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中外医学交流情况

2012-01-24 13:58白恒慧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2年9期
关键词:阿拉伯医药朝鲜

白恒慧

(呼和浩特市中蒙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

祖国医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5000多年的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以宽广的胸怀,向世界广泛传播自己博大精深的优秀医药文化,同时兼容并包、兼收并蓄,不仅丰富和繁荣了祖国传统医药文化,而且也为世界传统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产生了不朽的影响。

1 中外医药交流情况

古代祖国医学的对外交流活动,萌芽于远古,肇始于周代,成型于汉代,发展于隋唐,兴盛于宋元明。

夏商代(公元前22世纪~前11世纪),随着冶铜技术的日益提高,带动了玉石、铜工、皮革、酿酒、织帛等行业的发展,天文、医学、历法等也进步迅速。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在民间广泛流传。此时的医药交流活动具有古朴的、自发的特质。

周代的医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九针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中医疗法,药物品种不断增加,常用中药达百种以上。到周代末期,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医药交流已经出现官方性质的往来,与朝鲜、日本等国交流较多。

汉代的中医药已发展到相当水平,《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巨著的出现,以及蔡伦造纸术的发明,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中朝、中日、中越交流日益频繁。特别是西汉时张骞2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前115年),东汉时期班超再度出使西域(公元97年),广泛开辟了东西方交通,形成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印度、阿富汗、阿拉伯等国家间的医药交流。

唐代由于国家的统一、生产力的提高和中外交通的发达,经济和文化达到了历史上空前的繁荣。中医学也迅速成长,成就显著。中国与各国的医药交流更加密切,特别是著名僧人鉴真东渡日本,僧人法显、玄奘等数次西行印度、尼泊尔等国,促进了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使中外医学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

宋、元代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发达,海陆交通先进,医药交流较前更加频繁,规模更为庞大,我国的医药知识传播到阿拉伯和欧洲等地。明代初期,郑和率庞大船队7次远航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绕过亚洲30多个国家,远达非洲东海岸,与沿途各国进行了医药交流,从海洋上拓展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渠道。清代初期,我国的脉学、针灸、药物和中医理论性书籍不断出现在西方,并被译为多种文字在海外传播。

由于中外交通的发达,中外医药交流也日渐频繁,我国的医书、药物、技术不断传到朝鲜(包括现在的朝鲜、韩国,下同)、越南、日本、印度、阿拉伯及欧洲各国,促进了中外的医药交流,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我国也吸收了外来的某些医药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的内容。

2 与各国医药交流情况

2.1 中朝医药交流情况。在公元前3~2世纪,即朝鲜的“三国时代”,中朝文化交流就很密切。公元541年,我国派遣医师赴朝交流医药情况。唐代时由于两国之间关系密切、接触频繁,中国医学书籍大量地输入朝鲜,主要有《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针灸甲乙经》、《神农本草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朝鲜医学制度仿效隋唐,设医学,置医博士,以中国的医书为范本,用《素问》、《难经》、《针灸甲乙经》、《本草经》等著作作为教材教授学生。宋代时,中国先后两次向朝赠送《太平圣惠方》,并应朝鲜邀请,多次遣派医官赴朝讲学、看病,带去药物100多种。此后,朝鲜经常派医生到中国学医,两国医药交流十分频繁。

同时,朝鲜的药物和医学知识也传到我国。如《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许多朝鲜药品,有五味子、昆布、芜荑等;唐代《新修本草》、《海药本草》中也记载了白附子、玄胡索等朝鲜药物;《外台秘药》中还记载了朝鲜治疗脚气病的“高丽老师方”等,说明当时治病中已采用了很多朝鲜品种的药材。明朝时,朝鲜金礼蒙编著《医方类聚》、许浚编著《东医宝鉴》,内容丰富,对促进中国医学的发展有所贡献。

2.2 中日医药交流情况。公元前3世纪以来,中日两国的医药文化交流日益发展。历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正式交流从未中断。公元562年,我国吴人知聪携带《明堂图》、《针灸甲乙经》以及其他医学书籍160卷东渡介绍给日本。公元608年,日本天皇派遣药师惠日、倭汉直福固等西渡中国学习医学知识,历时15年之久,于623年学成回国,并带走《诸病源候论》等医书。公元701年,日本在医学教育中开始效仿唐制,制定了医药职令“大宝律令·疾医令”,开办的医学校中明确规定学生必修《素问》、《灵枢》、《名堂脉诀》、《针灸甲乙经》、《新修本草》等中医书籍。特别是针灸疗法在日本深受欢迎。此后,来华留学的日本学者络绎不绝,把大量的中国医药文化知识带回日本。尤其是公元744年,鉴真和尚率弟子数十人,6次渡海,历经10年,于754年抵达日本,把中国医药学和佛学传授给日本,对当时日本医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公元8世纪以后,许多日本医生来华学习医术,回国后均成为日本的名医。同时一些日本医学家以我国医著为蓝本,编写了不少有关中国医学的著作,促进了古代日本医药学的繁荣。

2.3 中越医药交流情况。中越医药交流历时弥久。唐代时,医学家兼文学家刘禹锡、沈惍期曾赴越进行医药交流。宋代中国医生申光逊去越南行医,治愈了脑痛症等诸多疑难病。元代以后,中越往来日益频繁,如元代针灸医生邹庚曾到越南为诸侯王疗病,在当地产生很大的影响。明代,《医学入门》、《景岳全书》等医籍传入越南,对当地医学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中越文化交流中,越南的一些药物也逐渐输入我国。汉代输入了薏苡仁,唐代输入了沉香等药物和香料,宋代以后又输入了丁香、苏方木等药物。此外,越南的治痢疾药方也传播到我国,越南名医黎有卓所著的《海上医学心领》一书亦对中越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4 中阿医药交流情况。阿拉伯传统医学在古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当与东方的中国传统医学相遇时,能相互借鉴,促进了两大医学的共同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两大医学的交流提供了契机。公元1世纪以来,中国的炼丹术不断传入阿拉伯各地,并经阿拉伯传到西方,为世界制药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公元10世纪前,我国的脉学知识传至阿拉伯国家,在其经典著作《医典》中,详细记载了中医脉象学、麻醉法及有关药物、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宋代时,中国的药物如人参、牛黄、茯苓、川椒等源源不断在输入西方。元代时,我国的针灸学知识传入阿拉伯及附近国家。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对此有详细的介绍。

另一方面,我国也吸收了阿拉伯医药知识。唐代以来,阿拉伯药物乳香、没药、血竭、木香等输入我国,同时一些药方也传入我国,并为我国医学所采用,丰富了祖国医学的内涵。公元14世纪,波斯医生阿尔哈姆丹尼编写了一部关于中国医学的百科全书,包括脉学、解剖学、胚胎学、妇科学、药物学等内容,使中国医学知识在西方得到广泛传播。此外,在元代(公元13世纪),我国设立了广惠司这一新型的阿拉伯式医疗机构,成立了回回药物院,并翻译了《回回药方》等医药书籍,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祖国医学。

[1]北京中医学院.中国医学史[M].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2]南京中医学院.针灸学[M].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3]傅景华.东西合璧的回回医学[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7.3(4):7-8.

[4]崔松南.中医药学对朝鲜民族四象医学的影响[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7,3(2):4-5.

猜你喜欢
阿拉伯医药朝鲜
来自阿拉伯的奇思妙想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传统医药类非遗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朝鲜平静度过“金正恩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