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山
吉林省大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吉林 大安 131302
湿疹有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之分,慢性湿疹是由急性湿疹转变而来,故以慢性湿疹多见,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发生于肛门周围皮肤者,称之为肛门湿疹。肛门湿疹是肛肠科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病。任何年龄的人,均可发生。其病变多局限于肛门口及其肛周皮肤,也可延及会阴部以及外生殖器等部位。以肛门周围出现丘疹、红斑、糜烂、瘙痒、结痂、脱屑、有分泌物渗出,皮疹呈多形性、易复发为主要特点的非传染性皮肤病[1]。祖国医学又叫“浸淫疮”、“血风疹”、“四弯风”或“阴囊风”、“肛周风”,是一种具有过敏性、慢性难治炎症性的皮肤病。本人于2003年2月至2007年11月采用萆薢渗湿汤与三黄汤内服,配合止痒洗剂坐浴治疗肛门湿疹,疗效显著。
1.1 一般资料 92例病例全部为门诊患者,男53例,女39例,年龄16~70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2月,初次发病76例,多次发病16例。
1.2 中医辨证
湿热下注证候:发病急骤,肛门皮肤潮红,伴有丘疹、水泡、黄水淋漓,局部灼热瘙痒,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辨证:本证多见于肛门湿疹的急性期,以发病急,局部灼热、水泡,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为辨证要点。病机:脾失健运,湿热蕴阻,下注肛门,外受风邪侵袭,充于腠理,浸淫肌肤而见诸证。
脾虚湿盛证候:肛周皮肤粗糙肥厚,伴有少量渗液,味腥而粘,皮肤表面因抓搔而产生抓痕和出血点,伴有鳞屑。口渴不思饮,大便不干或便溏、腹泻。舌淡,舌体胖,舌边伴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缓或滑。辨证:本证多见于慢性肛门湿疹,以皮肤肥厚、渗液、鳞屑,便溏、腹泻,舌体胖有齿痕为辨证要点。病机:脾胃本虚,湿浊内生,湿久化热。湿性粘滞,重浊而趋下,袭于肛门腠理,水湿蕴内而见诸皮损。湿邪困脾,脾运不健,清浊不分,则见腹泻、便溏。
内服采用中药萆薢渗湿汤合三黄汤:萆薢25g,薏米仁25g,黄芩15g,黄柏15g,大黄6g,赤茯苓15g,丹皮15g,泽泻15g,滑石15g,通草6g,每日1剂,文火煎汁400ml,早晚服用。
中药坐浴采用止痒洗剂:苦参50g,蛇床子30g,地肤子15g,五倍子20g,明矾15g,防风20g,荆芥15g,蝉衣15g,薄荷15g。温度以33~35度为宜,每次20分钟,每日2次,2周为1个疗程。
治愈:皮损等症状消退达疗效指数95%以上。显效:皮损等病状消退达疗效指数70%~94%。有效:皮损等症状消退达疗效指数30%~60%。无效:皮损等病状均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在29%以下。
肛门湿疹病因多且复杂,多种内在或外界因素均可诱发本病,且可同时并存。变态反应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迟发性变态反应,变应原既可来源于内部,如致敏的药物、食物、病灶或自身分解的产物,吸入的物质等,也可由肛肠疾病如痔、肛裂、肛瘘、胃肠道慢性炎症疾患等引起,本病属中医“湿疮” “风湿汤”范畴,多由禀赋不耐,饮食失节,或过食辛辣刺激食物致脾胃受损,失其健运,湿热内生,又兼外受风邪侵袭风湿热邪两相搏结,侵淫肌肤而发。诚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所云:“此证初如黍米,而痒兼痛,破流黄水,侵淫成片,随处可生,由脾胃湿热,外受风邪,相搏而成。”治疗上针对其“湿、热、风”邪的病机特点,运用中医整体观念的理论,内外同治,标本兼顾。内服药萆薢渗湿汤合三黄汤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散瘀的功效。意在溯本澄源,从根本上解决其内在发病原因。同时外用止痒洗剂坐浴,使药物直达患处,取效更捷,方中苦参、蛇床、地肤子,三药除湿热杀虫止痒,善于治疗下部“湿疮”、“癣疥”,有抗过敏和对多种皮肤致病菌有抑制作用,五倍子、明矾,收敛止血,消肿生肌,能使组织蛋白凝固,减少炎症渗出,荆芥、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痒,可促进皮肤病变组织的吸收愈合,薄荷、蝉蜕,性寒凉,归肺经,疏散风热,宣透毒邪外用能麻痹神经末梢,并有清凉之感,诸芍相伍,共奏清热除湿,消风止痒之功。
观察统计表明:萆薢渗湿汤合三黄汤内服,配合止痒洗剂坐浴,不仅具有很高的治愈率,而且能迅速消除临床症状,92例患者疗程中亦未发现不良反应,1年后随访33例病人,仅1例复发,说明该疗法远期疗效也比较理想,其治疗途径可能与调整身体免疫状态,提高机体致敏耐受能力有关,值得推广。
[1]安家丰,张志礼.皮肤病医案选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59-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