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一)春节前东北玉米加快上市,春节后华北玉米集中上市 1月份上旬,临近春节农户卖粮积极性提高,东北产区迎来季节性售粮高峰。截至12月底,黑龙江地区农户售粮进度达到30%左右,吉林地区农户售粮进度达到26%左右,辽宁地区农户售粮进度达到35%~40%(部分交通便利,靠近港口的地区农户售粮进度已经超过50%)。截至春节,黑龙江地区农户售粮进度达到45%左右,吉林地区农户售粮进度达到38%左右,辽宁地区农户售粮进度达到55%~60%。东北地区春节前玉米销售近半,接近往年同期销售水平。春节过后东北地区农户销粮数量较少,农户存粮量仍然高于去年同期,当地用粮企业平均库存也在1个月以上,企业的购销心态稳定。
华北黄淮地区农户大部玉米尚未出售,这种情况有别于常年。关内地区存在的玉米水分偏高、售粮进度偏慢、农户存粮数量偏多的问题会逐渐显现,实际上矛盾从去年12月份中上旬开始积累,只是年底深加工企业春节前集中备货支撑市场价格,掩盖了供应压力。春节后华北黄淮地区玉米已集中上市,玉米价格持续走弱。河北沧州、邯郸等地粮源陆续运往山东,山东玉米上市数量也有增加。除一些饲料企业需要低水分玉米外,东北玉米在山东市场已经逐渐失去价格优势。与往年4、5月东北玉米开始流入山东等地不同,去年12月份以来,东北玉米持续供应山东、河北等地,透支了未来山东等地对东北玉米的需求。
由于东北价格未见回落导致看跌心态改变,看涨心态抬头,农户售粮进度加快增加了粮源供应。春节前产区、销区用粮企业开始补入库存,这波补库主要以东北玉米为主。东北地区用粮企业平均库存达到了一个半月左右,部分企业的库存达到2个月甚至更高。南方销区包括华中地区、华南地区用粮企业库存也普遍达到1个月以上。华北黄淮地区用粮企业库存水平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是本地玉米水分偏高,企业无法持有大量库存,反而是东北玉米年前大量运往关内地区。春节过后东北玉米价格再次上涨,用粮企业追高兴趣不强,观望心态抬头。关内玉米供应明显增加,价格大幅回落,销区企业尽管不愿过多采购华北玉米,但对东北玉米供应偏紧、运输不畅、价格抬升的担忧心理减弱,补库进度开始减缓。
(二)关外地区玉米价格上扬,关内地区玉米价格下跌 1月份,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玉米售粮高峰分别在年前和年后出现,玉米价格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走势。一方面年前东北地区玉米价格在港口装船、产、销区用粮企业集中补库以及临时存储玉米收购的支撑下表现坚挺,并在1月底开始呈现上扬态势;另一方面,关内地区供给冲击的影响则超过了需求的支撑,尽管在春节前受到补库支撑,价格保持稳定,但节后市场供应压力延续,1月底山东玉米呈现加速下跌态势。
本轮玉米市场行情中供需关系的变动集中在1月份,价格变动的时间点则集中在2月上旬,东北多数地区玉米价格上涨40~50元/吨,黑龙江以及吉林地区涨势较为明显。截至2月10日,绥化地区深加工企业玉米挂牌收购价为2130元/吨,较2月初上涨30元/吨;长春地区加工企业玉米挂牌收购价为2140元/吨,较2月初上涨40元/吨;松原地区加工企业挂牌收购价为2130元/吨,较2月初上涨50元/吨;榆树地区深加工企业玉米挂牌收购价为2070元/吨,较2月初上涨50元/吨;公主岭地区加工企业玉米挂牌收购价为2170元/吨,较2月初上涨90元/吨;四平地区深加工企业玉米挂牌收购价为2180元/吨,较2月初上涨30元/吨;沈阳地区深加工企业玉米挂牌收购价为2250元/吨,保持稳定。
华北黄淮地区玉米价格1月份基本稳定,2月上旬开始加速下跌。截至2月10日,山东滨州地区深加工企业玉米到厂价格为2270元/吨,较2月初下跌60元/吨;潍坊地区深加工企业玉米到厂价格为2260元/吨,较2月初下跌100元/吨;枣庄地区加工企业玉米到厂价格2900元/吨,较2月初下跌60元/吨;石家庄地区深加工企业玉米入厂价格为2120元/吨,较上周下跌60元/吨;秦皇岛地区加工企业入厂价格为2220元/吨,保持稳定。
