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西医对传染病病程认识比较

2012-01-24 13:58图门乌力吉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2年9期
关键词:热症蒙医传染病

图门乌力吉

(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9)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所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根据临床过程的长短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根据病情的轻重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暴发型;根据临床特征可分为典型及非典型。传染病在蒙医学属温病学的疫热范畴,是由粘、疫毒等侵入人体所致的一组疾病。历史上,广大蒙古地区受当时生产力水平、卫生及生活条件影响经常有传染病流行,尤其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时常造成传染病爆发和大流行。故多年来广大蒙医学家在诊治传染病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从而形成了具有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及系统的诊治方法的一门独立学科。近年传染性非典(SArts)、禽流感等急性传染病的流行使国际社会重新认识到加强防治传染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现代医学和蒙医学作为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对传染病既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同时又因所研究的对象相同而有许多类似之处。再此仅就两种医学对传染病病程发展的认识之异同做一比较。

1 西医

西医将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通常分为4个阶段。

1.1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潜伏期通常相当于病原体在机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因此潜伏期的长短一般与病原体感染的量成反比。如果主要有毒素引起病理生理改变,则与毒素产生和扩散所需时间有关。

1.2 前驱期:指从起病至症状明显期开始为止的时期。此期病状通常为非特异性的,如头痛、寒战、发热、疲乏、食欲不振、肌肉酸痛等,为许多传染病所共有,一般持续1~3天。起病急骤者,可无前驱期。

1.3 症状明显期:指急性传染病患者度过前驱期后,在某些传染病中,大部分患者直接转入恢复期,临床上称为顿挫型。仅少部分患者则转入症状明显期。在此期间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通常都获得充分表达,如具有特征性的皮疹,肝、脾肿大和脑膜刺激征、黄疸等。

1.4 恢复期:指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在此期间体内可能还有残余病理改变或生化改变,病原体还未完全清除。许多患者的传染性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但食欲和体力均逐渐恢复,血清中的抗体效价亦逐渐上升至最高水平。

1.5 复发与再燃: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有些患者在恢复期时,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发热时,称为再燃。

1.6 后遗症: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机体功能仍长期未能恢复正常者,称为后遗症,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脑炎、脑膜炎等。

2 蒙医学

蒙医学认为急性传染病在机体内发生和发展一般要经过3个不同阶段,即未成熟热期,增盛热期,寒热间期。同时在这3个阶段若因治疗不当或遇其他因素而影响治疗亦可再燃或转变成虚热、隐伏热、浊热、陈旧热等不同的病理改变从而使病情更加复杂。

2.1 未成熟热期:指急性传染病的最初阶段。当粘或疫毒等侵入人体刚刚发病时随着希拉等热属性因素的增加,机体内巴达干、赫依等也随之增多来阻止热属性成分的发展,致使热症难以成熟为单纯热症。一般认为发病后的第一周为未熟热阶段,但因病种、个体差异、发病部位及所遇条件之不同而导致此期长短可不同。故又可分为自熟热、速熟热、迟熟热等3种。此期的主要症状是周身不适,头痛,骨骼关节肌肉酸痛,寒颤,不规则热,哈欠多,懒惰,喜热,脉象浮而数,尿色赤黄、稠而混浊,舌苔苍白,舌缘密布红色疹刺。

2.2 增盛热期:指病程第二阶段。随着病情发展,寒性因素随之消失,热症逐渐成熟,发展为单纯热症,热性达到最盛时期。在此期除原发病特有的表现外还表现为,高热,口干舌燥,汗臭,呼吸困难,全身衰竭,乏力,喜凉爽,重则出现昏迷,惊厥,抽搐,脉象粗、洪、数,苔黄腻,尿色深黄、味臭。

2.3 寒热间期:病程的第三阶段。指急性传染病经过治疗或随着病情缓解,热势已去,热属性症状基本消失,尚未出现寒性症状的这一阶段。如果饮食及护理得当大部分病人此时病情好转而治愈。但同一种传染病在此阶段因个体差异、年龄、季节、所处环境、饮食等诸多因素影响病人会有3种不同的寒热间期表现,医者应预先察知辨证论治。否则易复发或转变为虚热、隐伏热、浊热、陈旧热等不同的病理变化而使病情更加复杂,给治疗带来困难。

