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娟
(山东省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266033)
泻青丸见于《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由当归、龙胆草、川芎、栀子、川大黄、羌活、防风组成。具有清肝泻火之效。原书记载其主治证为:“治肝热搐搦,脉洪实”。明代著名儿科学家万密斋在《幼科发挥》中有:“祖训治急惊风,只用泻青丸、导赤散”记载,将本方作为治疗小儿急惊风的主方。笔者在临床上应用此方加减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多有佳效,现举验案1例如下。
患者,男,11岁,因“身体多部位抽动及不自觉发声1年余”于2010年9月23日就诊。患儿1年前被父母批评后逐渐出现不自主眨眼、皱眉、耸肩、踢腿等动作,次数频繁,有时伴有喉中有声响,父母提醒后上述症状即可消失,约5min后上症复现。伴口苦口黏,尿赤便秘,少寐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父母述患儿平日性情急躁易怒,脾气倔强。诊为:儿童多发性抽动症,证属肝亢风动。选用泻青丸加减:当归9g,龙胆草9g,川芎9g,栀子6g,川大黄9g,羌活9g,防风15g,钩藤9g,柴胡9g,白芍9g,石决明30g。煎汤分2次服,每日1剂,连服1周,并嘱家长不要刻意提醒。二诊:动作性抽动间隔时间明显延长,脾气较前温和,睡眠有所改善,诸症较前减轻。守上方,继服4周。三诊:偶有眨眼,皱眉,其他症状消失,守上方,继服2周,各种不自主动作均消失,睡眠、二便均正常。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多动性抽动症亦称抽动-秽语综合征、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是一种多见于儿童时期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本病在中医古籍中无相应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慢惊风”、“瘛瘲”、“筋惕肉”等范畴。本案患儿郁怒伤肝,木失条达,疏泄无权,肝气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从而出现肌肉抽动。肝阳上扰咽喉则出现怪声连连。肝火旺盛,上扰神明,则出现性情急躁易怒。肝火扰动心神,则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皆为肝阳上亢之征。治疗:清肝泻火、熄风止痉。泻青丸中龙胆草、栀子、大黄皆为大苦大寒之品,入肝经,可直折肝经之火。《内经》曰:“火郁发之,木郁达之,肝欲散,即食辛以散之”,故在应用龙胆草、栀子、大黄泻肝火的同时,加用羌活、防风散郁火。龙胆草、栀子、大黄苦寒降泄,得羌活、防风之辛散升发则降火而无抑郁肝气之患;羌活、防风辛散升发,得龙胆草、栀子、大黄之苦寒降泄则散邪而无升焰助火之弊。此外本方用防风还有熄风止痉之意。当归、川芎行气养血,以养肝体。加用钩藤、白芍加强柔肝、熄风止痉作用。柴胡、石决明疏肝解郁、镇静安神。本方配伍得法,组方巧妙,确有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