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艳 陈 彧 陆伟慧 李 成 徐学良
(江苏省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041)
变应性鼻炎(AR),即过敏性鼻炎,其全称为变态反应性鼻炎,是一种由易感个体接触变应原引起的鼻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变应性鼻炎本身虽不是严重疾病,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睡眠、学习、工作等),并可诱发支气管哮喘、鼻窦炎、鼻息肉和中耳炎等,或与变应性结膜炎同时发生,且流行率有全球性逐年增加的趋势[1]。近年来,许多国内外学者开始探索应用中医药进行防治变应性鼻炎,尤其是针灸疗法更显示出其独到之处,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笔者采用针刺结合拔罐治疗变应性鼻炎,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51例患者均为2008年10月-2010年8月由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五官科门诊确诊为变应性鼻炎,并至我院针灸科门诊治疗的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28例;年龄10~43岁,中位年龄25岁;患病2个月至3年,平均1.60年;肺虚感寒证22例,脾气虚弱证18例,肾阳亏虚证11例。
1.2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过敏性鼻炎的诊断依据,(1)以阵发性鼻痒,连续喷嚏,鼻塞,鼻涕清稀量多为主要症状。伴有失嗅、眼痒、咽喉痒等症。(2)起病迅速。症状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间歇期无喷嚏及鼻塞。可并发荨麻疹、哮喘等病。(3)常因接触花粉、烟尘、化学气体等致敏物质而发病,有时环境温度变化亦可诱发。(4)鼻腔检查黏膜多为苍白,少数充血,鼻甲肿胀。发作时有较多清稀分泌物。(5)有条件时做鼻分泌物涂片检查、变应原皮试、血清或鼻分泌物IgE检查等,有助明确诊断。(6)应与伤风鼻塞、鼻窒、血管运动性鼻炎等鉴别。中医辨证分型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过敏性鼻炎的辨证分型,(1)肺虚感寒:常因感受风冷异气发病,恶风寒,面白,气短,咳嗽,咯痰色白,舌苔薄白,脉浮;(2)脾气虚弱:鼻痒而喷嚏连作,清涕量多,四肢乏力,大便溏薄,鼻黏膜色淡红,舌淡,苔白,脉细弱;(3)肾阳亏虚:鼻痒,鼻塞,喷嚏较多,遇风冷则易发作,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鼻黏膜淡白,鼻甲水肿,舌淡,苔白,脉沉细。
1.3 治疗方法 (1)针刺治疗。取印堂、迎香(双)、合谷(双)、列缺(双)、足三里(双)。肺虚感寒加太渊,脾气虚弱加脾俞,肾阳亏虚加肾俞、太溪。常规消毒后,取30号1.5寸不锈钢毫针,印堂穴用提捏法进针,深达鼻根处,使感应扩散至鼻尖部;迎香穴针尖向鼻根部,进针0.3~0.5寸;合谷穴沿掌骨骨膜刺入,进针0.5~0.8寸;列缺穴用平刺法,向心方向进针0.8~1寸;足三里穴用直刺法进针1~1.2寸,太渊、太溪直刺 0.3~0.5寸,脾俞、肾俞直刺0.8~1寸。待患者有酸胀或重麻等感觉后,行平补平泻手法,每穴行针10~15s,留针30min,留针期间照上法行针2~3次,以加强刺激。(2)拔罐治疗。针刺结束后,在大椎、肺俞(双)、风门(双)拔火罐,留罐5~10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体息2d,每个疗程结束后进行1次疗效评估。
1.4 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症状、体征消失,3个月以上无复发。好转:发作时症状、体征减轻,发作次数减少。未愈: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
本组51例,治愈44例,好转4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94.12%。44例治愈者中,1个疗程治愈25例,2个疗程治愈17例,2个疗程以上治愈2例。
本病的主要症状是阵发性喷嚏、突然鼻痒、流大量水样鼻涕,属于中医学“鼻鼽”、“鼽嚏”范畴。中医认为本病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鼻鼽的发生是由内外合邪所致,内因脏腑虚损,外因风寒异气侵袭而诱发。针刺治疗鼻鼽时,从整体出发,从肺、脾、肾三脏入手,补虚驱邪,内外兼治,以达到扶正祛邪,通利鼻窍的功效。其中,印堂穴为经外奇穴,位于经脉循行线上,取之符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循经取穴原则,迎香穴是手足阳明经的交会穴,能宣通鼻窍,主治鼻塞不通,不闻香臭。印堂和双侧迎香三穴合用,针尖从三个方向呈等腰三角形直指鼻根,达到针至病所的目的。合谷、足三里位于多血多气的阳明经,刺之可补气养血,《四总穴歌》云“面口合谷收”。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土穴,培土生金,调补后天,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改善机体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的体液与细胞免疫功能。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络穴,鼻为肺之外窍,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行使正常功能。大椎统属督脉,为诸阳之会,可提升诸经之阳气,使阳气旺盛则抵抗力增强,可外御风寒之邪。故大椎肺俞风门拔火罐可抗风寒之邪,调养肺气。诸穴配合,头面部局部与远端取穴相结合,针罐配合治疗本病,不易复发,副作用少,操作简便。
[1]王秀刚.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1,29(5):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