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缺氧性脑病CT、MRI研究新进展

2012-01-24 09:51:38阮方文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15期
关键词:缺氧性分度白质

阮方文

(广西灵山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广西 钦州 535400)

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 是围产期新生儿因缺氧缺血性脑损害[1],以中枢神经系统的缺氧缺血性损害为主,临床出现一系列脑病症状的综合征。HIE是新生儿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2,3],其主要发病原因为脐带绕颈、反复呼吸暂停,胎吸助产,胎粪及羊水吸入,窒息等使CO2增多造成的高碳酸血症使脑血管调节功能受损,病情严重影响患儿的智力,甚至生命,是新生儿死亡和以后造成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4],常危及新生儿生命并易造成智能落后及脑瘫等后遗症,是新生儿常见病。目前,随着放射学的发展,CT和MRI的广泛应用,已成为HIE诊断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手段[5]。本文就对缺血缺氧性脑病CT、MRI影像学的研究进展作下简单的综述。

1 病理改变

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脑水肿、脑坏死及颅内出血[6,7]。新生儿脑代谢旺盛,氧耗量占全身氧耗量的一半,因缺氧引起ATP严重缺乏,乳酸和二氧化碳增多引起代谢性酸中毒,脑血流量调节功能减低,脑血流灌注减少,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脑水肿,血管自动调节功能障碍引起脑梗死,电解质紊乱,造成水分子、钠离子、蛋白渗出导致神经元坏死和颅内出血[8]。脑水肿可见脑室腔变窄、脑沟变浅、脑回扁宽、脑膜紧张、骨缝加宽及前囟隆起。由于新生儿的缺氧,严重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或发育,导致脑水肿、脑组织坏死或缺氧性颅内出血,缺血主要引起脑血管梗死或白质软化。因为葡萄糖和氧是维持脑代谢最基本物质,一旦缺氧或缺血,就会严重影响到患儿的发育和生命。近年来研究指出,脑组织缺氧缺血后细胞膜受损,钙离子大量内流,ATP明显减少,从而激活了细胞内多种酶,使大量神经元坏死,钠泵运转障碍,大量自由基产生,脑细胞内氯化钠增高,脑组织酵解作用增加5~10倍,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引起细胞内水肿,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脑缺血,重者可造成不可逆的脑损害,产生永久性神经功能缺陷如脑性瘫痪、智力障碍、共济失调、癫痫、痉挛等。重度HIE常有脑干损害症状[9],此病程长,神经症状迟迟不消。有研究表明[10],在HIBD时,患儿血尿及脑脊液中内源性阿片样物质(OLS,包括β-内啡肽等)释放增加,加重脑水肿,促进脑损伤。病情愈重,OLS释放愈多。国内学者一致公认[11-13],控制惊厥,降低颅内压,消除脑干症状这3项对症处理必须在生后3天内及早进行,以减少和避免后遗症发生。

2 CT研究进展

CT可准确反映HIE的病理变化[15]有资料表明[16]CT检查对诊断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最好3d内及早进行,以减少和避免后遗症发生,准确率较高,与尸检结果比较,符合率在90%以上。目前,HIE的CT检查主要表现是脑实质尤其是白质低密度改变,白质低密度CT值的标准为≤18Hu[2]。HIE的诊断标准[14]各国不一致,国内外HIE常使用标准分为3度[4]。CT改变亦分为三度,主要依据白质密度范围的改变分为轻、中、及重度[17,18],与临床分度符合率分别为90%、71%、40%。轻度是局限性低密度、边缘清楚、多散在分布2个脑叶,无占位表现;中度表现为部分伴有颅内出血,白质灰质对比模糊,低密度范围超过2个脑叶,脑池、脑沟明显受压,但不累及全部大脑半球;重度表现为两侧大脑半球弥漫小低密度区,脑干、小脑及基底节密度相对较高,这种密度差别CT称之为反转征[15],脑室受压变窄,有颅内出血。有研究报道[19-21],重度HIE低密度灶CT值比中度HIE低密度灶低,中度HIE低密度灶又比轻度HIE低密度灶的CT值低。因此,低密度灶的CT值可作为复查时的一个动态指标。但也有研究认为CT分度不能作为判断HIE轻重的分度指标[22,23],而是要结合CT值高低及患儿临床症状对病情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评估[24]。对于国内HIE临床分度标准,有不少专家提出了异议,认为有高危病史可能出现HIE,但大部分HIE患儿病前并没有高危病史与胎动减少、羊水污染等情况。CT能发现脑部病变,但是新生儿脑病病因是多种多样的,单纯借助影像学检查不容易确定病因[25]。CT可以作为HIE的辅助诊断指标,但并不能用CT分度来指导临床分度判断;只有结合临床分度标准、CT动态改变、跟踪随访,才能对HIE进行更准确的分度。HIE诊断中CT的应用具有如下优点:第一,能够较直观地显示出脑部缺血和缺氧性改变、脑水肿范围及程度等[26],从而为HIE分型及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依据;第二,可以确诊是否存在合并颅内出血情况,并能明确出血位置、范围及出血量;第三,CT检查具有安全、方便等有点,是病情随访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为HIE患儿预后的临床评估提供有效参考[27]。

