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宏 周志茹 孙铁矛(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
畜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一是保证城乡市场动物源性食品的有效供给;二是确保产业、产品与生态安全;三是安置农村富余劳力,致富广大农牧民。
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其上连种植业,下关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横向与饲料、兽药、牧机装备制造产业及仓储物流等休戚与共。同时,畜牧产业也是最主要的民生产业,所谓猪粮安天下,一杯牛奶可以强壮一个民族。近年来,随着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一些农牧业市县按照农牧结合、城乡互动、产业集聚的路子,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实现了以牧业为主导的一二三产业快速组块推进,彰显了畜牧业的巨大牵动与联动效应。
此次研究以黑龙江省的双城、肇东、杜蒙、龙江、巴彦、望奎、克东等牧业典型县(市)为基点,对涉及的典型、数据进行了调查与搜集,并与地方主管及业内人员进行了专题座谈,形成了本文,其主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与发展形势下,通过对以往经验的总结与挖掘,探讨畜牧业的重新定位与发展模式方式创新问题,并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参考。
经过“十五”、“十一五”十年的持续增长,畜牧业已由支柱产业快速向主导产业升级,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致富农牧民的功能愈发显现,同时,通过畜牧业产业链的延长加宽,有效驱动了农区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成为战略性优势产业。
1.畜牧业已发育成为广大农牧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历程来看,畜牧业取代种植业成为主导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近年来,黑龙江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拉动,通过对农业资源的高效配置,使得畜牧业迅猛发展,有效优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培育了一批产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相融合的典型,许多以种粮为主的传统农业大县因此实现了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到“十一五”末,哈尔滨、齐齐哈尔、绥化及大庆市的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接近或超过50%;传统农业大县肇东市养殖业实现产值55.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6%,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17.4亿元,增长了18倍,占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比重由33%提高到78%,畜牧业已经发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以生猪养殖为主的望奎县,2010年出栏生猪近150万头,实现牧业产值22.3亿元,年均增长24.6%,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8.2%,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16.8亿元,占农产品加工业的84%。双城、杜蒙、克东、龙江、富锦等县也通过畜牧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了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了宋站、新胜、兴隆等一批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牧业强镇,彻底改变了种植业一统天下的传统落后局面,初步实现了种植业与畜牧业“主辅换位”的目标,率先形成了现代农业新格局。
2.畜牧业产业链已成为支撑农区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骨架。畜牧业是产业关联度极高的产业。畜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由此形成的涉及一二三产业、产加销诸环节的服务产业链条,有力支撑了饲料加工、兽药疫苗、动物保健品、乳肉蛋、皮毛绒、生物制药及物流业、储藏业、加工业等产业发展,通过涉牧产业的集聚发展,为实现农村城镇化、农区工业化创造了产业基础;通过城市工业与农区工业的互促互带,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打造了主体框架。全国奶牛第一县双城市通过发展奶牛饲养业,带动饲料产业、乳品企业快速发展。2010年饲养奶牛29万头,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66亿元;上缴财政税金41751.6万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25.5%。在产业的带动下,城乡人口比重也由2006年的1∶3.8发展到2010年的1∶2.28。2001到2010年间,全市新增楼房面积210 万平方米,新增排水管线75公里,供水管线80公里,城区面积由6.25平方公里扩大到20平方公里。围绕畜牧业发展种植业、围绕二产业发展一产业、围绕资源发展县域经济的成功实践,同时也使肇东、巴彦、望奎等传统农业大县走上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之路,通过畜牧业的持续、快速攀升,畜产品加工业和畜产品生产基地的集约式发展,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农区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之路。
