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艳
(淮河水利委员会 蚌埠 233001)
2012年1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出了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提出了“三条红线”的控制标准,体现了我国水资源管理的新要求,标志着水利事业翻开了新的篇章,并且秉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是维系地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只有把握好了水资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文明的建设问题。然而淮河流域自20世纪中期以来各种水问题一直层出不穷,水多(洪涝灾害)、水少(干旱缺水)、水脏(水污染)、水浑(水土流失)是对流域内水问题的形象概括。长期以来多种水问题不仅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困扰,也制约了许多地区经济的发展,并极大地破坏了流域的生态环境,因此,有必要采用一种全新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促进淮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淮河流域现阶段水污染较为严重。由于流域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沿淮各省市均重经济还轻环保,对污染物排放要求和处罚均不严,造成各省市全部超标排放;农作物是淮河流域主产业之一,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更加重了对水质的影响,人民生活和生产用水都受到了影响。
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淮河流域旱涝灾害频发。建国以来,虽陆续修建了大量除害兴利工程,但旱涝灾害仍时有发生。
淮河流域水资源开发率已达到71.6%,远超于国际公认的合理上限40%,而且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加大,开发成本增加,水资源利用率依然很低。过度开发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加重了水旱灾害,部分地区河湖干涸,河道断流,使得本来水资源就短缺的淮河流域缺水更加严重。
淮河流域水土流失现状是水土流失总量不大,但分布面广;强度不高,但威胁大;对干流影响较小,但对支流影响较大,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恶果:耕地减少,土地退化严重,泥沙淤积,洪涝灾害加剧,当地生态环境遭严重破坏。
生态文明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核心是建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总量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这就从水资源的角度,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细化,治理好水资源,就相当于从根源上解决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限制用水总量、提高水利用率、并且限制纳污总量,充分改善水质,改善水系统,通过水循环系统,实现生态系统的焕然一新。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能够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经济转型,助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通过限制用水总量,在全流域内对供水总量及排污标准进行细化和统筹分配,将限制和关闭污染型企业,鼓励并积极建立高科技、节能环保型企业,这也是建立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因此,在流域内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与建设生态文明,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都是基于水资源承载能力来发展社会经济,后者是前者终要达到的目的,而前者是实现后者的必然途径。
人水和谐是治水的最高境界,必须牢固树立人水和谐的理念:我们不仅要改造和利用河流,更要适应和保护河流,实现人水和谐相处的美好局面。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正是一种全新的水资源管理理念,它要求我们转变治水思路,进而实现流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和谐发展。
严格控制“三条红线”标准,首先,要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需要根据淮河流域用水总量控制红线,站在流域的层次对流域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配置,制定用水总量控制方案,然后建立覆盖具体各个地区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其次,加强用水效率控制,可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根据他们的用水定额和用水指标等,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淮河流域内的特殊情况,综合考虑,统筹规划,重新确定各行业、各地区的用水指标。再次,严格控制入河纳污总量,需要根据淮河流域总体的水质目标和纳污能力等指标,确定主要污染物入河总量,最终细化到具体水功能区并考核水质达标率。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突出了保护水质的重要性。首先,每年应组织对重点排污口的现场检查,限制和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鼓励和积极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其次,要切实抓好节约用水工作,通过节水推动水的循环使用,提高用水效率,从而促进水资源的保护。最后,流域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在治理污染源、节约水资源的同时,加大水系连通和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保护和修复淮河流域河湖水生态系统,通过水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带动,逐步修复整个生态系统。
淮河流域水资源开发过度,污染严重,水环境错综复杂,若要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首先要有资金作支撑,有财政作保障。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持,各种规划才能得以快速执行,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要加大对各个具体项目的支付力度,同时加大财政资金的监管力度,保证资金切实用在刀刃上,确保各项工作的执行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