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中 余 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重庆 400700)
血管性痴呆(VD)是一组由各种脑血管病(缺血或出血或急慢性缺氧性脑血管病等)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严重认知功能(包括注意力、记忆力、定向力、语言能力、视空间定向能力、执行功能等)缺陷或衰退的临床综合征[1]。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逐步加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且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最为显著,世界卫生组织已将VD列为21世纪的重点研究项目,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VD严重影响中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且治疗周期长、效果欠佳,寻求简便有效的诊治方法,同时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成为医学界又一亟待解决的难题。针刺作为传统中医的特色疗法,在VD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目前关于针刺治疗VD的临床研究报道较多,而机理研究相对较少、且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分析、总结近年来针刺治疗VD的机理研究报道,探讨针刺治疗VD的可能作用机制。
1.1 对脑细胞代谢的影响 (1)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改善氧自由基代谢。氧化应激参与了VD的发生发展。谷胱甘肽(GSH)是广泛存在于细胞内的小分子三肽化合物,它参与了细胞内氨基酸转运、糖代谢和DNA合成调节,在氧自由基损伤、调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维持细胞蛋白质结构和功能[2]。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主要催化GSH参与过氧化反应,清除在细胞呼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物和羟自由基,从而减轻细胞膜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作用。VD患者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产生大量过氧化氢自由基,而针刺百会、大椎后,脑内GSHPX、与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明显增强,提示电针可能通过加强GSH-PX及CAT对过氧化氢分解的能力,从而保护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完整[3-4]。(2)提高脑葡萄糖代谢水平。葡萄糖代谢作为脑内唯一的能量来源,其代谢水平可反映脑的功能状态。脑缺氧缺血时,葡萄糖通过血脑屏障的转运成为葡萄糖利用的限速步骤,而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是脑组织负责葡萄糖转运的主要蛋白,为葡萄糖运输起易化作用,VD患者脑葡萄糖代谢可呈现广泛皮质区域的葡萄糖代谢减低。研究中针刺可提高海马CA1区、CA3区、DG区的GLUT1表达,提高大脑额叶、颞叶的葡萄糖代谢水平,对皮质下丘脑、尾状核以及边缘系统海马和扣带回的葡萄糖代谢水平也有明显的增强作用。说明针刺可能通过上调GLUT1表达,促进葡萄糖的跨膜转运,从而增强VD大鼠脑组织的葡萄糖代谢,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促进脑功能的恢复[5-6]。
1.2 对神经细胞形态及功能的影响 (1)抑制神经细胞凋亡。Noxa调节的线粒体凋亡途径在VD大鼠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电针能够减少海马神经元细胞Noxa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其可能作用机制为通过抑制Noxa调节的Bcl-2蛋白家族成员对线粒体膜的通透性改变作用,减少细胞色素C的释放,抑制Caspase的激活,从而改善海马CA1锥体细胞凋亡[7]。赵建新等[8]结合行为学研究、病理学定性研究及图像定量分析研究观察到电针也可显著抑制海马CA1区细胞坏死、脱失,抑制细胞数目减少,从形态学的角度也表明了抑制细胞凋亡是针刺有效治疗VD的作用机制之一。(2)增强突触可塑性,改善学习记忆能力。海马与学习、记忆能力密切相关,是长时程陈述性记忆形成的主要部位。突触是脑内信息加工的主要结构,突触形态结构的变化能够影响学习、记忆功能。实验表明电针刺激能够增加大鼠海马CA3区GrayⅠ型突触的面数密度、面积密度和体积密度,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电针促进新突触形成,增加坏死区的突触数目、密度,从而增加神经传导,使残存的神经元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脑内还存在一些神经传导旁路,电针刺激可引起神经冲动,经外周神经传导至中枢神经(脑),经平时少起作用的传导旁路刺激大脑皮质,从而引起坏死边缘区突触数目和结构的改变,改善学习记忆能力[9]。
1.3 对脑组织内相关介质的影响 (1)平衡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增加脑血流量。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是强效扩血管物质,有研究发现CGRP能显著缩小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缺血体积,改善侧支循环,增加缺血脑组织血流供应,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保护神经细胞;内皮素(ET)具有强烈收缩血管的作用,CGRP能拮抗ET,发挥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10]。针刺能增加血清中CGRP含量,减少ET含量,调整了CGRP/ET之间的平衡关系,从而改善脑组织血液供应关系[11]。王利春等[12]选取大鼠百会、大椎穴行针刺治疗,结果显示针刺能降低脑组织内NO的含量及NOS活性,改善VD大鼠的血液流变学状态,从而改善大脑的血液供应,促进智能的恢复。其机理可能为针刺使VD大鼠脑内合成NO趋向于平衡,调节脑血流,改善脑部供血、供氧,减轻脑水肿,减轻膜脂质过氧化,阻止NO对细胞膜的破坏,改善膜的通透性,减少缺血后细胞内Ca2+超载,保护神经元。(2)调节脑内神经递质的释放。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神经递质的改变对VD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具有重要作用,VD患者脑内多种神经递质发生变化,大脑皮层、下丘脑、纹状体、海马等部位的神经活动、神经递质明显减少,尤其是大脑皮层的乙酰胆碱及单胺类递质减少与VD的智力下降密切相关,有研究证实针刺能够提高VD大鼠模型脑组织中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递质的含量,降低大鼠脑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这可能是针刺改善VD大鼠认知障碍潜在的生化机制[13]。
