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丹
(浙江省温州市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浙江温州32500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正经历一个从数量向质量转变的发展阶段,消费者对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下简称“三品”)作为我国现阶段农产品认证的主要类型,越来越受消费者的欢迎。三品在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对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者就温州市近年来三品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作一探讨。
1.1.1 无公害农产品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粗加工的食用农产品[1]。无公害农产品是为了解决我国农产品基本质量安全问题而由农业部启动开展,目的是保障基本食品安全,满足大众消费。温州市2003年开始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2011年12月全市有效期内的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13个,面积17 550 hm2,特别是2007年以后,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呈加快趋势,从2007年到2011年,获得许可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产品个数从28个增加到230个,产量从3万t增加到20.27万t。
1.1.2 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环境,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产品安全、优质,并使用专用标志的食用农产品及加工品[2]。市场定位于满足较高层次的消费。温州市2001年开始绿色食品认证工作,2011年12月,温州市绿色食品产品数量达到64个,生产企业43家,绿色食品年生产能力达到4万t。
1.1.3 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是目前国标上对无污染天然食品比较统一的提法。有机食品通常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符合有关标准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3]。温州市的有机食品按市场需求由企业自主申报,近年来受政策和消费市场影响,发展较快,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12月温州市各类有机食品产品达78个,生产企业72家。
经过近几年的较快发展,温州市的三品工作由重点抓认证转向认证与监管并重。除农业部、浙江省农业厅组织部署的三品专项检查,温州市农业局每年都组织2次以上专项检查和产品抽检,据统计,3年来农业部、浙江省农业厅及市农业局进行多次三品抽检,完成抽样300余个,检测合格率达99.5%。
温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三品认证工作,自2005年以来就一直把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的工作考核目标,以考核来推进三品的发展。每年从农业标准化、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专项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奖励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企业,其中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每个奖励2万元,无公害农产品每个奖励1.5万元。瑞安、永嘉、苍南、鹿城等县(市、区)也分别出台类似的奖励政策,引导鼓励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申报三品。
尽管近年来三品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发展规模偏小。三品数量近几年虽然增加较快,但三品占全市农业总量较小,以种植业为例,现有三品总面积为2.212万hm2,仅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9.5%,三品总量在食用农产品中所占的份额还比较小,与消费者对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认证主体生产规模偏小,农业龙头企业占三品认证主体总数比例不高,示范带动能力不强。二是地区发展不平衡。近年来,“三品一标”发展逐步加快,但是各县(市、区)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本身具有发展三品的良好生态环境条件和产业优势,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措施落实不力,个别县(市、区)至今没有一个绿色食品。三是工作队伍不稳定。各县(市、区)农业局负责三品工作的人员大都是兼职,人员变化相对频繁,由于三品工作的特殊性,人员变化后要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来学习熟悉有关知识,对推进三品工作影响较大。四是三品品牌公信力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获证企业存在平时疏于管理、生产记录不健全、不认真按照三品有关标准生产等问题。特别是目前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较多,有个别认证机构把关不严,少部分不符合有机食品生产条件的企业也获得有机食品证书,对三品品牌公信力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五是优质优价效应未能充分体现。据调查,发现进超市或品牌知名度较高的三品产品能发挥三品的品牌效应,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但进入流通市场的三品特别是初级农产品,难以体现价格优势,影响了企业申报和用标的积极性。
根据温州市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立足资源区位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以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为主平台,以先进科技为支撑,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体系队伍建设为基础,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并举的工作方针,集中精力抓拓展、促增量,抓监管、保安全,抓流通、促增收,抓体系、强服务。
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是浙江省今后农业产业发展的主平台,要结合“两区”建设规划和空间布局,把两区作为三品发展的重点区域,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充分调动农业主体发展三品的积极性,加大政策扶持和认证服务力度,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认证三品的步伐。推动“两区”内大宗农产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主导产业示范园、精品园区的主要农产品和省级名牌农产品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把复查换证、续展和保持认证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引导和推动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基数较大地区和企业做好复查换证、续展和保持认证工作,提高绿色食品续展率和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率,力争绿色食品续展率和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率达到80%以上,实现温州市发展增量、稳定存量、扩大总量的目标。
依托全市农业技术推广力量,加强对三品生产技术的研究推广,加大对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大力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技术,整体提高生产者的种植水平和素质,提高三品的生产技术水平。积极创建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在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两区”中创建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标准化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依托基地培育和创建一批质量安全、管理规范、信誉过硬、效益明显的绿色食品示范企业,成为农业标准化的先行区、绿色生产技术推广的示范区。
按照保证产品质量、规范标志管理的基本要求,逐步建立起以行政执法监督为主导、工作机构监管为保障、属地管理工作为基础的监管体制机制,推进监管工作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全面推行绿色食品企业年检制度,企业年检率要达100%,要结合日常监管,组织对三品获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标志使用行为实施监督、检查、考核与评定。开展三品质量抽检,适当增加对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高风险认证农产品的抽检比重和频率,加大风险预警力度,强化淘汰退出机制[4]。认真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标志市场监察行动,严厉查处假冒和违规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标志行为。对在监管中发现的质量不合格产品、管理不规范的单位,农业、工商等有关执法部门要及时进行查处,确保品牌公信力和美誉度。
建立“三品一标”工作格局延伸到县(市、区)的工作体系,健全完善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规范高效、确保质量的运行机制,明确“三品一标”的工作机构和人员,组建信息管理员队伍,建立完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信息管理和数据统计工作水平[5]。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学习,力争达到检查员、监管员全员持证上岗的要求,提高认证和监管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培训管理和技术业务指导,强化加工环节质量控制和企业自律能力,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申报先培训、后申报的要求,对已认证和将认证的无公害申报企业进行全面的内检员培训,力争达到每家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主体有1名注册的内检员。
目前三品在社会上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许多消费者对三品仍然缺乏科学、准确的认识,要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三品知识宣传活动,重点围绕“三品一标”生产方式、基本制度、品牌效应等内容,扩大品牌宣传,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进一步营造推动“三品一标”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和市场环境。要加大三品市场拓展力度,积极组织三品企业参加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国内外贸易推介活动,鼓励引导三品企业设立专卖店、超市专柜,推动厂商合作、产销对接,打造和展示温州市三品品牌形象,扩大温州市三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
[1]吴愉萍,李永华,连瑛,等.宁波市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主体现状的调查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11(5):983-987.
[2]蔡镭.我国绿色食品认证管理及发展对策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08(5):509-512.
[3]王延军.我国有机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1(5):1175-1178.
[4]何贤平,徐伟军.宁海县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0(2):420-424.
[5]陶忠良,董越勇,朱莹.“浙江农民信箱”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中的作用[J].浙江农业学报,2010,22(6):868-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