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结合整脊治疗颈性眩晕125例

2012-01-24 06:18廖荣良
针灸临床杂志 2012年8期
关键词:整脊颈性头颈部

廖荣良,何 冰

(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广东深圳518010)

眩晕是多个系统发生病变均可引起的主观感觉障碍,而与脊柱相关的眩晕常被称为颈性眩晕[1]。颈性眩晕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常常作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之一。但是,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颈性眩晕已经不单纯地作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而更多地作为病名被应用。笔者于2010年8月至2011年11月收治颈性眩晕125例。经运用针灸结合中医整脊治疗均获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125例,男52例,女73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9岁,平均43.5岁;病程最短6天,最长12年。

1.2 症状体征

患者均有眩晕症状,伴头部沉重不适感,眩晕与颈部转动有关,多表现为旋转感、摇动感或失稳感等,发作时间多为数分钟或2~3周缓解,而缓解期仍有轻度眩晕。查体:①颈部活动受限,局部有压痛或可触及肌痉挛;②颈椎棘突、横突偏移;③位置性眩晕试验阳性。

1.3 颈椎X线检查

钩椎关节及其关节间隙对称性有不同程度改变;椎体倾斜、旋转造成的关节紊乱,其多发生于寰枢椎及第5颈椎。其中颈椎生理曲度消失者107例,钩椎关节增生明显者98例,寰枢关节紊乱者68例,第5颈椎紊乱者31例,其余椎体紊乱者26例。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

取两组穴位隔日交替进行针刺:第一组穴位:风池、玉枕、天柱、百劳、肩外俞、曲垣、肩井、局部压痛点;第二组穴位:百会、前顶、后顶、络却、太阳、印堂、列缺。第一组穴位患者俯卧位针刺,第二组穴位患者取仰卧位针刺。针刺时患者双上肢平放于身体两侧,全身放松,局部常规消毒后,选30号1.5寸毫针针刺,其中玉枕、天柱、百会、前顶、后顶、络却、印堂、列缺应平刺,太阳可直刺0.5~0.7寸,肩井穴斜刺。施以电针,选用连续波,电量以病人能耐受为度。针刺每次30 min,每天1次。

2.2 整脊

①患者取坐位,术者用掌根部从头开始,沿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的纤维走向舒筋,然后用单手或双手提拿颈后、颈二侧及肩部肌肉;时间为3~5 min;②弹拨颈肩部与肌纤维垂直方向的疼痛部位;③点按曲垣、天宗、秉风、风池、合谷、局部痛点,以酸胀感为度;④术者用双手置于其颈项部,用力向上提颈,并缓慢用力使患者头部向左右二侧旋转,角度不宜过大;⑤术者立于患者身后,根据颈椎错位的节段而决定其颈部前屈的度数,医者一手拇指按在压痛明显且偏移的棘突下方或关节突处,另一手托住其下颌且配合患者旋转,嘱患者做左旋或右旋约40°~60°,当旋转到一定角度时双手协调突然用一闪动力,常可听到一响声;⑥术者最后在项背部及肩胛部用手掌进行适度拍打、叩击,使颈肩部软组织舒展和放松。每次操作15~20 min,每天1次。

2.3 疗程

以上方法中,针刺及整脊均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2~3天后继续下疗程。治疗期间嘱患者避风寒,避免过度劳累等。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写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治愈:眩晕消失,颈项部不适感明显缓解,头颈部活动功能自如;好转:眩晕偶发,颈项部症状减轻;无效:经2个疗程的治疗,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善[2]。

3.2 疗效评定结果

本组125例患者,经上述方法治疗,疗程最短3次,最长20次。按上述疗效评定,结果治愈86例,占68.8%;好转31 例,占24.8%;无效 8 例,占 6.4%;总有效率为93.6%。

4 体会

颈性眩晕是指由于颈源性因素所引起的以眩晕为主症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眩晕多发生于头颈活动时[3]。其主要是因颈部的椎动脉受到影响而导致血流障碍,进而造成椎-基底动脉的供血不足而产生眩晕症状。造成椎动脉缺血的病因大致可分为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内源性因素常见的为椎动脉自身的因素,如动脉粥样硬化、椎动脉在行径中存在弯曲或扭曲及解剖变异等等;而外源性因素主要为椎动脉的受压和刺激,如颈椎退变及关节紊乱、颈肩肌痉挛或炎症刺激等等。椎动脉走行在颈椎的横突孔中,当颈椎椎体错位或钩椎关节增生刺激椎动脉时,会导致椎动脉受压;而当椎体错位、钩椎关节增生或寰枕筋膜及颈肩肌痉挛、发生炎症时会刺激椎动脉表面的交感神经丛,反射性地引起椎动脉痉挛;从而使椎-基底动脉系统循环障碍,脑部供血不足进而导致颈性眩晕的发作。在生理状态下,左右二支椎动脉当一侧受阻时,另外一侧仍能代偿其血液供应,一般还不至于出现脑部缺血症状;如一侧已有病变,当头颈部转向健侧时,健侧椎动脉受压而患侧又不能代偿,故可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产生眩晕症状。眩晕发作时头颈部的转向为健侧,病变在对侧[4]。临床中常常认为颈性眩晕的病变部位主要在寰枢椎,寰枢关节错位是造成颈性眩晕的重要因素[5]。

颈性眩晕属于中医“眩晕”范畴,针刺时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能;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取穴。取“风池、玉枕、天柱、百劳、肩外俞、曲垣、肩井”穴,可达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舒筋止痛之效;而“百会、前顶、后顶、络却、太阳、印堂”具有益气补血、开窍提神之效,且其都位于头部,可调节局部血管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头项寻列缺”即头颈部的疾病都可以取列缺穴,其为治疗头颈部的效穴;而阿是穴可疏通局部经脉气血之壅滞。诸穴配合应用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舒筋解痉、消炎止痛的作用。

整脊是通过手法作用于偏移之颈椎的棘突或关节突,使其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从而使椎动脉及其表面的交感神经丛不受压迫或刺激,进而达到治疗或防治疾病的目的。其作用:①整复颈椎小关节结构和功能上的紊乱;②改善及纠正颈椎异常曲度,使椎动脉弯曲或扭曲减轻。而当颈椎小关节得到整复后,能改善其与椎动脉和周围神经的位置关系,进而减轻或消除其对椎动脉的刺激,从而使椎-基底动脉供血得到改善。另外手法也可以缓解肌筋痉挛,消除颈肩部的无菌性炎症;软化粘连瘢痕,使之粘连复开,疏通气运血行,恢复其弹性功能,增强肌肉张力。

临床上采用针灸结合整脊的方法治疗颈性眩晕,通过对125例临床观察,发现其具有见效快、疗效好、痛苦小且无不良反应等特点,二者可以互相补充,提高临床疗效。

[1] 韦贵康.实用骨关节与软组织伤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7

[2] 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3] 冯爱春,殷建权.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7):517

[4] 彭金琻,施杞.颈椎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概况[J].中医正骨,1997,9(3):55

[5] 徐立伟,樊旭.从寰枢椎论治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5):93

猜你喜欢
整脊颈性头颈部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研究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整脊”真能让人立刻长高吗
整脊真有这么神奇吗
推拿、整脊(宫廷理筋术)配合刺络药罐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36例临床观察
针灸整脊:整合中西医观点
金匮肾气丸加减改善头颈部肿瘤患者生存获益
头颈部鳞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药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