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洞庭湖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2012-01-25 00:51叶慧敏李明贤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洞庭湖区湖区现代农业

叶慧敏,李明贤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

一、引言及问题的提出

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逐渐演变和发展形成的,以设施装备发达、生产技术先进、组织管理高效为特征,旨在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民增收。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有利于改良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和基础。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农村公路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使农业向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以及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理论界诸多学者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展开了丰富的研究。柯炳生(2007)、尹成杰(2008)认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任务,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1][2]。马晓河,刘振中(2011)通过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对相关数据分析发现当前农业生产性、农民生活性和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3]。陈萌山(2011)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缺水受旱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低,认为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节水农业设施投入是发展节水农业的关键[4]。陶武先(2004)指出农业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先行资本”,投入高而投资回报率低,并且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因此政府应当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导力量[5]。彭敬东,汪金敖(2009)的研究表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三大障碍主要是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混乱、基础设施建设与开发缺乏科学规划[6]。

在农业农村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党和中央一直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在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起支撑作用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更是获得了高度重视。2003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上作出“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促进粮食增产”的重要批示。2006年,中央召开农村工作会议,会议把加强农田水利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破解“三农”难题的基础性工作。2008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一号文件“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若干意见”,以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为“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将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旨在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发挥农村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洞庭湖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及养殖基地,也是湖南省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是,湖区在集中丰富的农业资源的同时,也常受到溃垸、洪灾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农业生产能源不足、机耕道及配套公路残缺不全、机械装备落后等严重制约着洞庭湖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影响农民增收。

二、洞庭湖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现代化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直以来,农业都被视于弱质产业,这是由于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果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而发达的农村基础设施有利于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窘境,使其尽可能摆脱大自然的束缚,降低自然风险。以水利基础设施为例,水利设施是确保农业均衡用水的基础,我国每年降雨时间比较集中,大部分时间集中于夏季6—8月的3个月内,而农田灌溉用水主要集中于5月,水利基础设施有效地保证了农田灌溉需要。而且,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频发,旱涝灾害比较严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还能为农业种植创造旱能灌、涝能排的基本条件,是农业防灾、降灾、减灾、抗灾的主要依靠,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此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利于促进农业高产稳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粮食为例,普通耕地与受益于农田水利设施的耕地其产量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灌区农作物通过灌溉,产量有显著提高,一般能增产77%—296%[7]。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村信息服务水平,提高农业经济活动效率

自2004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村村通电话工程”以来,电话网络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建设、互联网远程通信建设等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仍严重滞后于现代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需要,农户产前无法获得有效及时的生产信息,生产跟风效应严重,产后无法找到方便快速的销售平台,易导致农产品出现“滞销卖难”现象。通过完善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远程通信网络,建立农产品市场动态数据库,开通移动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设立农业信息网等,能为广大农民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业、畜牧、水产、农垦和农机等领域的政策信息,也能将用户对农产品的需求特点或劳务的市场供求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使其把握住市场机会,有利于提高农民决策效率,促进农村生产的发展。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交通环境,为发展现代农业服务

农村公路是农村地区先导性基础设施,公路运输是大多数农村地区主要甚至唯一的运输方式,直接服务于农民的生产生活,对建设现代农业至关重要。虽然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但是大多数公路路窄、弯多、坡陡,道路等级低、路况差、路网小、里程长,总体而言,公路质量较差,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薄弱,这种滞后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通过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布局和要求,把农村公路延伸到农田示范区、生产园区、生态观光园、畜牧养殖基地等客流、物流集中的地点,能够有效保障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销售,确保生产资料能够质量可靠、价格稳定并且方便快捷地供应到农民手中,促进农产品顺畅高效地进入终端市场和消费环节。发达的农村基础设施不仅能为农民出行服务,也能为发展现代农业服务。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实现农民收入增长