3 MRI研究新进展

随着MRI影像学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将MRI应用于HIE脑损伤的研究,对于HIE早期及晚期脑损伤进行临床观察,发现HIE脑损伤其病理性损伤与永久性神经损伤有直接相关性。HIE HIE脑损伤包括了脑水肿型、脑实质出血、脑室旁脑梗塞继发型出血及脑白质损伤型这几类[28-31]。脑水肿型:①局限性脑水肿伴基底节区损伤型:双额、颞、顶叶或单脑叶的白质区呈片状T1低信号及T2高信号灶,基底节区呈点状异常T2低信号。②广泛性脑水肿伴基底节损伤型:MRI表现为枕叶、颞叶、双额叶在T1、T2的加权像上的灰白质间的界限不清。T1加权像的灰质信号增高,而T2加权像白质信号降低,双额叶和脑室周围的白质区有片状的T1低信号灶和T2高信号灶存在,同时基底节区有异常的T2低信号灶存在。③ 单纯性脑水肿:双额、枕叶或顶叶的白质区有片状的T1低信号灶和T2高信号灶存在。脑实质出血:存在点状或者片状出血现象,MRI则表现为脑实质点状的T1高信号或稍高信号灶及T2低信号灶的存在。脑室旁脑梗塞继发型出血:脑室旁白质区的信号呈现出不均匀分布,包括T1高信号灶和T2低信号灶、T2低信号灶和T2高信号灶。脑白质损伤型:侧脑室前后角、半卵圆形的脑白质处有T1低信号灶和T2高信号灶存在[32]。有资料表明[33,34],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在进行早期和晚期的MRI及转归的研究中发现,其中局灶性白质信号灶异常的患儿转归基本恢复正常,广泛性白质信号灶异常的患儿则多存在永久性的脑损伤,伴有基底节萎缩、囊变性异常等严重后遗症出现。

随着MRI影像学的发展,MRI新技术对缺血缺氧性脑病有着更深入研究:①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的应用:加权成像是反映组织内水分子的不规则扩散运动而形成的成像技术,该技术对于微观水分子限制性的扩散十分敏感。加权成像还可以对缺氧缺血所导致的早期白质损伤进行探测,如脑室旁的白质束、内囊、胼胝体等[35,36]。Tohnsoh在对26例新生儿进行的DWI中,有12例呈阳性,短期随访发现有10例存在神经系统的障碍。多数学者认为急性HIE所致脑梗死及脑损伤均可出现DWI高信号[37,38]。因此认为DWI可以预测HIE的预后,敏感性为83%[39]。与常规MRI相比,DWI在早期诊断HIE并揭示其微观病理生理学的演变规律有明显优势。②灌注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的应用:灌注成像可对毛细血管水平血流灌注情况进行定量分析,能够反映出病理情况下的脑组织血液动力学的状态,并对局部组织的活动力与功能进行评估。研究显示,联合应用DWI和PWI可进行缺血后细胞急性肿胀的探测。③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是指,向各向异性体素扩散的多个方向上进行扩散敏感梯度磁场的施加,使扩散张量存在于每个体素中,体素中水分子的扩散特性通过张量特征值及特征向量来反映。由于国内外将DTI应用于HIE早期诊断的研究尚少,尽管理论上DTI应用于HIE早期诊断是可行的,但仍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④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ce spectroscopy,MRS)的应用:磁共振波普分析是通过磁共振现象及化学位移作用,对特定原子的原子核及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的技术。MRS也是目前用于活体组织内的化学物质的无创性检测唯一可行的方法。很多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往往是代谢改变先于形态改变,因此,MRS提供的代谢方面的信息有助于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

随着MRI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扩散加权成像、灌注成像、扩散张量成像、磁共振波谱等新技术的出现,使HIE影像学的病理基础得到更深入的揭示,为早期的诊断准备及预后评估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及手段。常规MRI能明确HIE病变的部位、范围、性质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DWI对于脑细胞缺氧缺血的反应更灵敏和特异;PWI可反映病理状态下组织的血液动力学改变,评估局部组织活力及功能;DTI可观察白质束的各种异常表现,而评价HIE导致脑白质损伤情况;MRS则能检测出脑内各个具体的代谢物质水平,从定量的角度反映出更多的生化指标。因此,上述多种新技术的联合应用将更深入地揭示新生儿HIE脑损伤的影像学病理基础,能早期准确的诊断及评估预后,寻求出最佳的康复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1]韩玉昆.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J].临床荟萃,2005,20(17):985.

