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2012-01-25 01:19:04宋保兰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19期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病机染色体

宋保兰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卫生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OP)是一种全身代谢性骨骼疾病。它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是人类第六大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多。骨质疏松不仅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对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病因病机是基础。

1 骨质疏松的病因病机

骨质疏松的致病机制是多因素的,是多基因疾病,由多种外部因素与处于数量性遗传位点的多态性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所致[1]。

1.1 遗传因素

基因因素在遗传性骨结构特征中发挥重要作用,决定骨矿化密度 (BMD)的调控、骨量的确定和其它骨骼表型。这些因素与骨质疏松的病理直接相关。骨质疏松病理学中的调节和结构基因都非常复杂。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对一些骨代谢调节基因进行研究,如骨基质组分、骨代谢局部调节因子、荷尔蒙受体和甾体受体等。这些基因的突变和变异决定了骨循环、骨量和BMD,但这些基因并不在所有人种中都有复制表达。骨质疏松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基因,它位于染色体11q12-13上。除了3个区域,分别位于染色体1p36,2p23-24,4q32-34。这些基因与腰颈部的骨质量有关。前臂BMD和位于染色体2p21和3q34上等位基因的关系。一些研究者绘制出了调节骨质量的染色体1q21-23,5q33-35,6p11-12的基因图谱。他们同时也阐明了染色体11q12-13在BMD调控中的潜在功能。与骨质疏松有关的候选基因有:维生素 (1,25-二轻维生素D3)D受体 (VDR)基因、雌激素受体 (ER)基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IGF-I)基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LRP-5)、甲状旁腺激素 (PTH)基因、Ⅰ型胶原(COLIA1)基因、骨形成蛋白Ⅱ (BMP2)基因、载脂蛋白E(ApoE)基因、雄性受体 (AR)基因、花生四烯酸15-脂肪加氧酶 (Al0X15)基因、细胞色素P450(CYP1Al)基因、转移生长因子 β(TGF一 β)基因、Scolerostin(SOST)基因、T-细胞免疫调节因子1(TCIRG1)基因、降钙素受体 (CTR)基因、白介素6(Ll-6)基因、氯离子通道7(CLCN)基因。这些基因的多态性都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2]。

1.2 非遗传因素

非遗传因素主要是指年龄、营养因素、生活习惯、药物影响等。

1.2.1 年龄因素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认识[3],年龄、性别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50~69岁女性的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高于50%。这和女性的内分泌代谢的改变有关。因为女性绝经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明显降低,尤其是在绝经后的5~10年,雌激素水平降低最为显著。而50~69岁男性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平均为27.51%,也和其内分泌的改变有关。两性之间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2.73倍,有资料显示,年龄增加10岁,骨质疏松症患病危险增加1.4~1.8倍。70岁以上的女性达80~90%,男性达48~56%;80岁以上女性达85~100%,男性达60~65%。

1.2.2 营养因素

钙是骨质中最基本的矿物质成分。钙摄入不足、吸收不良均会造成骨质疏松症。随着机体的衰老,人对钙的摄取发生变化。如吸收减少,且室外活动也逐渐减少;日照时间缩短,维生素D合成不足;微量元素锌、铜、锰、氟是骨基质形成与骨矿化的必需元素,这些都促使骨质疏松。

1.2.3 生活习惯

足够的体力活动与骨峰值形成有关,适当的机械负重促进骨骼发育和再塑。不活动的人比活动的人易产生骨质疏松。老年人往往肌肉缺乏锻炼,骨骼内血液循环减慢,代谢功能降低,促使骨质疏松。另外,高蛋白、高盐饮食、酗酒、吸烟、大量饮咖啡、光照少、久坐等,也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有关,其中高蛋白饮食会增加尿内钙的丢失,研究证明蛋白质摄入量增加1倍量,尿钙丢失增加50%[5]。

1.2.4 药物影响

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抗凝剂、含铝制酸剂、利尿剂、甲状腺激素等、以及癌症病人进行化疗,均会影响钙吸收与代谢,造成骨质疏松。其中,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质疏松症比较常见。

2 结语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骨疾病,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很高,严重地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关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中医和西医都有各自的理论体系,也形成了各自的治疗方法。但是关于两者的联合治疗和研究,却鲜见报道。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可以试图从中西医两个方面进行优势互补,更好地阐明该病的作用机制,寻找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复杂,至今还未完全阐明。目前抗骨质疏松的药物大多是作用于单一的靶点,疗效并不是很显著。这可能与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多因素、多环节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多靶点抗骨质疏松症药物的研究。

[1]田茂友,李洪洋.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模型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2):2239-2241.

[2]李雪.以BMP2为靶点的新型抗骨质疏松药物筛选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2009.

[3]景涛,郭海英,吕永彬,陈恒艳,周士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防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颈腰痛杂志.2007,28(5):429-432.

[4]张玉孝,孙宏敏,刘铁军.骨质疏松症防与治[M].1版.重庆:重庆出版社:12-13.

[5]刘 勇,何华英.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3):143-145.

猜你喜欢
骨质疏松症病机染色体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为何偏爱女性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多一条X染色体,寿命会更长
科学之谜(2019年3期)2019-03-28 10:29:44
为什么男性要有一条X染色体?
科学之谜(2018年8期)2018-09-29 11:06:46
能忍的人寿命长
再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
从治未病悟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中医研究(2014年4期)2014-03-11 20:28:35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中医研究(2014年4期)2014-03-11 20: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