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文
(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100048,北京)
随着“十二五”时期大兴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加,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将加大,这对大兴区建设节水型社会将是全新的挑战。
根据1956—2000年的资料统计,大兴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507 mm,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其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24亿m3。其中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0.32亿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2.11亿 m3(重复计算量0.19亿m3)。
1999年以来,大兴区持续干旱,多年来一直以超采地下水和牺牲水环境为代价维持供需平衡。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大兴区现状地下水水位平均下降了14.4 m,地下水资源量减少10.4亿m3。
①资源型缺水。由于大兴区降水在时空上分布不均,洪水期降水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3%,雨洪水利用难度大。
②水质型缺水。因本区地表水主要为境内外污水厂退水和直排污水,河道水质均为劣Ⅴ类,属严重污染水体。
③工程型缺水。农业灌溉设施老化,部分农田及绿地缺乏配套灌溉节水设施;一些企业园区节水技术改造没有完成,每天耗水量很大;镇级以下污水处理设施的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和管理水平较落后,都导致水资源的使用效率不高。
2010年,大兴区总用水量4.09亿m3,其中北京市政供水0.38亿m3/a。地表水主要来自北京南郊小红门再生水厂及东南郊水网,两者向大兴区再生水灌区及河系生态提供的再生水约1.06亿m3/a。亦庄新城自产少量再生水,约0.03亿m3/a。其余水源来自本区地下水,约2.62亿m3/a。
在全区总用水量中,农业用水2.64 亿 m3,工业用水 0.54 亿 m3,三产用水 0.41亿m3,生活用水 0.45亿m3,生态用水0.05亿m3。
据资料统计,北京市万元GDP用水量为 33 m3(清水 29 m3);大兴区用水为 48.7 m3(清水 37.1 m3),与北京市平均用水水平相比,万元GDP用水水平较低,说明大兴区仍有较大的节水空间。
区内生产总值与人口规模是决定一个地区水资源需求压力大小的两个重要因素。
2000年全区人口统计调查时大兴区常住人口只有53.48万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大兴区常住人口达到136.5万 (外省来京人员 64.4万),10年中人口增加了155%,人口规模居北京市十个远郊区(县)的第2位。加上外来流动人口,目前实际在大兴区生活的人口估计要超过140万人。以2010年大兴区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水资源量为164 m3,约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13,远低于国际公认人均1 000 m3的安全下限。
从 “十五”时期至今的10多年来,大兴区经济高速增长,全区总产值从2001年的62.8亿元快速增长至2010年的1 018.9亿元 (其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大兴区总产值70%以上),2010年全区总产值是2001年的16倍。“十二五”时期大兴区将面临更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将继续吸引大量外来人口,同时“一区六园”的新工业园区生产规模会持续扩大,这将超出现有水资源、水环境和水务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水资源将面临经济、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压力和严峻的形势。
现有部分产业园区冷凝水回收、冷却水循环等节水工艺落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足80%;部分农业灌溉设施老化,有53%的农灌机井超过使用年限,灌溉保证率低,近17.8%的农田未实现节水灌溉,部分农田缺乏配套灌溉节水设施;村镇居民节水器具使用的普及率仅为70%。
同时,管理上水价体系没有建立,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办理率低,存在节水设施未建、建成未投入使用等问题。
大兴区是北京南部雨洪水入北运河的排泄通道,现状区内河系主要承接丰台区与朝阳区部分污水厂排放的退水和部分地区入境污水。根据2008—2009全区主要河流污水基本情况调查数据,年入境污水量约为2 700 万 t。
本区生产总值与人口规模较大,导致其废污水的排放量也大。在工业园区内,由于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全部实现根本性的转变,经济增长仍是靠高投入来支撑,由此带来了高消耗、高排放和高污染。至2010年,大兴区建成11座污水厂和3座再生水厂,处理能力26万m3/d,但由于污水收集管线和再生水输水管线建设滞后,全区的污水处理率约在60%~70%,部分生产和生活污水仍然直接排入到河道中。现有河道水质监测表明,大兴区地表水水质主要为劣Ⅴ类。
“十一五”期间,大兴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分别通过水利部专家评审和区政府审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节水型工业园示范区建设不断推进,有力地推进了全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区域生产总值年均要增加10%;人均GDP要超过1.5万美元,进入宽裕型小康社会。如此之高的人均GDP所形成的水资源与水环境负荷,将会导致目前的缺水的情势进一步恶化。所以在“十二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要将现实的耗水型社会经济系统转型为节水型社会经济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构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节水型社会。
(1)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
“十一五”期间,大兴区根据北京市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总体要求,积极创建市、区级节水型单位和节水型居民小区,使居民逐步认识到节水的必要性,但居民广泛、自觉地采取节水行动的意识还需要大大提高。所以,开展广泛的节水意识教育活动是大兴区“十二五”时期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2)工业园区节水
工业园区作为大兴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是大兴区水资源压力最大、用水定额高、易产生水污染的区域。“十二五”期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新扩215 km2,同时建设“一区六园”。因此,开发区应该是大兴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
(3)生活节水
生活用水主要分为两类:居民住宅用水和公共市政用水。目前,大兴区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镇生活用水增长很快。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城镇化率将达到80%,预测全区人口将接近160万人,从而导致公共市政用水在城镇生活用水中占的份额将越来越大。所以,公共市政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应是大兴区 “十二五”时期节水的重点。