(三)南美遭遇不利天气,美盘玉米价格上涨1月上旬美国农业部报告上调美国玉米产量和库存数量高于预期,导致CBOT玉米价格大幅下跌,报告出台当日,3月合约收盘下跌40美分/蒲式耳,报收于611.50美分/蒲式耳。随后在不利天气导致南美玉米减产及乌克兰霜冻加剧小麦减产担忧等因素的推动下,美盘玉米价格V型反转。1月31日,CBOT玉米3月合约价格全月共下跌7.50美分/蒲式耳,报收于639.00美分/蒲式耳,但较1月中旬低点上涨45.50美分/蒲式耳,涨幅为7.67%。
1月份玉米市场主导因素之一是南美干旱天气。市场普遍预期今年拉尼娜天气与2008年底2009年初比较类似,均较为温和。干旱天气明显影响到早熟玉米种植,但是随后降雨到来后晚熟玉米补种面积提高。美国农业部在2月份供需报告中下调南美玉米产量,本轮天气炒作的利多已经基本被市场消化,除非南美干旱天气进一步恶化。主导因素之二就是美元指数持续下滑,美联储对于利率长期低位的表态刺激了量化宽松预期。
除了南美天气、欧债危机变化和美元走势,2月份中旬之后市场关注点将会转向美国种植面积争夺,美国农业部展望论坛将在2月份召开,这次会议初步给出玉米种植面积的权威意见。由于玉米与大豆相比,种植效益明显,美豆与玉米比价已下降到1.90以下,足以保证玉米对大豆竞争面积的能力。为确保种植面积完全实现,玉米需要保持价格优势。
美国玉米播种面积和单产均有较大提升能力,如果产量扩大对未来玉米价格会有压力。目前据一项对12为分析师调查后得出的结果显示,到2012年末美国玉米价格预计大幅下跌15%,至3年最低水平,将是9年来最大年度百分比跌幅。大多数分析师的预估是基于正常天气下得出的,且将玉米种植面积预估上调至9400万英亩,为1944年以来最大面积。
(一)饲料企业小麦需求继续减少 受节日效应带动,1月份终端市场面粉消费旺盛。面粉消费对小麦采购存在一定时滞,1月份制粉企业小麦采购较2011年12月份的高峰期有所下降。首先,由于面粉价格上涨预期不强,经销商面粉库存水平低于上年同期,平稳备货无法在更大程度上拉动制粉企业的小麦采购。第二,1月初制粉企业的小麦库存水平偏高,春节假期前主要以正常备货为主,日采购量与上月环比下降。下半月部分制粉企业陆续停工,小麦市场购销基本停滞。1月份产区玉米价格稳中趋强,而小麦价格稳中偏弱,玉米与小麦价差有所扩大,受产区玉米价格上涨的影响,1月中旬广东福建地区玉米与小麦价差扩大至180~200元/吨。豆粕价格上调,进一步提高饲料加工中添加小麦的成本优势。饲料企业节前备货较快,1月份饲料企业原粮采购量趋于减少,山东小麦采购需求继续下降,东南沿海小麦采购量也呈下降趋势。
(二)小麦价格平稳偏弱 制粉企业小麦采购价格稳中偏弱。1月底,石家庄地区小麦入厂价2160元/吨,较12月底下调10元/吨;郑州地区小麦入厂价2120元/吨,较12月底下调10元/吨;宿州地区小麦入厂价2100元/吨,与12月底基本持平;济南地区小麦入厂价2160元/吨,较12月底下调20元/吨;徐州地区小麦入厂价2100元/吨,与12月底基本持平。
(三)2月份小麦价格将以稳为主 预计2月份制粉企业将保持较高的开工率,小麦采购需求较高。小麦饲用需求将在2月份小幅下降,首先,饲料企业的小麦库存水平仍然偏高,节后仍将以消化库存为主。第二,华北地区玉米上市量可能增加,玉米价格有望回调,可能有更多饲料企业减少小麦用量。
2月份,小麦供给将以平稳为主。节前资金压力较大的收储企业实现了较大的出库数量,节后收储企业的资金压力小于节前,预计出库积极性将有所降低。不过由于小麦价格并不存在明显的上涨预期,在平稳的价格下,小麦市场供给仍然充足。农户在农历正月出售的小麦数量普遍较少,无法为制粉企业提供散粮粮源,但不影响小麦市场整体的供给形势。
(一)黑龙江地区农户大豆销售进度明显加快在11月下旬国家临时存储大豆收购政策出台后,东北地区大豆收购价格明显上涨,收购进度不断加快。1月份黑龙江地区大豆收购价格集中于3950~4050元/吨,与12月份价格基本持平,但较11月份收购价格普遍上涨200元/吨左右。黑龙江粮食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月15日,全省农民已销售三大品种粮食3371.5万吨,同比增加671.5万吨,占三大品种商品量的76.98%,其中农户已销售大豆403.5万吨。与截至到11月29日当地农户大豆销售量112.5万吨相比,在一个半月时间内农户大豆销售量达到291万吨,远高于此前两个月的销售量。黑龙江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该省大豆产量为542万吨,较上年的585万吨降低7.5%。依此推算,农户家中大豆存量仅剩180万吨。由于目前农户大豆存量较少,扣除自用量,可供销售的大豆已经不多,未来几个月黑龙江地区大豆购销市场将保持清淡局面。
