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青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浙江杭州 310003
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0年7月75 岁以上老年病人麻醉75 例,现总结如下。
男47 例,女28 例,最高年龄93 岁。 急诊手术13 例,择期手术62 例。术前并存疾病种类。同时并存两人种疾病28 例(37.3%),并存三种疾病9 例(12%),并存四种及以上疾病4 例(5.3%)。手术种类和麻醉方法。
75 例病人实施硬膜外麻醉43 例,神经阻滞麻醉2 例,全身麻醉30 例, 其中l 例为硬膜外复合全麻。 择期手术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5 mg 或东莨菪碱0.3 mg,苯巴比妥钠70~100 mg。急诊手术病人未严格禁食禁饮者术前安置胃管,并酌情预注格隆溴铵(长效抗胆碱能药)。 入室后建立静脉通道,监测ECG、BP、HR、SPO2,全麻病人同时监测呼吸末CO2,常规吸氧,硬膜外麻醉根据手术部位不同选择不同的硬膜外间隙穿刺、置管,以1.5%~2%盐酸利多卡因实施,麻醉平面控制在T6 以下。 全身麻醉以咪达唑仑0.03~0.04 mg/kg、 芬太尼1~2 ug/kg、2%盐酸利多卡因l~2 mg/kg、依托咪脂0.3 mg/kg、阿曲库铵0.5~0.6mg/kg 或维库溴铵0.07~0.1 mg/kg 进行诱导,气管插管,机械辅助呼吸,术中以1~3vol%七氟烷吸入,丙泊酚及瑞芬太尼持续静脉泵注,间断追加肌松剂维持麻醉。选择1.5%盐酸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15~20 mL 经肌间沟行臂丛神经阻滞。 术中根据需要补充晶体、胶体液,必要时输血。 常规备好急救药品。
75 例麻醉无一例麻醉意外。 术中35 例BP 波动明显(血压上升或下降>20%基础值),4 例房颤心律,控制心室率<100 次/min,1例出现ST-T 段压低,l 例出现室早。30 例全麻病人均清醒拔管,3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 75 例麻醉病人2 例术后死亡。 l 例股骨骨折病人,术后发生DIC、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死亡。l 例胆汁性腹膜炎病人,因感染性休克术后3 d 死亡。 无一例死亡病人与麻醉相关。
为提高围术期安全,笔者提供以下建议。
择期手术术前对病人作全面评估,对并存症积极治疗,使其在最佳生理状态下实施麻醉和手术。 若合并高血压术前应进行有效的抗高血压治疗;合并冠心病术前应进行降低心肌代谢的治疗;合并慢支炎肺气肿术前应积极治疗,作肺功能测定,训练深呼吸及咳嗽等,利于术后呼吸功能恢复和减少肺部并发症;合并糖尿病术前应控制血糖。
短小手术采用局部麻醉包括肢体神经阻滞。 对于ASA 分级I~Ⅱ级的中、下腹部及下肢手术多采用硬膜外麻醉,优点是术中止痛肌松良好,保持自主呼吸,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 对头、颈、胸及上腹部手术和危重病人尽可能应用全麻气管插管,利于呼吸循环系统稳定,同时便于出现险情时抢救。因为连续硬膜外麻醉可提供良好的镇痛、肌松并抑制内脏牵拉反射和减轻应激反应,气管内插管全麻不仅有呼吸机支持提供充分的供氧、呼吸道通畅、吸痰方便,可避免CO2蓄积,而且有硬膜外麻醉阻滞,全麻用药量显著减少,术后清醒快。
(1)神经阻滞麻醉关键在于技术熟练,穿刺、注药明确,需注意老年人对局麻药回吸收较快,需要剂量应减少,单位时间不宜注射过快,防止发生中毒反应。
(2)老年人硬膜外间隙随增龄而变窄,容积减少,椎间孔闭缩,局麻药在椎管内扩散范围增加,因此其椎管内麻醉对局麻药的需要量减少,采用小量低浓度分次椎管内给药,以防止麻醉平面过宽。
(3)全身麻醉诱导力求平稳,减轻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应激反应。 麻醉维持要求各生命体征处于生理或接近生理状态,维护重要器官功能,麻醉深浅要适应手术操作,及时控制由手术创伤引起的过剧刺激。 由于老年人生理变化使药物消除延长,在麻醉维持中要注意给药方法的可控性,以便调整麻醉深度,吸入麻醉的控制相对容易,静脉麻醉药可使用微泵持续控制给药。 全麻维持中还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证足够的通气量和氧供。
(4)术前并存其他疾病的老年病人在术中应注意如下:高血压病人麻醉期间血压应控制在正常上限或波动于原血压的+20%以内,注意纠正血容量不足和心律紊乱,以便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否则血容量不足时一旦血管扩张,血压可骤降。 冠心病病人麻醉应平稳,充分供氧,避免CO2蓄积,避免心肌缺氧。 维持有效的循环,防止低血压尤其是舒张压不宜<70mmHg,以保证基本满足冠脉灌注。 必要时可用扩管、强心药以支持心功能和采用心脏极化液保护心肌。 慢支炎肺气肿病人需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供氧,及时吸引排痰,在行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前注射2%盐酸利多卡因1~2 mg/kg,可防止咳嗽和支气管痉挛。 糖尿病病人需维持呼吸循环功能平稳,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并监测、控制血糖和及时处理并发症。
老年患者固有其病理生理特点且并存一个或多个疾病,麻醉管理的复杂性和危险性增加,麻醉医师应正确评估病情、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及时有效的处理并存疾病,保证患者平稳过度围术期。
[1] 徐启明,李文硕.临床麻醉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19-325.
[2] 陆利君. 老年患者麻醉方式和麻醉药物研究进展[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12).
[3] 高云钢.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手术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