一直以来,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中的核心始终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问题。我国传统农业中投资收益率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我国农村存在庞大的剩余劳动力,据统计,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只占总劳动力的5%左右,而我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50%左右。这种过密型农业导致劳动力的边际报酬递减,不利于农民收入增长。国外农业现代化的历史经验表明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一定要伴随劳动力转移,这也是经济发展中资源配置的内在要求。通过改善农村运输、道路、灌溉、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依赖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的水利化、农机化和交通现代化条件,可以减少农业活动对劳动力的需求,把富裕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活动中释放出来,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农业投资收益率,实现收入增长。此外,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吸纳农民通过投工投劳的方式参与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农民因此而获得劳动报酬,拓宽了增收渠道。

(二)洞庭湖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洞庭湖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及养殖基地,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也是湖南省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是,洞庭湖区接纳湘、资、沅、澧四水,吞吐长江,来水面积达130万平方公里,年来水量高达3018亿立方米,这些入湖水量又主要集中在汛期4月—10月,多年平均汛期入湖水量达2366亿立方米,占年总量的78.3%,因此,洞庭湖区成为洪涝灾害多发之地,又有着“万里长江,险在洞庭”之称。从水灾发生历史来看,有1949年湘、资、沅、澧四水上游山洪暴发,湖区溃垸441个;1954年特大洪水,洞庭湖和沿湖地区22个县、1个蓄洪垦区先后溃决大小垸堤356个,占原有堤垸76。6%;1988年洞庭湖秋汛;1996年资江、沅水及洞庭湖特大洪水;1998洞庭湖区罕见洪灾[8]。直至三峡工程开始运行以来,长江中下游分洪量减少,才减轻了洞庭湖区的防洪压力,但是,三峡工程运行在使洞庭湖区毁灭性的洪溃决堤灾害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也使洞庭湖区汛期入湖水量明显减少,水位偏低,导致湖区夏秋连旱灾害年年发生。据水文历史监测资料表明,洞庭湖区1981—1998年年均入湖径流量为2719×108m3,而受三峡水库蓄水调度的影响,1999—2009年年平均入湖径流量则减少到2364×108m3,年入湖水量的减少增大了干旱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自2000年以来,洞庭湖区每年均连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旱灾,其中2000年、2001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为夏秋连旱,2007年更是发生了春旱连夏旱、夏旱连秋旱的季节连旱灾害,这意味着在三峡水库蓄水后,洞庭湖区面临着新的自然环境问题[9]。总而言之,溃垸、洪灾和干旱一直是制约洞庭湖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因素,因此以战胜自然灾害为目标,加强湖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薄弱蓄洪垸建设,加强排灌设施改造更新、兴建抗旱水利基础设施等,以提高湖区农业抵御洪涝和干旱灾害的能力,是极其迫切的一项战略任务。

此外,洞庭湖区是我国少数几个光、热、水、土地资源都具有优势的区域之一,具备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农业资源,其深厚的农耕文化和丰富的农事活动所形成的秀美景色也为在洞庭湖区开展农业旅游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由于农业旅游项目大多位于农村或城郊,为了吸引游客前往旅游目的地,必须确保在食、住、行方面适应城镇居民对卫生、安全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突出购、娱、游等要素的农味,这也就对加大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洞庭湖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是由湖区本身的特殊性决定的。

