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军
(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0)
长期以来,我们主要是采用高仟伏X线胸片“GBZ70-2002”诊断标准,随着CT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HRCT扫描,在尘肺中诊断中意义越来越重要,其价值也越来越得到临床的认可,本文对我院2008-2010年36例确认尘肺病的CT检查观察尘肺结节的大小、分布特点及并发症的显示情况,对提高陶工尘肺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组36例陶工尘肺患者中,男28例,女8例,年龄40~64岁,平均52岁。接触粉尘5~28年,平均9年,其中Ⅰ期尘肺2例,Ⅱ期尘肺22例,Ⅲ期尘肺12例。
所有患者均使用GE公司的Brightspeed 16层螺旋扫描检查,深吸气后屏气从肺尖至肺底,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180~200mA层厚5mm,层距5mm,螺距1.25,矩阵512X512,标准算法重建,部分病例行高分辨薄层扫描(HRCT),骨算法重建。
病理基础:陶工尘肺是指在陶瓷工业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一定数量的粉尘(主要为二氧化硅)所引起的尘肺病。粉尘被吸入肺至淋巴管内被巨噬细胞吞噬,巨噬细胞被二氧化硅的毒性破坏后释放出大量细胞破坏产物及矽尘,引起肺组织的炎性反应及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沉积,导致肺纤维化,而释放出矽尘会被巨噬细胞再次吞噬,如此反复,形成巨噬细胞肉芽肿。矽肺结节早期为细胞性结节,随病程进展逐渐形成纤维性结节,主要分布于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小叶间隔及胸膜下肺间质内。
CT表现:根据尘肺诊断标准中规定,尘肺结节的定义为:圆形小阴影为≤10mm的圆形致密影,不规则小阴影为<10mm的形态、粗细不规则长短不一致密影,大阴影为>10mm且<20mm的阴影,及进行性块状纤维化(PMF)为>20mm的致密影[1]。本组36例中分期上以Ⅱ期22例(占61.1%)和Ⅲ期12例(占33.3%),Ⅰ期少见,2例(5%),与文献报道相近[1-4]。尘肺结节CT表现为直径2~5mm小结节,弥漫分布于全肺,以中上肺野和肺内中带分布为主,尤其是右肺上野后部,双肺下野及外带少见[2];磨玻璃影不常见,而肺部纤维化条索灶、钙化灶常见,特别是肺门淋巴结蛋壳状钙化具有特征性。
尘肺病特别是中晚期尘肺常常伴有多种不同的并发症,早期发现并发症及继发症对尘肺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作用[3]。本组36例中,尘肺并肺气肿30例(占83%);继发性肺结核19例(占52.7%);肺癌1例(占2%);肺源性心脏病3例(占8%)。
其他改变:伴肺门淋巴结肿大24例(占66.6%);胸膜增厚32例(占88.8%),伴胸膜钙化11例(占30.5%),出现胸腔积液5例(占13%);小叶间隔增厚10例(占27%);进行性块状纤维化(19)例(占52.7%),与文献报道相符[4,5]。
以往高千伏胸片上各种结构重叠,不能清晰显示肺叶解剖形态,因而把尘肺病灶在肺内的分布以肺野分布加以描述,而采用CT扫描更能准确地显示肺内细小病变、分布特点及周围结构的三维空间关系。因CT轴位成像避免肺实质相互重叠,显示某些位于“隐蔽区”的病变,结果表明HRCT检查显示肺内类圆影和不规则影之检出率为82%。且MDCT扫描速度快,一次闭气下可完成全肺扫描,薄层扫描图像更清晰。据研究,HRCT对尘肺小结节的早期融合改变敏感,且对矽肺早期征象的显示可与肺活检病理匹配,REM_YJAKUM等的研究认为,轴位扫描结合冠状/矢状图像重建后处理可以显著增加尘肺的细小病灶的检出率[6],而且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有利于将圆形小阴影与血管影区别[7]。
