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 芳 裴文军 何雄伟
1.吐哈石油医院B 超室,新疆哈密 839009;2.吐哈石油医院病理室,新疆哈密 839009
随着中国人口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孕妇胎儿体检已经成为一项必要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胎儿肠道扩张一部分是由于先天因素影响,或者由于胎儿胎粪引起,但由胎粪引起的一次性肠道梗阻可以自愈,不用过多担心[1]。 该院对1999—2011年收治行超声波论断的胎儿32 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该研究主要对象是该院进行超声波诊断的胎儿,其中孕妇年龄在19~45 岁,妊娠时间分别为24~40 周,这其中存在胎儿肠道扩张病例32 例。
PHILIPS IU22 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4.2~5.0 MHz;HD11XE,GE Vivid7、LOGIQ7 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 MHz。首先孕妇仰卧躺在床上进行简单检查,其次使用探头对孕妇腹部进行全方位检查扫描,当孕妇妊娠时间超过18 周出现小胃泡湖综合孕妇体内羊水过多时靠椅进行孕妇食道紧闭。当出现胎儿小肠内径>7 mm 时,可考虑是否为胎儿肠道梗阻;当孕妇妊娠时间超过25 周时,且胎儿肠道直径<7 mm,足月时≤18 mm[2],则判断孕妇及胎儿正常。 当肠管直径>20 mm,超声诊断结果表明存在胎儿肠道扩张现象,同时对胎儿羊水进行监测,其羊水指数(AFI)若>20 cm,则表明孕妇体内羊水过多,AFI<5 cm,则表明孕妇体内羊水过少[3]。 同时,对超声波诊断为明显胎儿肠道扩展的,即胎儿肠襻直径>30 mm 的,或者已经被诊断为消化道畸形的,医院可以向孕妇说明胎儿的具体情况,假如孕妇放弃胎儿的,医院可以对胎儿实施引产处理,接着进行尸体解剖,以找出孕妇羊水多少与胎儿肠道扩张的关系。 对于坚持要生产的孕妇而言,医院可以选择对孕妇实施定期羊膜穿刺抽取羊水措施,进行羊水指标检测及胎儿细胞培养,加大对孕妇的检测次数,每周进行一次超声波检查,详细观测胎儿肠道变化情况,同时分析血液及染色体,进行胎儿X 射线及钡灌肠造影,已达到为后续治疗提出对策。
临床试验的32 位临产孕妇之中,对其8 例进行了引产,8 例中4 例为引产前期超声波表现为典型的双泡特征, 其中胎儿额肠道最宽直径达到了30 mm 以上,且这4 例胎儿在进行解剖时验证存在消化道畸形情况。 同时,32 例中存在1 例十二指肠闭锁,2 例小肠闭锁,1 例肛门闭锁症状。其中4 例为多发畸形,2 例十二指肠闭锁合并先天性心脏病,1 例小肠闭锁合并足外翻,1例小肠闭锁合并脊柱裂、脊膜膨出。 24 例分娩,其中4 例(12.5%)出生后经手术证实为肠道畸形:2 例肥厚性幽门狭窄,1 例十二指肠不完全性闭锁,1 例小肠狭窄,20 例分娩后在新生儿期未发现异常(62.5%)。
对于正常的胎儿来讲,大约存在200~250 g 的胎粪,但是由于胎粪一般为黏稠性,会让你容易堵塞胎儿肠道,造成胎儿宫内一次性肠道梗阻,这种现象一般出现的比较晚,一般在孕妇妊娠37 周之后出现[3]。该研究的20 例孕妇实例中,一些胎儿产前出现的胎儿肠道扩张,即肠道直径>20 mm,<30 mm 的,在出生后却表现为正常,这可能是由于粘稠性的胎粪在胎儿肠道是一过性肠梗阻。 同时,胎儿肠道存在的一次性扩张可能是由于缺血导致,因此在14 h 内对胎儿实施胎粪排解可以有效预防胎儿肠道扩张。
孕妇体内羊水增多现象是一种辅助的诊断手段,但是并不意味着所有孕妇体内羊水过多都市由于胎儿肠道异常,经过临床试验诊断,10%的孕妇体内羊水过多都为非特异性,与胎儿的正常成长没有关系。同时,该研究的69.2%的孕妇羊水增多、十二指肠和小肠畸形很可能是由于胎儿吸收羊水数量过多造成的。针对结肠梗阻及胎儿肛门闭锁的情况,大多为羊水正常,这是因为远端的肠道梗阻不会影响胎儿吞咽羊水的功能实现,胎儿吸收的羊水在结肠中进行重新吸收,若果出现羊水增多的情况,则大多在妊娠晚期形成。
超声波诊断是目前一种较为有效的预防和阻止胎儿肠道扩张的一种手段,使用超声波技术可以对孕妇进行监测,以此来判断胎儿是否存在肠道扩张现象。 当经过多次诊断而定位肠道扩张时,医院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来缓解和阻止胎儿进行成长,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人口质量,还可以增强临床诊断率及增强医生信心。
在胎儿期,胎儿尚未进食,羊水是维持胎儿生命的主要物质基础,胎儿的消化系统畸形在产前没有任何异常的超生影像,因此要对于正常的超生影像而言,也有可能出现消化系统畸形的情况,这应该给予足够重视。 同时,超声波诊断主要是对超声波形态的诊断,借助超声波的具体形态来判断孕妇体内胎儿的具体情况,当超声波形态出现大幅度改变时,医院可以进行多次诊断或者进行多次会诊来研究胎儿肠道扩张意外是否还存在其他畸形,这样可以防止出现误诊,减少损失。
[1] 李胜利.胎儿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296-314.
[2] 严英榴, 杨秀雄,沈理.产前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9-355.
[3] 陈常佩, 陆兆龄.围生期超声多普勒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