三、洞庭湖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其影响分析

(一)湖区水利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防洪抗旱任务仍然艰巨、饮水安全问题仍然突出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洞庭湖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至2009年底,洞庭湖区23个县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42.29千公顷,占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31%,旱涝保收面积达到745.48千公顷,占全省旱涝保收面积的33.45%,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6.89千公顷,机电排灌面积达到344.24千公顷,占全省机电排灌面积的29.12%,堤防长度达4008.50公里,保护人口891.42万人,保护耕地638.43千公顷。洞庭湖区水利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减灾防灾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挥,促进了农业发展,产生了综合效益,但是,湖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多数水利基础设施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陈旧老化现象,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一遇洪涝自然灾害便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003—2009年间,洞庭湖区年均洪涝受灾面积为15.76×104hm2,受灾人口为232.95×104人,直接经济损失达8.805×108元,其中水利设施损失1.7683×108元[10]。洞庭湖区水利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导致今后湖区的防洪任务更加艰巨,2009年湖区水土流失面积为337.65千公顷,除涝面积仅增加0.78千公顷,而且,当汛期大量洪水倾入洞庭湖造成频繁而严重的洪涝灾害的同时,还会携带大量的泥沙造成河道和湖泊的严重淤积,特别是一些地方的支流、沟渠、池塘多年得不到疏通加固,淤塞严重,容积减少,调蓄能力降低,防洪难度进一步增加。同时,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入洞庭湖水量减少,使干旱问题加重,连年干旱已逐渐成为洞庭湖区的常态,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2005—2009年,洞庭湖区受旱面积分别为 36.11×104hm2、22.99×104hm2、18.23×104hm2、24.61 ×104hm2、50.67 ×104hm2,损失粮食分别为 36.75 ×104t、23.42 ×104t、13.15 ×104t、24.39×104t、76.49 ×104t,损失经济作物分别为3.44 ×108元、3.03×108元、2.04×108元、1.61×108元、7.1×108元,因旱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值呈增加趋势[10]。此外,由于湖区各县市一直沿续着农田水利建设重排涝、轻抗旱的传统思路,使湖区抗旱任务更加艰巨。

另外,洞庭湖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血吸虫疾病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洞庭湖区地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适宜钉螺孳生,因此而成为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而水库、灌溉渠道等水利工程的建设,易形成人工湖泊,使浅湖洲滩增多,感染性钉螺密度高、血吸虫尾蚴聚集。并且由于洞庭湖区大多数堤段都采用乱石破浪护堤,而护堤的乱石给钉螺孳生提供了极好的遮蔽保护条件,使多数灭螺措施都难以消灭它们,当钉螺大量逸放血吸虫尾蚴时,对湖区人们构成感染威胁。而且,由于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等水利基础设施落后,因而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较突出。此外,随着洞庭湖区纺织化工业和造纸业等工业企业的发展,工业“三废”的排放使洞庭湖区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湖区现有工业排污口82个,其中位于湖边污水直接排入湖体的排口27个,日排污水总量达129万立方米;入湖水系的排污口55个,日排污水量达20万立方米,共计日排入污水总量达149万立方米,导致水源水质污染严重。2009年,饮水安全未达标人口368.28万人,占全省饮水安全未达标人口的28.7%,其中因水质原因不达标人数为319.03万人,占全省因水质原因导致饮水安全未达标人数的41.7%,具体如表1所示,湖区饮水安全问题形势严峻。

表1 洞庭湖区2009年饮用水安全人口达标情况

(二)湖区道路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但路况质量不高

为了发展湖区经济,方便人们出行,政府一直把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湖区实现脱贫致富目标的重点工程来抓,自2005年国家交通部提出在全国农村实施“村村通”工程,洞庭湖区各政府部门积极响应,重点抓住乡村公路进行建设,湖区现有等级公路14条,连接村镇的乡村公路约为250余条,初步形成了县、乡、村公路交通道路网络,推动了农村公路网络的延伸,改善了运输环境,提高了劳动效率。但是,从表2各级公路里程数对比中可以看出,洞庭湖区等级公路中四级公路占比为90.89%,四级公路和等外路占总里程的91.84%,这说明湖区公路等级普遍不高,路况质量较差。此外,李莹(2010)通过对洞庭湖湖区农村公路路面宽度、圆曲线半径、坡长、坡度等路线技术指标进行实地考察测量之后发现,现有湖区农村公路路堤结合路段上下堤路段的圆曲线半径偏小,驾驶员在对曲线的大小判断不准确时,容易偏离车道,造成严重的后果;现有湖区农村公路路堤结合路段上下堤路段的的坡长不能满足最小坡长的要求,坡度大,坡长短,难以达到行车安全的要求。而且,洞庭湖区农村公路极少设置路侧防护设施,由于防洪大堤路段是高填方路段,路面窄,路面状况差,堤垸与垸堤的高差大,路侧如果缺乏防撞设施,驾驶员稍不注意就容易驶离路面发生交通事故。

