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根祥 徐永红 刘荣平
(1.浙江省淳安县姜家镇畜牧兽医站,淳安 311722;
2.浙江省淳安县瑶山乡畜牧兽医站,淳安 311722;
3.浙江省淳安县畜牧兽医局,淳安 311722)
规模猪场群发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与防制措施
方根祥1徐永红2刘荣平3
(1.浙江省淳安县姜家镇畜牧兽医站,淳安 311722;
2.浙江省淳安县瑶山乡畜牧兽医站,淳安 311722;
3.浙江省淳安县畜牧兽医局,淳安 311722)
伴随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区禁养、限养,原本行业主流的农村散养、小型规模养殖,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促使养猪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随之而来引发了疾病风险越来越大。老病(如猪瘟)继续肆虐,新病(如圆环病毒)不断增加,呼吸系统疾病日趋顽固等因素,成为生猪产业化进程中制约瓶颈。有效控制群发病,成为保障养猪业健康发展所面临的艰巨任务。为此,笔者开展了一次规模猪场群发病发生与控制现状调查,分析原因,寻求应对措施。
近些年来,规模猪场的猪病以病原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为主要形式。多重感染包括病毒的多重感染、细菌的多重感染以及病毒与细菌的多重感染。据不完全统计调查80%的发病猪只都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混合感染,且70%以上发病猪只都是以病毒病为主,病毒病又以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圆环病毒病为主;75%以上的猪只伴发细菌病,细菌病以猪链球菌病、气喘病、巴氏杆菌病、附红细胞体病、弓形体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为主。多重感染常常导致猪群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加之生产环境、卫生状况、霉变饲料等影响,使猪场群发病日趋复杂、危害更为严重、控制难度加大。
呼吸系统疾病已经成为养猪生产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疾病,集约化规模化猪场几乎都有该病的存在,发病率通常为20%~50%,死亡率为5%~20%,从母猪、哺乳仔猪、保育猪到育肥猪,不同阶段都普遍存在呼吸道疾病,只是发病严重程度不尽相同而已。呼吸道疾病往往也不是单一病因所致,而是由多病原所造成的。引发呼吸道综合征的病原大体可分为2类,一是原发性病原,主要包括猪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肺炎支原体、猪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二是继发性感染病原,主要有副猪嗜血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猪链球菌等。一旦发病,往往持续时间较长,治疗效果不确切。
如何有效控制免疫抑制性疫病成为规模猪场面临的新课题。猪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Ⅱ型、猪肺炎支原体3大免疫抑制性疾病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对养猪生产危害极大。目前,我国蓝耳病阴性场屈指可数,肺炎支原体、猪圆环病毒Ⅱ型阴性猪场几乎不存在。由此造成猪群的免疫抑制,致使猪群免疫功能和健康水平下降,猪群对疾病的易感性增强,各种应激因素极易引发疫病。这是近年来猪越来越难养、病越来越多的根本原因。另外,饲料中的真菌中毒等引起的免疫抑制亦应加以重视。
压力加大
近年来暴发、流行猪流感的猪场逐渐年增多,已成为我国养猪生产的主要疫病之一。生猪疫病重复感染、交叉污染引发疫病屡见不鲜。防疫任务繁重,工作量大、面广,免疫程序日趋繁琐,造成防疫效果不确切,防疫压力加大。
如霉菌毒素引起的疾病在猪群中也较为普遍,对哺乳仔猪的致病性和繁殖母猪的危害值得关注;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致病性复杂化,防不胜防;寄生虫病对猪体抵抗力、饲料报酬都造成较大影响,造成生产成本提高,生产风险增加,侵蚀生猪产业良性发展格局。
目前,生猪多重感染疫病没有特效药,只有采取科学、合理、规范的综合防控措施,才得以奏效,需要规模化猪场切实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防养结合,综合防治”的观念,坚持“环境控制与饲养管理是基础,疫苗与药物预防是手段,诊断与监测是保障”的防制理念。
摒弃防病依赖药物治疗的观念,夯实基础免疫,完善保健方案,科学预防用药,切实有效控制群发病的发生、蔓延、扩散。
免疫是防制重大动物疫病的有效措施之一,是一项保障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工作,防疫工作必须做到科学、适时、规范,才能取得良好的防疫效果。
不断完善隔离、消毒、无害化处置等防疫设施,改善猪场养殖环境,净化生产环境,切断疫病传播途径,提升猪场的生物安全水平,不仅可有效防止场外疾病的传入,大大降低原发病的感染率,收到事半功倍之成效。
蓝耳病的再度肆虐、猪圆环病毒病必须重视,对猪瘟的控制不能松懈,种猪场猪瘟带毒的净化势在必行。切断胎盘感染→仔猪流行→免疫耐受→免疫失败→持续感染这一恶性循环,猪场种猪带病和持续感染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科学合理选育优良种群,消除垂直传播隐患。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机体抵抗力,从源头控制疫病发生。首先要做到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其次是要建立健全生产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做到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再次是要切实加强消毒灭源,强化隔离检疫制度,严格落实无害化处置措施;另外,要根据本地区疫病流行趋势,加强疫病诊断与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