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淑颖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6
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体系探讨
杜淑颖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6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就业难的情况,通过分析我国软件行业对软件人
才的需求,探索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体系及知识结构的设置,提出了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以及考试方法改革的一种新的框架,并探讨了与之相配套的课程建设内容。
软件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该如何培养和造就计算机软件开发和应用型人才?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及长期的理性思考,认为应该首先对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培训目标进行定位,然后根据其培训目标来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并进一步落实推行课改的保障。
软件产业的迅猛发展对其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尽管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软件专业,力求培养相应人才,但是高端软件人才的匮乏却严重阻碍了我国IT企业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各院校对于专业的设置基本相同,主要采用学术型教学体系,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而把针对个人动手能力的实验、实习作为辅助手段,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另外,课程的设置过分强调系统性与完整性,实践性环节不足,同时也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的环境,因此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需求往往存在较大的脱节,从而导致学生无从就业,而社会却面临人才短缺的矛盾。
如今,从国外引进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国内有关教育专家的共识,如印度的NIIT、ACCP等。然而,盲目地引进国外的教学模式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1)、国内外IT行业存在着一定差距,国外的教学体系不适合我国软件教育的现状,按其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与我国软件市场的人才需求仍有一定差距。2)、国外的NIIT等教学体系课时较多,更适合培训。3)、教育成本的增加使很多学生不愿或无法得到教育。因此,该如何将国外教学模式与我国职业教育进行有机结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高职院校软件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出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技术型和创新型人才。中科院研究生院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于华教授认为,软件企业真正需要三类人才,第一类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第二类是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称为软件工程师,第三类是熟练的程序员。由于当今招生制度的限制以及人们对于高职院校认识上的误区,导致高职院校录取生源的层次相对较低,普遍缺乏钻研精神,加之目前来自高校的大量本科甚至研究生等技术人员冲杀在IT行业的第一线,而高校又对从事软件编码的程序员不太关心,所以高职院校的培养重点应是第三类人才,即编程人员。3 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高职院校软件专业重点培养的就是适应软件行业需求的编程人员,但培养目标是通过专业课程设置来体现的,因此,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则成了软件专业教育改革的重难点。
3.1 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
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而课程体系则是课程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结合的有机整体,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形成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教学计划,首先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其思路是将目前以学科为主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以职业需求为主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中心。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就业导向原则。高职院校必须注重与企业合作,根据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来确定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从而确定应开设的课程及课时分配。
2)实用性原则。这也是培养实用性人才的客观要求,即课程内容要贴近社会需求。
3)先进、灵活性原则。课程内容及教材要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而作及时调整,跟踪最新技术,站在科技前沿,使学生既知识够用,又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4)目标性原则。课程体系中单个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始终指向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这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总线,因此,应根据培养目标来决定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并增设并增设与岗位联系、认证结合的专业模块,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
3.2 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的生动形象性与通俗易懂性,根据课程的性质、内容,以及施教对象,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变“学科本位”为“能力本位”。
1)推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而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这种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更培养不出能满足企业要求的技能型、实用性人才。所以,必须要推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探究学习”法等,将教学内容以一个个项目为主线来展开,把相关知识融入到各个项目中去,通过对相关项目的解决从而达到学习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2)在实践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与模式
软件专业课程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若只是看书学习而不动手操作,则无异于纸上谈兵。因此,教学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给学生留出了足够的时间去实践,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体验自主创新的乐趣。但很多学生都是依葫芦画瓢,编程之后依然对程序的实质感到很困惑。因此,教师应该将企业文化与模式融入到教学中去,以自己走过的编程生涯为蓝本,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让学生有一种建立在技术底蕴技术之上的个性张扬,通过课堂内外,培养其“思想-算法-代码”的企业编程规范。
3)多维、多层次的课程教学设计
除教材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教学网站进行自主学习。比如,可以通过机房开放方式,在机房安装一些辅助教学软件,或是教师自己开发的软件教学课件、测试软件等,学生可以通过软件自学,或利用测试软件对学习效果做出评价,从而减轻学生的课堂压力,实现师生导学的零距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另外,由于学生基础不同,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课堂练习或布置课后作业环节中,要制定不同的标准,要求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要在达到最低标准的同时向高一级标准努力。例如,某个课堂练习,第一层次是课程主要内容的基本体现;第二层次略有扩充,要体现一定的技巧与算法;第三层次则要求学生无论是设计界面、风格还是算法、完整性、易用性等都要接近专业编程人员的水平。
3.3 课程考核模式改革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所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一种评价,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评估。传统单一的笔试考核模式对于IT学科的专业课程已不再适应,其考核方式应更注重过程考核,通过过程监控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应包含以下几种考核方式:
1)形成式考核
形成式考核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它是对学生的全方位考察,是一种更科学的评价体系。其考核的内容除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包括学生的课堂变现,以及完成课程任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答辩式考核
答辩式考核的重点是考核学生把握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答辩,教师可以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及其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其薄弱知识。
3)项目考核
项目考核是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来完成软件项目的综合能力。对于软件专业课程,其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最终开发出一项作品(如购物网站),而这类作品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在开发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大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其学习兴趣,同时也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统一。
4.1 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既有大学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而IT学科又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更新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对新技术有敏锐的洞察力与接受能力,同时具备“双师”资格,即既有高校教师素质(讲师),又具备软件业生产第一线技术骨干的素质(工程师),从而使软件专业能与最新的技术潮流同步,具有更鲜活的生命力。
4.2 教材建设
教学体系的实施必须有配套的教材作保障。软件专业课程的教材应强调应用性,理论以“够用”为度,重点则是以“综合的技术应用能力”来组织教材,将知识点融入到实际的项目开发中去,这就要求教材的编写必须由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软件开发实战经验的人员来完成。
4.3 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实训环境
要保证软件专业课程的先进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就必须注重与企业的合作,根据企业及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来确定应开设的课程和课时分配,以及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除此之外,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办学,取得企业的教育资助,构建实训实习环境,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在技术、设备、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国际接轨。
[1] 陈润荣.对师范专科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目标定位及能力结构的探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
[2]高红艳.谈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科技信息,2009(36)
[3]孙辉,郭娟.传统教学理论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借鉴.财经界(学术版),2008(09)
[4]廖忠智.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05)
[5] 邱骏驹,刘兴建,杨佳.高职院校考试模式改革浅析.科技资讯,2011(32)
10.3969/j.issn.1001-8972.2012.1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