(4)农业用水
大兴区农业一直是用水大户,而在农业节水方面却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农业供水因水资源紧缺而难以增加,与此同时,工业和城镇化的发展也将进一步削减明显不足的农业灌溉用水,使得农业缺水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农业用水效率低的情况依然存在。因此,农业节水是大兴区节水型社会建设中一项长期任务。
“十二五”时期,以开展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健全节水型社会制度和加强水源保护为重点,建设节水型社会行为规范体系,继续推进“向观念要水”。
节水教育进学校,举办节水宣传活动,定期开展农业及工业节水培训,特别是政府部门和水务专业队伍节水理论和技能培训,开辟水文化电视专栏,并加强节水舆论监督等措施,着力提高社会公众的节水意识。完善节水法规,编制相关规划,建立节水技术研发和推广的激励机制,以及贯彻执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等,使公众建立正确用水的法制观念。进一步在机关、公共场所推广感应式节水器具,对100家机关、宾馆、公共场所的节水设施进行全面节水改造,建设各类形式的节水示范小区100个,城镇居民家庭全部更换高效节水型器具,农村居民家庭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0%,引导公众支持并广泛参与社会节水活动。
同时,实行雨水“全收集、全处理、全利用”,结合城市立体绿化,建设雨水利用设施,采取新建工程项目一律配套建设集雨工程措施,建设下沉式绿地广场,增强集雨能力。加大农村雨洪利用工程建设,每年实施坑塘、农业等雨水利用工程,每年增加雨水蓄滞量100万m3以上。对水源地实施标界及防护工程建设,所有高污染企业全部退出水源地保护区,形成全民重视水、关心水、珍惜水、节约水和保护水的良好社会氛围。
按照建成“机制新、活力大、效率高”的服务型与创新型政府要求,通过构建水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水务法规体系,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决策执行能力,激发水务发展活力。
建立并完善部门联动机制。成立由区财政、水务、卫生、环保、公安等部门组成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协调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涉水工程建设要统一工程方案、统一水质和水环境标准,统筹使用资金,分头负责实施。区政府负责组织项目实施,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工程建设和行业管理,卫生与环保部门负责卫生检疫和水质监测,公安部门负责在河道防洪、水环境综合治理、供水、排水安全运行管理中出现的水事纠纷,严厉打击各种违法涉水行为等。
建立用水户参与管理决策的水价管理机制。按照《价格法》有关规定,建立用水户代表直接参与水价制定与收缴的管理模式。对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实行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继续对高耗水行业实行更严格的差别水价政策,推行居民阶梯水价。全面推行农村生活用水计量收费制度,严格取缔包费制,改变当前城市低价用水,农村象征性收费或无偿用水的旧体制,实现 “以水控人”的目标。
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用水总量(指标)控制、纳污(指标)控制和用水效率控制的 “三条红线”管理制度,实行行业用水定额管理。项目管理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实施三个前置 (水资源论证前置、水土保持方案前置、防洪影响评价前置)和两个许可 (排水许可和取水许可)制度,融水务监督管理于服务之中。
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水务富民、节水中的作用,始终坚持规划先行,以区域水资源平衡和保护为着手点,以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为手段,构建水务的工程建设、工程投入、技术服务、综合管理四大互动体系,保障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
在城镇和工业园区加快改造城镇供水管网,强制使用计量设备。在节水型工业园区重点抓好石油、石化、纺织、化工、食品等高用水行业的节水工作,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水重复利用率,降低工业企业单位产品取水量。实施节水工艺改造150项,冷凝水回收75项,冷却水循环改造75项。同时,使用国际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加快大兴新城和亦庄新城的三座再生水厂的新建和升级改造工程建设,将更多的高品质再生水用于工业生产、绿地灌溉、建筑卫生等,替代用新水。
农业生产区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建设,以水源保护区发展微灌节水新技术为重点,进行保护地菜田微灌、特色果园小管出流等节水建设,每年集中力量建设1万~2万亩(667~1 333 hm2)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综合节水园区,每年实现更新改造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2000hm2)。同时,配套现有20万亩(1.33万hm2)再生水灌区的田间输水工程,置换农业灌溉用地下水,全面提高全区农业灌溉水利用率,逐步实现农业精准灌溉、灌区信息化管理的农村节水模式。
未来大兴区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不能沿袭用超采地下水来维持经济增长的老路,而是要加强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纳污控制的三条红线管理,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考核制度,通过进一步推进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向科技要水,改变当前水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使水资源要素在大兴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中成为重要的约束性、控制性和先导性的指标。
[1]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政府.北京市大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2011.
[2]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政府.北京市大兴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R].2008.
[3]北京市大兴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办公室.北京市大兴区水资源综合规划[R].2004.
[4]北京市水资源综合规划项目组.北京市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价总报告[R].2004.
[5]北京市大兴区统计局.北京市大兴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2011.
[6]北京市大兴区统计年鉴(2011)[R].2010.
[7]北京市水务局.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R].2010.
[8]北京市大兴区水务局.北京市大兴区“十二五”水务发展规划[R].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