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玲
(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长春132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逐年增多。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病证之一,按其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两类。缓慢性心律失常指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性心律、心室自主心律、传导阻滞(包括窦房传导阻滞、心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等以心率异常为特征的疾病。心律失常是指由于心脏自律性异常和传导异常,使心脏活动的规律发生紊乱,引起的心动过速、过缓或心律不齐。心律失常病因广、种类多,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老年多见,严重者可致心力衰竭、休克或猝死。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心悸”、“怔忡”、“虚劳”、“昏厥”等范畴 ,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此病以虚证为主,多为气血阴阳亏损,阳虚水泛;实证多为痰浊瘀血所致。将笔者这些年采用中西医方法护理心律失常的体会报道如下。
1.情志护理:避免不良情绪刺激,保持身心愉快,多关心病人,进行劝解、安慰,使其配合治疗。
饮食护理:宜营养丰富、易消化,以低脂肪、高维生素及高蛋白质为主,进食速度不宜过快,可少量多餐,以稀饭为主,勿过饱。忌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及肥甘厚味。
2.用药护理:严格按照医嘱的计量、时间、方法服药。观察特殊药物服药后的反应,如洋地黄类药物,服药前应检查心率、心律,用药后如心率突然减慢或加快,并出现恶心、呕吐、头晕、色视等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1.密切观察脉搏、速度节律、力度有无过急、过缓,有无结代,注意心率、心律、血压、呼吸、面色、汗出、水肿、尿量、舌象等病情变化。避免心悸发作的诱发因素,如情绪激动、饮食过饱、过度疲劳、外邪入侵、大便秘结等。
2.注意心悸发作时间和持续时间,并作记录。心悸伴有胸闷、气促、口唇青紫、面色无华、汗出肢冷、心前区剧痛、脉结代,应立即报告医师,做好抢救准备。
3.久病重症卧床者,加强生活护理,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每日用生理盐水及中药漱口,于睡前饭后定时用红花酒精按摩受压部位。
4.病室环境:保持整洁、舒适,经常通风换气,保证温、湿度适宜及室内空气清新。避免突然而来的噪音、恐怖、惊骇等刺激。
1.心阳虚弱证:①环境应安静、幽雅,避免噪音,室内温度宜略高,心悸发作时应卧床休息,以免耗伤心气,加重病情。②饮食宜多样,忌酒,少食生冷。③中药宜温服,服药后宜进热粥热饮,增加药力。④畏寒肢冷可给热水袋保暖或服用姜糖水。⑤本型心悸常因突然受惊或情绪刺激而发作,故应避免情志内伤,使之心情愉快。⑥夜难入寐者,按照医嘱在睡前给镇静药物,忌浓茶、咖啡等饮料。
2.肝肾阴虚证:①本型患者心烦易躁,必须禁止刺激,及时宽慰疏导。②饮食宜清补,以清淡养阴而富于营养为原则,如莲子、银耳等,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等。③室内宜清爽、通风、安静,大便干燥者宜滋阴通便。④生活有节,劳逸结合,慎房事。
3.气阴两虚兼心脉瘀阻证:①环境应安静,怔忡胸痛者,绝对卧床休息,禁止探视,避免情绪激动。②气滞可加重血瘀,故应防止情绪刺激,保持心情舒畅,以畅血行。③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辛辣食物。④中药汤剂宜温服。用红花泡水代茶饮,有活血之功效。
4.脾肾阳虚证:①阳虚畏寒者,室温宜偏高,注意肢体保暖。②饮食宜温热,给清淡流食或半流食,少食糖类、豆类易产气食物,以免加重腹胀。可食用桂圆莲子粥。③中药宜热服或温服。④注意观察病人情绪变化,关心病人的疾病,使病人心情舒畅。⑤畏寒肢冷,可给热水袋保暖。小便不利,可给予小腹部热服,或顺时针按摩。⑥怔忡严重时,绝对卧床休息。如发现喘促、悸动不安、两唇青紫、汗出肢冷、脉微欲绝等,应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立即给氧,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配合做好抢救工作。
1.生活起居有常,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随气候变化而增减衣被,慎防感冒。
2.保持性情舒畅,避免激动、忧伤,平时可欣赏一些优雅悦耳的音乐,以陶冶情操。
3.饮食有节,勿过饱,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减少肥甘油腻之品及食盐的摄入,戒烟、酒,忌刺激性食物。
4.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当的锻炼方式,以不感觉劳累为度。
5.心悸病人药应常备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