[2]李丽玖,虞人杰,汤泽中,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CT征像特点[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5,10(2):118.

[3]龙晚生.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特征[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6,15(6):365-367.

[4]韩玉昆.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临床诊断依据和分度[J].中华儿科杂志,1997,35(2):99-100.

[5]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91.

[6]赵时敏.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防治及研究方向[J].中华儿科杂志,1997,35(2):59-61.

[7]Chao CP,Zaleski CG,Patton AC.Neonatal hypoxic-ischemic enceph alopathy: multimodality imaging fi ndings[J].Radiographics,2006,26(1):159-172.

[8]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50-453.

[9]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科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5(6):379.

[10]张少丹.纳洛酮阿片肽在儿科领域的新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5,22(4):202.

[11]赵时敏.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防治及研究方向[J].中华儿科杂志,1997,35(1):59.

[12]“九五”攻关项目HIE治疗协作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方案(试行稿)[S].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6):381.

[13]韩玉昆,许植之,虞人杰,主编.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1-209.

[14]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7(2):97-98.

[15]黄文慧.110倒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诊断[J].实用医学杂志,1998,14(4):272.

[16]刘芳,李庆峰,曾超美,等.MRI在新生儿缺氧映血性脑病中的运用[J].中华儿科杂志,1998,36(4):230-232.

[17]路利军.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CT分度结果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2,9(10):739.

[18]龙晚生,罗学毛。赵汝庸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随访观察[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31(8):524-527.

[19]王宏.闰长祥.周剑,等.儿童脑白质病86倒MRI影像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9,15(4):274-275.

[20]王宏,赵玉珍儿童脑白质病IviRI影像学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9,15(3):233-234.

[21]王承缘,邵剑波,李欣小儿颅脑疾病CT诊断[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9-52.

[22]王洪英.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与临床对照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4,26(2):100-102.

[23]宋淮,胡少平,周立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CT与临床分度的相关性[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9,10(6):345-347.

[24]叶林生,孙献平.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与临床表现(附120例分析) [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2(2):150-151.

[25]陈自励.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4,6(1):1-3.

[26]万建国,程进前,苏爱芳,等.ct检查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7):553-554.

[27]卢文乾,郭天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螺旋ct诊断(附114例分析) [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19 (11):1019-1020.

[28]吴天 张翔,张云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与CT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1999,9(2):129-131.

[29]李龙.脑缺氧的影像学表现[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7,20(3):156-159.

[30]鲍家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39例CT诊断[J].安徽医学,1998,19(4):40-41.

[31]张美莉.路新泉240倒映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头颅CT改变及远期随访[J].中华儿科杂志,1998,36(2):116-117.

[32]韦兰秀.新生儿映氧缺血性脑病的CT特征及随访观察[J].医学影像杂志,1999,9(1):38-39.

[33]镣玲,孙淑娟.头颅CT对新生儿窒息脑损伤检查与回访[J].医师进修杂志,1996,19(3):25-26.

[34]徐文彪,刘立炜,周少毅,等.CT在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3,18(3):158-160.

[35]Soul JS,Robertson RL,Tzika AA,et al.Time course of changes in 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a case of neonatal en-cephalopathy with defined onset and duration of hypoxic-ischemic in-sult[J].Pediatrics,2001,108(5):1211-1214.

[36]Chalela JA,Wolf RL,Maldjia N,et al.MRI identification of early white matter injury in an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J].Neurology,2001,56(4):745.

[37]Wolf RL,Zimmerman RA,Clancy R,et al.Quantitativ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measurements in term neonates for early detection ofhypoxic-ischemic brain injury :initial experience[J].Radiology,2001,218(3):825-833.

[38]Krishnamoorthy KS,Soman TB,Takeoka M,et al.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in neonatal cerebral in farction : clinical utility and follow-up[J].J Child Neurol,2000,15(9):592-602.

[39]Johnson AJ,Lee BC,Lin W.Echoplanar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in neonates and infants with suspected hypoxic-ischemic injury:correla- tion with patient outcome[J].AJR,1999,172(1):219-226.

猜你喜欢
缺氧性分度白质
制动主缸体斜孔加工夹具的设计应用
黄芪百合颗粒对亚硝酸钠中毒致缺氧性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中成药(2018年7期)2018-08-04 06:03:58
三齿盘定位分度工作台的设计研究
血脂与脑小腔隙灶及白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
河北医学(2016年5期)2016-12-01 03:58:56
预见性护理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早期亚低温治疗中的价值
哈尔滨医药(2016年3期)2016-12-01 03:58:41
脑白质改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ADMA/DDAH系统与脑白质疏松症的关系
CT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
基于STM32F4的时栅数控分度转台控制系统设计
电子器件(2015年5期)2015-12-29 08:43:16
IGF-1与缺血缺氧性脑病
西南军医(2015年1期)2015-01-22 09: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