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松 李军 温春娟 于宏宇 毛东竹
黑龙江省医院眼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36
近视是人眼屈光力相对于眼轴长度过大的一种屈光不正,即在调节静止状态下,外界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聚焦于视网膜感光细胞层之前,即远点移近的一种屈光状态[1]。 目前近视按照屈光成分分类为屈光性近视眼和轴性近视样。 其中屈光性近视分为:曲率性近视,屈光指数性近视,调节性近视。 调节性近视是由于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视力负荷增加,调节一时不能放松,而出现出现了紧张或调节痉挛[2]。 青少年近视患者中调节异常可分类为:①调节过度(调节超前);②调节不足(调节滞后);③调节不能持久(调节灵敏度异常)。 对调节滞后或调节不持久的患者开展调节功能训练,从而加强睫状肌的调节力及灵活度改善眼球的调节能力,减缓近视的进展速度。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目前青少年近视患者的调节状态,对结果进行分析并报道如下:
抽取黑龙江省医院眼科视光门诊2011年7~8月份就诊的年龄<18 周岁的近视患者100 例,男56 例,女44 例。年龄7~18岁,近视度-0.5~-9.75D,散光0~-4.25D,等效球镜-0.75~-12.0D。 无其他眼部疾病。
通过综合验光仪进行综合验光及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调节灵敏度等项检查,对患者的调节状态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为。 ①调节过度:调节幅度>正常年龄最小调节幅度2D。 负相对调节减弱。 单眼调节灵敏度下降,+2.0 镜片通过困难。 BCC 结果<+0.75D。 ②调节滞后:调节幅度正常。 正相对调节减弱。 单眼调节灵敏度下降,-2.0D 镜片通过困难。 调节反应>+0.75D。 ③调节不能持久:调节幅度正常。 正、负调节均减弱。 调节灵敏度下降,±2.00D 镜片通过困难。 调节反应正常。
100 例患者中67 例患者存在调节滞后,29 例患者存在调节超前,4 例患者存在调节不持久。其中调节滞后及调节不持久的患者中21 例矫正视力不能达到1.0,25 例存在辐辏功能欠佳。
中小学生近视的高发、进展快,已经成为眼科界的难题之一。 如何改善目前的状态,历代眼科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观察研究。 近视患者的调节异常因素正逐渐引起眼科医生的关注,特别是教育部2008年颁布的《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后,针对青少年近视的观察及干预也得到学校及广大家长的认可。
首先低龄近视患者中读写姿势不正确是就诊患者中表现的主要因素,不正确的握笔姿势、不正确的读写姿势在较早开始学前教育的近视患者中存在,部分患者出现屈光参差、矫正视力低于1.0。 在强调成绩及安全等因素的前提下,较少的户外活动,相对狭窄的室内活动空间也成为削弱睫状肌调节功能的因素。 其次, 有报道称长波长光引起的远视性离焦会导致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和发展[3]。 同时,有些家长及近视患者对“调节静止”状态验光的接受度差,不愿接受散瞳验光[4]。 因此在患者不散瞳的情况下,将患者的调节状态分析清楚,将不同调节异常的体征总结清楚,不仅增加患者及家长的信任程度还对近视防控提供了有力的干预措施。
调节滞后患者会有出现视远、视近均模糊,尤其是在看近物时明显,注意力无法集中;甚至出现头痛、牵拉感,眼肌紧张,阅读字体有移动感,偶尔会有畏光流泪,头痛、脖子僵硬、全身乏力等表现。 处理的办法为消除疲劳症状,改进调节能力。 调节过度患者表现的阅读时出现的重影或模糊像和视疲劳, 并伴一些眼部或全身的非特异症状如头痛等。 而调节不持久的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看近物出现短时性近视和远距离视力模糊。 调节过度的患者主要采取散瞳放松调节,或通过视觉训练来改善调节能力。 调节不持久的患者只要采用调节转动法来改进调节潜力和速度,缓解眼部症状。
通过分析可知目前近视患者群中,调节异常的患者中调节滞后是因素;通过对近视患者的调节状态的测量、分析、诊断和分类,然后有针对性的选择处理方法,并预知处理方法的效果是青少年近视干预的关键所在。
[1] 瞿佳. 视光学理论和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7.
[2] 瞿佳. 视光学理论和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9.
[3] 朱晓伟,付东,蓝卫忠,等. 正视儿童近视条件下对显示终端不同颜色光线的调节反应[J].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11,13:453-456.
[4] 张日平,张铭志. 儿童屈光不正矫正障碍及其解决措施的初步探讨[J].国际眼科总览,2011,35:295-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