内容。生产方式等一切外在条件对爱国主义发展变化的制约和影响,实质上都是对爱国主义内在矛盾发展变化的制约和影响。没有爱国主义内在矛盾及其发展变化,爱国主义活动就停止,爱国主义现象就消失,社会生产方式等一切外在条件对爱国主义的决定作用就失去了前提条件、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如果既没有实施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活动的人或团体,也没有承受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活动的客观事物,既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关心、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利益的活动,也没关心、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利益之具体的、历史的内容和形式,既丢掉了本国、本民族和爱国主义传统,又不根据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及社会制度的发展要求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爱国主义的内容和形式,那就意味着没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主体和客体、共性和个性性、继承性和发展性,没有它们的矛盾及其斗争。这样一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也就不存在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等一切客观条件都不可能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发生任何联系和作用,对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决定作用也就无法实现,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等一切外部条件对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制约和影响都必须通过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主体和客体、共性和个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矛盾的发展变化才能实现。
[1].田春雨,吴晓燕.浅谈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3)24-25
[2].陈进华.全球化语境下的爱国主义精神[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90-93
[3].李康平.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J]. 九江师专学报,1995(3):19-23
[4].吴秋兰.改革开放30年青年学生爱国主义表达的变化轨迹[J]. 北京青年工作研究,2009(11)9-12
10.3969/j.issn.1001-8972.2012.1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