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 张青
颌面部常发生软组织的开放性外伤,如火器伤、爆炸伤、高压容器的爆炸等所致的损伤。颌面部软组织的开放性损伤经清创缝合后,有时会在创口内遗留异物,尤以遗留金属及玻璃碎片多见。近年来,我们对经清创后,医师认为不能排除创口内有金属及玻璃异物遗留的颌面部软组织开放性损伤患者,在缝合前进行超声检查,以确定是否有遗留的玻璃异物,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所有17例病例均为我院2003年2月至2008年1月间因颌面部外伤来我院就诊的患者,其中男15例,女2例,年龄19~55岁。
1.2 病例选择 ①均为颌面部软组织开放性损伤,来诊时创口内含有较多的金属碎片、玻璃碎片及泥沙等污物;②意识清晰,查体合格,无严重脑、内脏、四肢损伤;③创口经口腔外科医师彻底清创后,医师认为仍不能排除组织内有遗留金属、玻璃及其他碎片的可能。
1.3 设备 SA-8000EX型彩超机(韩国麦迪逊公司),L5-9EC-N(7.5MHz/40 mm)线阵探头。
1.4 方法
1.4.1 检查前准备 患者经医师清创,止血后,移入B超室。将探头用消毒橡胶手套套起扎紧,手套内填充耦合剂。
1.4.2 体位 根据创口部位,患者采取坐位或仰卧位。有时让患者头转向对侧以便检查。
1.4.3 检查方法 采用直接探法。以橡胶手套包好的探头蘸生理盐水或碘伏溶液,在创口周围可能遗留异物的区域进行扫查,根据创口区的解剖形态,可以采用纵切、横切、斜切等方式进行扫查。扫查应循序、依次、有规律进行,探查范围内不可有遗漏。
17例患者中有8例分别在皮下创口区附近探测到强回声的团块,大小约3~20 mm,后方伴声影。在超声引导下,避开较大血管后,口腔科医师均找到金属及玻璃碎片,并予以清除。多枚玻璃碎片均为不规则薄片状,最大厚度约1.0 mm,面积约3.0× 10.0 mm2、8.0× 3.0 mm2。有5例在创口周围找到多枚金属碎片,为短棒状及不规则状。有4例在创口区附近探测到一个稍强回声的团块,后方伴浅声影。在超声引导下均找木竹塑料等碎片并清除之。超声检查后17例病例常规缝合,1周拆线,随访1~3个月,创口愈合良好,未见异常。
在颌面部软组织开放性损伤中,创口内含有较多金属及玻璃碎片等异物的情况并不鲜见,由于玻璃碎片具有体积小、透明、锐利的特点,会在受伤过程中甚至创口清创过程中刺入软组织内,在清创时不易被发现,有时会造成遗漏,而不得不二次手术取出,增加了患者痛苦。
玻璃及金属等异物在超声检查中表现为短带状、点状、或团块状强回声;木片、塑料、组织等异物,回声较金属等回声略低。超声能够比较快速、准确地检测到玻璃异物,具有操作简单、安全[1]的特点。表面光滑的金属、玻璃、瓷片等异物后方,常可出现明亮的“彗星尾”征(亦可出现声影),其亮度与异物表面形态、声束是否与异物表面垂直有关,并随声场深度而有递减趋势。非金属异物后方多出现声影。靠近骨皮质的异物,其后方的声影或彗星尾可不明显。当异物合并有出血、渗出、脓肿或感染性肉芽组织时,异物周围可出现低或无回声区[3]。在超声检查中,探头蘸生理盐水或碘伏溶液的目的是排除探头与组织间的空气,起到耦合剂的作用。在诊断时需注意与假阳性的原因,如进入软组织的气体、软组织瘢痕、钙化灶、静脉石等进行鉴别。在颌面部软组织外伤中,少量气体也可能进入软组织内,在超声检查时也表现为强回声,要注意与异物进行鉴别。一般组织内的气体经轻轻推压后,强回声影会消失。
软组织内异物是不能吸收的,并有引起局部感染发炎,化学及其他损伤的危险。一旦有异物存留应尽早取出,正确的定位诊断时手术成功的前提。除X线及CT外,超声显像是另一种准确而有效的定位诊断方法。并有不受异物物理性质限制,特别有利于对X线透光异物的检测。可进行不同方位定位,便于选择皮肤最近,又能避开大的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器官的手术途径,并可在手术现场随时应用等优点。与CT和MRI比,价格低、速度快、简便。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在95%以上。
超声检查也有其局限性,一般B型超声设备纵向分辨力约为2 mm[2],所以对非常细小的玻璃碎片也存在漏诊的可能。在检查中要耐心、细致、逐步、多角度扫描,手法要轻柔,以避免将碎片推入组织更深处。另外超声尚不易准确判断异物的形状及毫米以下异物、
总之,采用超声检查颌面部软组织创口内的玻璃异物具有简便、准确、经济、安全的优点,是一种防止创口内遗留玻璃异物的好方法。
[1]王新房.超声心动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6.
[2]刘望彭.超声诊断基础与检查规范.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7.
[3]张缙熙.表浅器官及组织超声诊断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