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国 张立欣
(河北省抚宁县中医院,066300)
2008年3月~2011年2月,我们采用针刺结合中药治疗胆结石80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80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34例,女46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72岁;病程以首次B超确诊为准,最短3天,最长25年;结石大小以最大直径不超过2.0cm为统计对象,超过2.0cm则不在该法治疗范围之内;胆囊结石56例,肝内胆管结石15例,胆囊颈部结石9例;合并胆囊炎者36例;共有28例曾经采用过其他非手术疗法治疗未愈。
1.针刺取穴:主穴取胆囊,配穴取合谷、天枢、日月、期门,均取右侧穴。针刺方法:患者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40~50mm不锈钢毫针快速刺入胆囊穴,行提插、捻转等强刺激手法,持续2~3min,得气后有些无症状的患者会感到胆囊区有胀满的感觉,个别患者还可出现痛感。而伴发胆囊炎有胆绞痛的患者,疼痛可明显减轻或消失。然后再选用30~50mm毫针,合谷、天枢直刺,日月、期门斜刺,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得气后留针30min,中间行针1次。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2.中药治疗:方药组成:金钱草30g,海金沙15g,茵陈15g,柴胡15g,白芍15g,生大黄10g,郁金10g,元胡10g,川楝子10g,黄芩10g,枳实10g,生甘草6g。水煎每日1剂,早晚各1次温服,10剂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嘱患者忌食辛辣肥甘厚味及生冷之物。合并急性胆囊炎者可同时给予西药抗生素治疗。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B超检查结石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者减轻,B超示结石减少或缩小;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好转,B超示结石无明显变化。
治疗结果:本组80例患者中,经1~3个疗程治疗,痊愈62例,占77.5%;有效14例,占17.5%;无效4例,占5.0%;总有效率95.0%。
患者,男,34岁。于2010年6月出现右上腹痛、恶心、发热等症状来我院就诊。B超检查显示胆囊结石2.0cm×1.7cm,诊断为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经西药治疗3日后,除发热有所减轻外其余症状无变化,遂采用上法治疗。在针刺胆囊穴的同时疼痛立刻解除,再针刺其他穴位,同时采用中药治疗,次日全部症状消失,1周后B超复查显示结石消失,各项化验指标正常。
中医理论认为,胆是“中清之腑”,与肝相表里,功能上以通降下行为顺。而胆石症的病因病机通常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条:①情志失调: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过度忧思郁怒,情志不畅,致使肝气郁结,疏泄失常,从而使胆汁化生、输送、排泄失常而致病。②饮食不节:饥饱无常,过食辛辣肥甘厚味,致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湿邪内生,阻碍气机,郁而化热,湿热蕴蒸,胆腑失于通降而发病。③蛔虫上扰:蛔虫上扰,使肝胆气郁,疏泄失职,胆汁排泄不畅,久而化热,湿热蕴蒸,形成胆石。④外邪侵袭:寒温不适,感受外邪,少阳气机不利,胆腑失于通降,脾胃运化失常,肝胆湿热蕴蒸而成结石。
对于胆结石的治疗总的原则是疏肝利胆、清利湿热。我们选用胆囊穴强刺激,能有效缓解胆绞痛等症状,促进胆囊收缩、胆管扩张、胆汁排出。合谷为手阳明经的原穴,天枢为大肠的募穴,日月为胆的募穴,期门为肝的募穴,合而用之达疏肝利胆、清利湿热之效。中药处方中金钱草、海金沙为治疗结石之良药;茵陈、生大黄、黄芩清利湿热;柴胡、白芍、郁金、川楝子、元胡、枳实疏肝理气止痛;生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使肝得以疏泄条达,胆汁得以顺畅排出,湿热得以清利,从而达到排石的效果[1]。笔者采用针刺结合中药的方法治疗,也兼顾了各自的优点,提高了疗效[2]。另外,笔者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胆结石最大直径在2.0cm以下时效果较好,过大则排出较困难,因此我们只选择直径在2.0cm以下的病例进行观察治疗。
[1]燕醒狮.大柴胡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肝胆结石58例.陕西中医,2010,31(1):24-25.
[2]肖树芹,肖树江,朱慧兰.针药配合治疗胆石症102例的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04,20(7):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