表2 2010年洞庭湖区公路长度

(三)湖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身体素质

洞庭湖区在医疗卫生方面,疾病预防救治体系不完善,卫生保健水平低。2006—2010年5年间,除2007年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增加外,近三年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不断减少,而且,2009,2010年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数与前三年相比也减少了。2006—2010年洞庭湖区每万人口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分别为18.24张,19.11张,16.27张,13.08张,18.62张,低于全省平均每万人口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23.7张,25.3张,27.5张,30.7张,32.9张。具体表3所示。但由于湖区洪涝、干旱灾害频繁,血吸虫病流行,使湖区人民群众容易受到病菌感染威胁,影响其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医疗卫生基本设备不足、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稀缺、技术水平有限等医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导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十分艰巨,也很难应对突发的公共疫情,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影响湖区农村劳动力的身体素质,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

表3 2006—2010年洞庭湖区医疗卫生资源情况

四、完善洞庭湖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设计

(一)突出加强湖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建设

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洞庭湖区水利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洪涝、干旱灾害频繁仍然是洞庭湖区的心腹大患,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湖区农业稳定发展的最大硬伤,饮水安全问题仍然是湖区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主要瓶颈,水利血防工程建设仍然是湖区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因此,为了推动湖区现代农业发展,必须突出加强湖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二是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尽快消除水库安全隐患,恢复防洪库容,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三是加快农村防治自然灾害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防治自然灾害的救助系统,提高雨情汛情旱情预报水平和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四是积极推进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提高湖区自来水普及率,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五是总结水利工程对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治所作出的重大贡献,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水利血防工程的方法,以达到更好的血防效果。

(二)加大湖区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

“公路通,百业兴”、“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已广为人知,充分体现了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实现洞庭湖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洞庭湖区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必须进一步加大湖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继续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和通达工程,而且要从服务现代农业的新视角,拓展农村公路发展思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布局和要求,把农村公路延伸到农田示范区、生产园区、生态观光园、畜牧养殖基地等客流、物流集中的地点。此外,为推动洞庭湖区农业旅游的迅速发展,要按照国家公路建设规划,加快湖区重要经济干线和旅游公路建设,加快高速公路连接线和重要旅游景区连接公路建设,为在节假日到农村放松心情的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值得说明的是,洞庭湖区特殊的地形特征决定了湖区农村公路路线设计有独自的特点。洞庭湖区堤垸面积约占湖区总面积的60%以上,基于湖区的堤垸特征,农村公路应尽可能与堤垸相结合,农村公路与堤垸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各堤垸之间的交通联系,而且有利于减少公路建设占用湿地及耕地面积,甚至洪涝灾害发生时,还能发挥紧急救灾的交通作用。

(三)加快湖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湖区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湖区农村对通信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加快互联互通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是湖区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任务,应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洞庭湖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加强光缆传输网络建设,加快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使宽带网络向湖区偏远农村延伸,提高宽带网络通达深度,并循序推进湖区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工程建设,完善“最后一公里”建设。二是组织、协调、引导信息资源的开发,健全湖区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实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建立和完善洞庭湖区基础性、关键性农业基本数据库群,包括农业经济、农业政策法规、动植物病情疫情等数据库,建立“堤防、河道、水闸管理基础数据库”;积极开发和引进农业专家咨询系统、各类作物种植管理系统等各类农业应用和信息资源管理软件,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四)完善湖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洞庭湖区由于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而成为洪涝干旱灾害多发之地,也是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同时还是鼠患常发生地之一,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设施滞后的情况下,湖区农民常常因得不到及时、全面、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而使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阻碍农业生产的进行,抑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湖区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湖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改善湖区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条件,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是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步伐,做好新建、改建、扩建工作;积极加大医疗卫生设备的配置力度,如大型医疗器械、高端医疗器械等,夯实医疗辅助基础,使基层卫生基础条件、资源配置效率、整体服务水平得到均衡提升。二是加强湖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优秀人才流向基层、充实基层,努力建设一支“下得去、稳得住、干得好”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三是洞庭湖区各市县卫生行政部门主动与当地农业、水利、气象等部门建立沟通与合作机制,及时了解异常气象信息及洪灾、干旱等相关信息,准确掌握鼠间疫情和血吸虫病疫情,配合有关部门及早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各类疫情流行性疾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重点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疫情流行性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方法、流行病学调查处理程序等基本知识,不断提高流行性疾病预防、诊断、鉴别和现场应急能力。