2.4 虚热:在急性传染病的治疗过程中,由于治疗不当或遇其他因素影响而产生赫依将余热吹起导致的本质为寒、外象为热的证候。主要表现为体表高热、呼吸短促、痛无定处、睡眠不实、谵语、尿色赤黄、多泡沫,脉象虚而数,舌质红而干燥。

2.5 隐伏热:在急性传染病的治疗过程中,由于治疗不当或遇其他因素影响产生寒性因素掩盖热象,寒象之下隐伏了热,即本质为热、外象为寒的一种证候。主要表现为神志朦胧,面生油腻,食欲不振,有时出汗,身体沉重,过冷过热均感不适,口干舌燥,脉象沉而紧,尿色黄,难以转清。

2.6 浊热:在急性传染病的治疗过程中,由于治疗不当或遇其他因素影响导致黄水增多使热症浑浊,扩散至全身所致。主要表现为眼睑浮肿,动则气喘,全身乏力,嗜睡,舌质、齿龈及指甲皆失色泽,尿色红,脉象细数,深处游走。

2.7 陈旧热:在急性传染病的治疗过程中,未能彻底及时治疗,病在体内迁延不愈,时日长久扩散到全身并与七素等混为一体的证候。一般情况下患病后迁延不愈病程超过1个月将变为陈旧热。表现为眼有红丝、斑点、常流泪,动则心悸,四肢与下半身沉重、麻木,脉细而紧,尿色赤而气消缓慢。

3 比较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两种医学对急性传染病病程阶段性的认识总体上是基本一致的,如蒙医未成熟热期相当于前驱期,增盛热期相当于症状明显期,寒热间期相当于恢复期。同时也可看到许多不同的观点和认识。

3.1 蒙医在诊治传染病的整个病程中始终坚持辨证分析。同诊治其他疾病一样蒙医在治疗传染病时亦注重辨证论治,并贯穿整个病程,是他鲜明的特征。如未成熟热期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自熟热、速熟热、迟熟热来辨证诊治,增盛热期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轻型和重型辨证施治,根据疾病所侵及部位不同治疗方法也各异。寒热间期又分赫依型、希拉型和巴达干型寒热间期均采取不同治疗方法。这一点与现代医学治疗传染病时注重选择敏感的抗病原微生物药物联合治疗有明显的不同。

3.2 就疾病的潜伏期在蒙医基础理论中有比较详细的论述,而在温病学中未提及这一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漏洞,因潜伏期的病人临床毫无症状及体征,发病与否与病原微生物的毒力、数量、侵入途径,以及人体免疫状态等多种因素有关,可能与当时条件所限认识不足等多种因素有关。而潜伏期在现代传染病学,预防医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对接触病人者及潜伏期病人进行隔离,医学观察,对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及流行有重要意义。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广大蒙医工作者特别是从事蒙医温病教学及临床工作者应根据蒙医基础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加以补充以求更加完善。

3.3 蒙医学更重视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的辨证论治。蒙医温病学自古以来就充分认识到急性传染病恢复期若不加以正确的治疗有可能发生再燃、复发及留下后遗症的可能性,故特别加以重视,称之为温病治疗之“三关”,并根据病人的个性体质、年龄、发病部位、所处季节环境、临床表现等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并加以辨证施治,以求治疗更加完善彻底。

3.4 现代医学对病原微生物所致疾病的治疗药物要相对区分,如抗病毒、抗菌、抗寄生虫等。因抗病毒药物往往无抗菌作用,抗菌药物亦无抗病毒作用。是由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体内致病机理所决定的。病原微生物在蒙医学属粘或疫毒,受当时条件所限未能进一步分类,故治疗时所用药物相对较笼统,所用药物除了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外,可能具有增加机体免疫力功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热症蒙医传染病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流蜜期中蜂群热症的特点及处理原则
蒙医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蒙医蒙药十三味红花散对酒精性肝炎治疗的效果及药学体会
小小一只蚊子也可引发骨痛热
蒙医在治疗蜱传播性森林脑炎及其后遗症的可行性分析
蒙医特色疗法的传承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宠物可能带来的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