3.经营畜牧业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而稳定渠道。畜牧业涉及土地到餐桌多个产业层次,而且是劳力密集型产业,进入的门槛相对较低,比较效益又相对较高,因而成为安置农村新增劳动力和土地流转后出现的富余劳动力的最佳承载产业,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十一五”期间,随着省、市、县畜牧业发展战略的进一步调整,畜牧业已成为一些市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比重提高最多,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一个支柱产业。从近5年平均计算,畜牧业的平均收益率可达40%左右,一头奶牛年平均纯收入可达2500元左右,出栏一头育肥猪或肉羊可以赢利300元,种植一亩青贮玉米通过奶牛转化可以增收250元。在畜产品加工企业做工或从事购销、饲料加工等配套服务业,也会给农民带来可观的收益。
4.现代牧业发展带动了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率与农村竞争力。畜牧业受耕地制约小,可以充分利用各种非耕地得以发展。畜牧业不仅可以转化粮食,还能够将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约占作物总产量3/4的秸秆、饼粕等农副产品变废为宝,并生产有机肥料反哺种植业,进而促进农业良性循环。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村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加快了耕地向种植大户和集约化农场的流转,提高了机械化耕种水平,从而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和产出效率。在此基础上,加快了农村劳力向非农产业的移动,他们或外出打工进入二三产业,或通过从事畜牧养殖及配套服务业,实现就地安置。据测算,畜牧业每实现1亿元产值可吸纳转移3000个左右的农村劳动力,每实现1亿元畜产品加工业产值可创造1500个就业机会。通过畜牧业的强劲发展,不但提高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和产出效率,促进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同时也有效驱动了农村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加快了农村与城市的互动、融合,提高了农村经济活力和竞争实力。
5.畜牧业的发展为大中城市的改革创新和社会保障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具潜力和活力的产业,畜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敢于突破体制限制,不断创新发展机制。禽蛋是最先实现完全市场化、商品化的农产品,结束了农产品全部统购统销的历史;在推广体制上,畜牧业率先构建了涉及畜牧养殖、兽医卫生、草原管理与统计、指导为一体的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为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方位服务;率先提出畜牧技术推广要以“三进”(进村、进场、进户)、“五到位”(良种到位、良法到位、良料到位、良医到位、良管到位)为目标,通过机制、方法创新,有效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创新生鲜乳收购价格机制,实施“参考价”和“政府指导价”双轨制;大力推进兽医体制改革,实施执业兽医和官方兽医制度。这些改革创新,为农村改革和其他产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也为大中城市改革创新和社会保障做出了贡献。2010年,全省城市居民消费畜产品总量达80万吨,城乡居民身体素质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一些大中城市注重发挥科技力量雄厚、鲜活畜产品市场容量大、畜牧业集约化经营程度较高等优势,把城郊畜牧业作为“菜篮子”工程的主体、郊区农民安居乐业的主导予以大力扶持,为城市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城市经济发展与格局优化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畜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一是保证城乡市场动物源性食品的有效供给;二是确保产业、产品与生态安全;三是安置农村富余劳力,致富广大农牧民。为此,必须做到既保护农民又服务市民,既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又要不断增强政府的组织、引导、服务、保障功能,持续改善产业发展条件。
1.围绕城市经济圈做好统筹文章,实现借力发展。畜牧业除了依靠当地农牧资源起步,还必须依托城市的拉力与消化力实现持续、强劲发展。多年来,黑龙江省始终坚持围绕大中城市经济圈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借助城市辐射区域内的资源、技术、劳动力、信息以及市场、交通通信等优势条件,选择适合的路径加以快速推进。其一,围绕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发展优质、鲜活和精加工型现代畜牧业,根据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居民对畜产品的需求,大力建设加工企业和批发市场,拉动周边区县发展优质高产奶业和对农民增收、市民生活改善撬动最大的生猪产业,适度发展家禽、肉牛、肉羊和毛皮动物养殖业,尽量满足城市居民对于肉类、禽蛋、鲜奶、皮毛绒等优质畜产品的需求。其二,在产业布局上,针对中部地区人口密集、交通发达、玉米种植集中等经济、社会条件,集中要素资源,建设中部生猪优势产业带;围绕经济较发达的哈大齐工业走廊,即滨州铁路沿线发展奶牛优势产业带。其三,利用城郊区域的比较优势,精心组织资源的重新配置,着眼于质量效益型现代牧业发展,积极发展畜禽良种繁育、新型兽药和饲料添加剂开发、兽医疫苗与生物产业等新型业态,支撑、引领周边地区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并在专业化的基础上,不断纵向拉长,逐步形成一业为主,关联产业配套跟进的产业格局,实现了以工促农,加快了城乡一体协调发展。