尘肺与粟粒性肺转移瘤,粟粒性肺结核,肺结节病、细支气管肺泡癌等病的影像表现很相似,应注意鉴别。Ⅲ期尘肺常表现为两侧性肺上部和后部的边缘不规则的肿块影,多位于上、下叶的尖后段和下肺的背段,呈中央型,周围肺组织可有扭曲及瘢痕旁肺气肿,邻近的胸膜增厚、粘连或钙化,>3cm的肿块内常有低密度区,大阴影内常见点状、线状和块状钙化灶,部分因坏死,可见空洞形成,肺内和纵隔内淋巴结可增大或钙化,呈蛋壳样钙化时容易诊断,但当早期或Ⅱ期时易与粟粒性肺结核、转移瘤或结节病等相混淆。粟粒性肺结核(急性)常为结节分布、大小和密度均匀性为主,且肺内多伴有毛玻璃样改变,HRCT还能清楚地观察到结节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表现为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呈串珠状[8];而尘肺结节,直径大小约2~5mm,分布以中上野、内中带分布为主,结节分布、密度不均,大小不一致,有增殖实变趋向,伴纵隔淋巴结肿大或钙化,较少毛玻璃样征,在小叶水平上早期尘肺结节主要为小叶中心分布,随着病变的发展,结节可发生于小叶间隔、胸膜下和支气管血管束周围等间质内;血行转移瘤的结节以双中下肺和周边肺野分布为主,边缘清楚,无毛玻璃征,结节主要分布于小叶实质,且转移瘤生长速度不一,大小、密度多不均匀,部分见多发结节内小空洞,对肺转移瘤有诊断意义。而淋巴转移者,主要表现为小叶中心“圆点”增粗,且伴小叶间隔和胸膜下间质增厚,呈结节状或串珠状,粗细不一。据研究表明,肺转移瘤结节可能与肺血管的小分支有关,有助诊断;肺结节病表现为两肺的粟粒状阴影,以肺门附近和中下肺野较多,边缘较光滑,伴肺纹理增粗、增多,晚期可见广泛纤维化改变,约60%~70%的肺结节病有特征性表现,其中双肺门淋巴结对称性肿大是典型表现,有时仅有肺门淋巴结肿大,但很少只有纵隔淋巴结增大而无肺门淋巴结肿大的;细支气管肺泡癌CT上多发结节型BAC,结节直径多在1~3mm,边缘可锐利或不清,多位于小叶中心,可伴有小叶间隔增厚,部分患者可见“树芽征”,部分结节见“晕征”和空洞形成,除多发结节外,还可见磨玻璃影和多发实变区,一般三种表现形式并存,实变区多位于肺周围部,以下肺野更多见,其中常有支气管充气征存在。
总之,鉴于胸部CT在陶工尘肺结节中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重要作用,且对于判断尘肺病变的程度、范围及并发症的检出,都具有明显优势,使得尘肺的诊断更趋准确,有助于尘肺的鉴别诊断。因此,在临床上尘肺的诊治过程中,应加强胸部CT,特别是HRCT检查的运用。
[1]冯元春,杨志刚,李嫒,等.尘肺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解剖、病理基础[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1,28(2):287-291.
[2]张优仪,余建群,原珍团,等.粟粒型肺结核与尘肺的螺旋CT鉴别特征[J].华西医学,2007,22(2):248-250.
[3]钱元寿,宣逸群.螺旋CT在尘肺中的辅助作用(附61例报告)[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1,23(1):28-29.
[4]詹浩辉,高剑波,李卫新,等.尘肺与粟粒性肺转移瘤的CT鉴别特征[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3):332-335.
[5]Murata K,Takahashi M,Mori M,et al.Pulmony metastatic nodules:CT-pathologic correlation[J].Radiology,1992,182():331-335.
[6]Rem_Y,Rem Yjfarre I.Computed tomography evaluation of silicosis and coal workers' pneumoconiosis[J]. Radiol Clin North Am,1992,30(6):1155-1176.
[7]李宝平,张宇新.尘肺病的CT研究现状[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2):225-227.
[8]禇志刚,余建群,袁红梅,等.粟粒性肺结核、尘肺和粟粒性肺结核的HRCT鉴别诊断[J].华西医学,2009,24(6):1494-1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