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晶 翟英芬 刘计荣
腹泻是以每日排便3次或以上,且伴粪便性状异常,如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等[1],随着经济发展、卫生条件改善腹泻病患病率有所降低,但腹泻病至今依然是我国法定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流行面最广,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组疾病[2]。学校人口高度密集,学生集体生活和学习,腹泻病一旦发生如果不能及时有效控制,极易传播,造成极为严重经济负担和社会影响。本作者对2011年201例腹泻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观察对象为2011年4月到2011年10月我门诊诊治201例腹泻患者,诊断符合1992年北京会议修订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标准,其中男137例,占68.2%,女64例,占31.8%。
1.2 临床特点 所有病例均有大便性状改变,次数比平时明显增多,最多者达10余次,平均4~5次,其中糊状稀便99例,占49.2%,水样便84例,占41.8%,粘液便 18例,占9%。发热67例占33.3%,呕吐70例,占34.8%。腹痛107例占53.2%,无合并脱水及上呼吸道感染病例。就诊前自行服用抗生素48例占23.8%。
2.1 实验室检查 全部病例均用三分类血球仪进行血常规检查,同时行便常规和悬滴试验检查,血常规检查完全正常103例占51.2%。便常规检查异常149例占74.1%。全部悬滴试验均为阴性。
2.2 诊治情况 201例腹泻病患者:诊断为非感染性腹泻(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52例占25.5%,感染性腹泻147例占73.1%。使用抗生素共139例占69.2%(喹诺酮121例占61.2%,黄连素18例占9%),未使用抗生素62例占30.8%,一般疗程3~7 d,直到症状消失,血、便常规检查正常。全部病例均进行适当饮食教育,同时应用黏膜保护剂及肠道微生态疗法,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
腹泻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本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其发病率仍较高,目前我国腹泻病的发病率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居第2位[3]。
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非感染性和感染性两大类。非感染性因素导致腹泻不需要应用抗生素,感染性因素中也只有部分需要抗生素治疗。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滥用抗生素现象非常严重,且已经造成较为严重后果。在腹泻病治疗中尤为严重,这使得肠道菌群失衡及耐药菌株的增多,给临床上治疗感染性腹泻病带来极大的困难[4]。正常肠道菌群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及滥用,致使条件致病菌和真菌增多而使正常人发病。
针对不同种类的腹泻病,除了大便常规检查外还应进行便培养及药敏试验,必要时还应进行其他病原学方面的检测,以便做到合理治疗。但由于病原菌培养时间较长、阳性率低且社区医院不具备检测条件,因此社区医生只能根据临床特征,血常规和便常规检查进行经验性治疗,所以很难做到对抗生素合理使用。比如我院感染性腹泻诊断率高达73.1%,抗生素使用率高达约70%。原因可能是诊断上过分依赖实验室辅助检查,忽略流行病史和临床特点等。抗生素滥用,会造成腹泻治疗效果不理想、使体内正常菌群失调,患者抵抗力降低,成为医源性疾病。同时增加医疗负担。针对以上情况,因采取措施:加强医务人员对腹泻病相关知识全面系统学习;加强对抗生素合理使用知识学习;改善基层医院医疗条件,加强设备配置,提高检验技能等。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2009,163.
[2]魏承毓.新中国腹泻病防治研究的基本状况和主要对策,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8(6):883-888.
[3]魏承毓.我国感染性腹泻的基本状况与防控对策.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6,12(3):1.
[4]杨梦雨,张杰,常荣芬.感染性腹泻病2489例病因分析.陕西医学杂志,2002,31(3)∶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