2.自主发展与承接转移相结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道路上,黑龙江省始终坚持自主发展与承接转移相结合的做法。一方面,按照“一区两带”的发展布局,有序发展养殖业,如望奎县围绕大中城市商品市场发展生猪产业,从专业户做起,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链逐步延长,使生猪产业发展成为立县产业;农垦系统利用其资源优势发展奶牛产业,并打造了完达山乳业,奶业产业链已成为牡丹江、九三等管局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产业。另一方面,立足资源,看准时机,积极承接我国东部、南方地区由于土地资源受限,畜牧业发展饱和甚至萎缩带来的产业转移,在畜牧业发展空间较大的地区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搞好内引外联,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实施企业带动基地的发展战略。克东县是牧业欠发达地区,他们抓住飞鹤乳业快速成长的时机,把乳业确定为主导产业,争取国家和省扶持资金,建立了300吨鲜奶配方粉和300吨高端液态奶两条生产线,同时为飞鹤配建了两个万头牧场,全县奶牛存栏由2001年的1350头迅速增长到45616头,上缴税金由初期不足百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1.35亿元,使克东一跃成为牧业大县。通过自主发展传统优势产区与承接转移打造新兴产区的互动,为建设农产品加工大省和食品工业大省奠定了坚实基础。
3.明确主导,政策配合,充分利用市场与效益驱动求发展。为适应建设质量效益型现代畜牧产业的需要,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黑龙江省确立了奶牛、生猪、肉牛三大主导品种,出台了《千万吨奶战略规划》和《五千万头生猪规模化养殖战略规划》,并制定了配套政策予以持续扶持。与此同时,各地也依据自身特点与优势,出台政策扶持主导品种生产,并通过宏观调控、开拓市场、稳定效益等办法确保产业健康发展。望奎县于2003年出台了“加快把畜牧业建设成农村经济核心产业”的相关政策,以发展绿色生猪为中心,在良种、防疫、饲草饲料、企业建设等方面重点投入,全面提高了畜牧经济的运行质量效益,继而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核心产业。宾县把肉牛产业作为经济主导产业来抓,2006—2008年连续三年出台1号文件,执行建小区无偿使用土地、交售肉牛补贴等政策全力扶持产业发展,目前该县肉牛存栏已达到31.1万头,宾西牛业已成为年屠宰量最大的加工龙头。双城市实施了奶量价格奖励、养殖场建设贷款贴息、养殖场补贴、牧业机械购置补贴、饲养奶牛用地优先、实施奶牛养殖区域通村公路和饮水规划等政策,保证奶业快速发展。巴彦县利用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实施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以奖代补政策,积极引进良种,生猪产业已发展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通过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拉力相结合,加快了产业的成长和升级。
4.争取资金改善生产经营条件,不断增强发展后劲。为了尽快改善畜牧业的生产环境与发展条件,黑龙江省各级政府都做了大量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力度。2001年省政府出台《奶业振兴计划》,共安排4.5亿元资金用于奶源基地、良种工程建设;2007年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投入1.7亿元改善奶业生产条件;2008年制定并出台“两个千万”工程规划,每年投入8000万元发展规模化标准养殖;2011年,共争取中央和省级畜牧业项目资金6.3亿元,重点投入服务体系建设、疫病防控、质量监测等方面;黑龙江省将15个牧区、半牧区县纳入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范围,奖补资金可达4亿元。另外,“十一五”期间,国家、省及各地增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使交通、通讯、物流等设施得到了有效改善,从而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双城市通乡通村公路全部修筑了水泥路面,全市共铺筑白色路面190条,113.5万平方米,比2001年增加了160条,96万平方米;农村固定电话、手机、电脑的入户率分别达到80%、95%和30%,比2001年分别提高50、88和30个百分点;物流公司发展到28个,拥有大型运输车辆近千辆,从业人员上万人,分别比2001年增加7倍、10倍和15倍。畜牧业生产经营条件的快速改善,为产业持续、快速、高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5.打造产品、产地优质品牌,实现竞争力的实质提升。绿色、生态、优质、健康是黑龙江省畜产品的优势,也是今后必须坚持的发展方向。黑龙江省坚持走绿色养殖、优质产业、名优品牌相结合的推进道路,着力从生产组织、机制方法和经营模式上实现突破,通过工业化的组织、企业化的管理和品牌化经营战略,打造高竞争力的绿色品牌,提升畜牧业的整体竞争力,从而使黑龙江省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消费者信任度不断提高。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绿色养殖总量持续增长,到2010年,全省绿色畜禽饲养量203万头(只),其中,达到绿色标准的奶牛55.76万头,年产绿色牛奶172.85万吨;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标准化饲料企业已达50家;绿色肉、蛋制品产量也逐年增加;打造了完达山、红星、希波、飞鹤四个全国驰名商标和56个省内著名商标,12个全国名牌产品和33个省内名牌产品品牌。巴彦、望奎等市县的绿色生猪养殖业,农垦、杜蒙等奶业主产区的优质乳制品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占领了广大的国内外市场;东北民猪、大兴安岭梅花鹿等一批本地当家品种实施了产地认证,尤其是乳制品实施了产地标识制度后,其产品竞争力大幅度提高。目前,绿色食品产业已成为省内最大的优势产业之一,2010年实现产值300亿元,其中牧业占了近40%。绿色理念的巩固、绿色产业的发展,为我们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突破发展瓶颈,抢占更大市场份额创造了更大优势,拓展了更大空间。
在新型工业化成为发展主流、城乡互动越来越频繁,特别是在粮食产量已高居全国第一、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的历史条件下,畜牧业在转型升级、全面建设主导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切实解决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产业素质不适应的问题,切实做到以工业化的理念、企业化的管理、市场化的运营和一体化的监管来保障产业持续、健康、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