监测显示,由于过去两个月黑龙江地区油厂按4000元/吨的托市收购价格收购加工大豆处于亏损状态,收购积极性普遍不高,大豆收购量相对较少。贸易商收购的大豆,一部分销售给储备库,一部分清选后做食品豆,但利润都十分微薄,收购积极性也不高。中储粮确定的临储大豆收购库点将成为国内大豆收购市场的主体,农户销售的大豆大部分都进入了国家临时储备。
(二)2011年我国大豆和油菜籽进口量均出现下降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食用油籽进口量为5481.8万吨,同比下降3.9%。其中大豆进口5264万吨,油菜籽进口126.2万吨,进口棉籽37.7万吨,芝麻进口38.9万吨,花生仁进口5.5万吨。
12月份我国进口大豆542.2万吨,较11月份的569.6万吨减少4.9%,与上年同期的542.6万吨基本持平,全年累计进口大豆5264万吨,同比减少3.9%,为7年来首次下降。2011年我国进口大豆到港均价566.80美元/吨,同比上涨23.7%。2011年我国进口美国大豆2351.1万吨,进口巴西大豆2062.5万吨,进口阿根廷大豆784.2万吨,进口乌拉圭大豆143万吨,进口加拿大大豆38.8万吨,进口俄罗斯大豆0.4万吨。2011年我国进口大豆数量超过500万吨的地区共有三个,分别是:山东进口1327.8万吨,占进口总量的25.2%;江苏进口808.2万吨,占比15.4%;广东进口大豆722.5万吨,占比13.7%。
12月份我国进口油菜籽20万吨,较11月份的18.3万吨增加1.7万吨,远高于上年同期的13.9万吨,全年累计进口油菜籽126.2万吨,同比减少21.1%,连续第二年下降。2011年我国进口油菜籽到港均价635.40美元/吨,同比上涨30.7%。2011年我国进口加拿大油菜籽125万吨,占全部进口量的99%,进口蒙古油菜籽1.2万吨。其中广东进口79.7万吨,广西进口39.2万吨,辽宁进口6.1万吨,内蒙古进口1.2万吨。
(三)1月份美盘大豆期价呈现震荡走势,现货价格小幅回落 1月份美盘大豆期价呈现震荡走势。监测显示,1月3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3月合约大豆收盘价为1227.5美分/蒲式耳,到1月13日震荡回落至1158.25美分/蒲式耳,此后呈现震荡上涨走势,1月26日收盘价上涨至1222.25美分/蒲式耳,月底再次回落,1月30日收盘价回落至1185.25美分/蒲式耳。
1月份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小幅波动。监测显示,1月31日,3月船期的美国大豆到我国口岸C&F报价为511美元/吨,较12月底的517美元/吨下降6美元/吨,折合到港完税成本在3850元/吨左右;4月船期的巴西和阿根廷大豆对我国的C&F报价分别为506美元/吨和503美元/吨,较12月底分别下降14美元/吨和11美元/吨,折合到港完税成本分别为3820元/吨和3850元/吨。最近两个月南美地区陈豆销售已接近尾声,我国厂商购买的近月船期进口大豆主要是美国大豆。3月份后我国将开始装运南美新产大豆。
(四)2月份美盘大豆期价和国际市场现货价格可能上涨 随着南美大豆播种工作的结束,自去年12月以来,市场关注的焦点开始转向南美地区天气和大豆生长情况。监测显示,12月下旬到月初南美地区持续干旱,部分地区大豆生长受到影响,推动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上涨。1月中旬南美地区出现大范围降雨,旱情得到部分缓解,市场炒作力度有所减弱,美盘大豆期价出现下跌。但进入1月下旬以后,南美地区再次出现干旱天气,大豆生长受到较大影响。近期分析预测机构不断下调南美地区大豆产量预期,下调幅度高达800~1200万吨。南美大豆产量大幅下降,将导致今年全球大豆供应呈现偏紧的局面,进而带动美盘大豆期价的上涨。预计2月底3月初美盘大豆期价可能会上涨至1280~1300美分/蒲式耳。受美盘大豆期价上涨的影响,2月份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将会出现上涨,新采购大豆成本将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