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峰 徐培春 冯 勇
(1.黑龙江省鸡东县畜牧兽医局,鸡东 158200;2.黑龙江省鸡东县向阳镇畜牧站,鸡东 158200)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是指蛋鸡体内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以过度肥胖、肝脂肪变性为特征的一种营养代谢病,又称脂肪肝出血综合征。产蛋鸡以个体肥胖,产蛋下降,肝、腹腔及皮下有大量的脂肪蓄积,肝出血,突然死亡,病死率高为临床特征。该病多出现在产蛋多的鸡群或产蛋高峰期,该病普遍发生于笼养产蛋鸡。
2010年,鸡东县有1养殖户,第1年新养蛋鸡。饲养状况比较好,但饲养管理经验不足。雏鸡、青年鸡成活率较高。营养丰富,但到产蛋时出现鸡产蛋量下降,伴有死亡出现。
蛋鸡整体精神状态较好,部分蛋鸡比较肥胖。患鸡病初无特征性症状,只表现肥胖(体重超过正常体重的25%)。当拥挤、驱赶、捕捉或抓提方法不当时,引起强烈挣扎,甚至突然死亡。病鸡精神萎顿,喜卧,腹下软绵下垂,下腹部可以摸到厚实的脂肪组织,冠及肉髯色淡,或发绀,继而变黄、萎缩。蛋群产蛋量大幅下降,有的停止产蛋。有些病鸡食欲下降,鸡冠苍白,体温正常,粪便呈黄绿色,水样;严重者嗜睡,瘫痪,进而冠、肉髯和脚爪变冷,可在短时间内死亡。
解剖病死鸡,可发现皮下、腹腔及肠系膜均有多量的脂肪沉积。明显变化在肝,肝肿大,达正常肝的2~4倍,边缘钝圆,呈黄色油腻状,表面有出血点和白色坏死灶,质地变脆,易破碎如泥样,用刀切时,在刀表面上有脂肪滴附着。有的鸡肝破裂而发生内出血,腹腔内肝周围有多量大小不等的血凝块,有的在肝包膜下可见小的出血区或较大的血肿。有的鸡心肌变形呈黄白色。有些鸡的肾略变黄,脾、心、肠道有程度不同的小出血点。
根据饲养状况(饲料营养丰富等)、发病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可初步诊断为蛋鸡脂肪肝综合征。
根据蛋鸡营养需要,调整饲料结构,降低能量和蛋白质含量的比例,限饲或减少8%~12%饲料供给量;或掺入一定比例的粗纤维等来降低能量的摄入。最好采用饲料代谢能与粗蛋白的比例为160~180左右。
向饲料中加入22~110 mg/kg饲料的胆碱,连用1周;或补加硫酸铜63 g/t饲料,氯化胆碱1 000 g/t饲料,维生素E10 000U/t饲料,维生素B1212 mg/t饲料,肌醇900 g/t饲料,连续饲喂10~15 d;或病鸡喂服氯化胆碱0.1~0.2mg/只,连喂10 d。
5.1.1 高能量、低蛋白饲料 大量的糖类可引起肝脂肪蓄积,这与过量的糖类通过糖原异生转化成为脂肪有关。
5.1.2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缺乏 维生素C、维生素E、节B族维生素、Zn、Se、Cu、Fe、Mn等是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的主要成员和抗氧化剂的组成部分,在维持体内自由基的生成与清除的动态平衡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自由基对脂类的过氧化作用可能是脂肪肝发生发生的原因之一。
5.1.3 生物素缺乏 生物素在糖原异生的代谢途径中是一种辅助因子。生物素在大豆、鱼粉中利用率较高。
5.1.4 应激因素 突然应激可增加皮质酮的分泌,皮质酮类固醇刺激糖原异生,促进脂肪合成。如然中断饲料或水供给,或因捕捉、雷鸣、惊吓、噪声、高温或寒冷,光照不足等。
5.1.5 运动不足 笼养或圈养是脂肪肝发生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素。因为鸡的运动受限,活动量少,过多的能量转化为脂肪。
5.1.6 品系 本病发生与品系相关。
5.1.7 毒素和激素 日粮中黄曲霉毒素可引起肝变黄、变大和发脆,肝脂肪含量增加。即使低水平的黄曲霉毒素,如果长期存在也会引发本病。某些内毒素也可引起本病的发生。体内激素分泌障碍如过量的雌激素也可促进脂肪的形成。
肝在脂类的分解、合成以及运输等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产蛋期间,在雌激素作用下,肝合成脂肪能力增强,每年由肝合成的脂肪总量几乎等于家禽的体质量。当摄入糖类过多,过量的能量在肝转变成脂肪;如果饲料中蛋白质不足,或饲料中缺乏合成载脂蛋白的原料如维生素E、生物素、胆碱、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蛋氨酸等亲脂因子,使运输脂肪的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减少,或当肝细胞的损伤和缺乏某些营养物质时,影响内质网的蛋白质合成,脂肪不能结合成脂蛋白从肝细胞中运输出去,使肝合成脂肪的速度超过肝输出脂肪的速度,大量脂肪在肝中积存,肝细胞发生本性、坏死,肝质地边脆,肝血管易损伤破裂,形成脂肪肝出血综合征。
本病的防治关键在于调整饲料配方,加强饲养管理,增加活动面积,减少动物性蛋白的供给和各种应激反应,及时补充胆碱、蛋氨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故建议养殖户有效使用鸡用维多利,减少本病发生的同时,还可以防治蛋鸡夏季猝死症的发生率,降低热应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