五、完善洞庭湖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政府应在湖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

农村基础设施有利于改善农业灌溉条件,改善农村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实现城乡经济互动,是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基础,但是绝大多数农村基础设施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属于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范畴,具有极其广泛的外部效应,农民不会也没有能力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政府在洞庭湖区基础设施建设应发挥主体作用,主要包括:第一,因地制宜、科学确定湖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既要立足当前实际,又要着眼长远未来,分阶段、分区域、分重点地分步建设、逐步完善;第二,强化政府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的资金支出,在现有财力允许的基础上,适当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规模,形成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第三,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农民既是受益主体也是主力军,政府作为领导机构,在承担基础设施投资资金供给的同时,还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投劳。

(二)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提高湖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利用水平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大、使用时间长、维护成本高,因此,为了避免因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不过关而返工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必须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技术等级,提高湖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利用水平。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一是依靠科技创新,加大新技术、新材料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中的推广应用,淘汰传统的投入大、能耗高,成本高的技术和材料,实现成本节约,降低损耗;二是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中的指导作用,使农民具备熟练应用农业基础设施设备的能力,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三是合理利用学校、信息网络、电视等教学手段就地培养农村专业技术实用人才,提高从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劳动者的业务素质,为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技术等级提供有力保证。如果湖区现有技术人员力量不足,则应当组织周围地区专业技术人员或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到湖区农村开展义务指导或有偿服务,为湖区高水平基础设施建设贡献力量。

(三)做好湖区基础设施管理与维护工作,确保基础设施发挥应有价值

湖区基础设施既要建设也要管理。一些基层基础设施改造建设后,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现象,许多农村基础设施使用年限缩短,并未能长期充分发挥功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发展。为了有效管理好和维护好基础设施,必须从农村基础设施日常运营、专业维护、考核奖惩等各方面加以规范,着力构建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包括:理顺关系明确责任,使农民意识到自己是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和养护的责任者,必须把基础设施当自家物品爱惜,确保基础设施养好用好;大胆尝试创新基础设施管理模式,如镇街统一管护、政府购买服务、村自行管护等,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组建强有力的基础设施管理和维护队伍,督促管理养护人员提高管理和养护作业操作技能,提高养护质量,平时多加强管护巡查力度,保证础设施能够长时间正常稳定运行。总之,只有通过建设提升硬实力,通过管理加强软实力,建设和管理并重,才能使各种基础设施发挥应有价值。

[1]柯炳生.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7,(02).

[2]尹成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8,(03).

[3]马晓河,刘振中.“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战略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07).

[4]陈萌山.把加快发展节水农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战略举措[J].农业经济问题,2011,(02).

[5]陶武先.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着力点[J].中国农村经济,2004,(03).

[6]彭敬东,汪金敖.夯实农业基础设施,推进现代农业建设[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01).

[7]彭玮.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破解“三农”五大难题[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05).

[8]朱有志.湖南农业现代化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9]李景保,王克林.洞庭湖区2000年—2007年农业干旱灾害特点及成因分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8,(06).

[10]李景保,余果.洞庭湖区农业水旱灾害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60年来的灾情诊断[J].自然灾害学报,2011,(02).

猜你喜欢
洞庭湖区湖区现代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大通湖区河蟹产业发展综述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生活在湖区
湖区航道风速预警监测点布设研究
基于GIS的洞庭湖区水土流失变化监测
风景、地方与浪漫主义——华兹华斯的湖区书写
洞庭湖区荸荠高产优质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