1.4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田元祥等[14]复制缺血再灌注小鼠模型,电针肾俞、膈俞、百会穴后,观察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变化,分析电针对模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当模型动物的免疫功能降低时,电针起到了加强作用;当模型动物的免疫反应激增时,电针又反过来抑制其亢进。说明电针对模型小鼠免疫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也可能是针刺治疗调节VD的机理之一。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刺治疗VD可通过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改善氧自由基代谢、抑制细胞凋亡、平衡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增加脑血流量、提高脑葡萄糖代谢水平、增强突触可塑性改善学习记忆能力、双向调节免疫功能、调节脑内神经递质的释放等多种途径发挥作用,其机制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仍存在许多局限与不足。比如机理研究中辨证分型进行选穴无统一标准、针刺手法缺乏统一,使科研设计无法规范化和标准化。
目前发现针刺治疗VD的基础性报道大多偏向于对某些理化指标的研究,这还不足以阐明其具体作用机制,针刺是怎样通过神经通路或细胞信号传导路径发挥作用,有关的神经电生理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的检测还相对缺乏以及各机制间的相互关联也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努力方向。若能通过针刺预处理尽早建立VD预警机制,便能更好指导临床,降低患者发生率,但其针刺预处理防治VD机制问题也需进一步地探索。
[1]翁映虹,黄坚红.血管性痴呆的定义及诊断进展[J].广东医学,2010,31(14):1881-1882.
[2]Richie J,Skowronski L,Abraham P,et al.Blood glutathione concentrations in a large-scale human study[J].Clin Chem,1996,42(3):64.
[3]程为平,马莉,原田俊英.针刺“百会”、“大椎”对拟血管性痴呆大鼠脑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细胞凋亡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4,29(1):10-14.
[4]朱崇霞,张霁,程为平,等.针刺百会、大椎对拟血管性痴呆大鼠GSH-PX、CAT 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3):40-42.
[5]陈艳霞,戴东,于涛,等.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刺法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1,52(13):1124-1127.
[6]杨宏波,张雪竹,韩景献,等.针刺对多发性梗塞痴呆大鼠脑葡萄糖转运蛋白 1 表达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1,52(6):506-510.
[7]朱燕珍.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对海马CA1区Noxa、Caspase-3表达的影响[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17(4):36-39.
[8]赵建新,田仁,耿俊荣,等.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CA1区细胞定量动态分析及电针的影响[J].河北中医,2004,26(3):235-237.
[9]闫兵,何利雷,许能贵,等.电针影响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和海马CA3区GrayⅠ型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9):42-45.
[10]陈道文,李作汉,张平.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保护作用的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8,6(5):271-273.
[11]玄勇,刘慧林,周德安,等.针药结合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血清CGBP、ET 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3):86-87.
[12]王利春,刘海燕,王志勇,等.针刺对拟血管性痴呆大鼠脑内NO、NOS 及血液流变学影响的实验研究[J].针刺研究,2005,30(4):195-198.
[13]唐明,杨秀丽,王莉,等.针刺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及脑内神经递质的影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6):338-340.
[14]田元祥,赵建新,曹刚,等.电针肾俞、膈俞、百会穴对拟血管性痴呆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J].河北中医,2001,23(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