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及防控措施

2012-01-24 02:09董建平
浙江畜牧兽医 2012年3期
关键词:渗出物跛行嗜血

副猪嗜血杆菌病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临床上以体温升高、关节肿胀、呼吸困难、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脑膜炎和高死亡率为特征。

1 病原

副猪嗜血杆菌属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形态多变,有15个以上血清型,不同血清型或菌株之间交叉保护力很低。该菌生长时需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或V因子),不需要X因子(血红素或其它卟啉类物质)。血液培养基和巧克力培养基上生长, 菌落小而透明,无溶血现象;在葡萄球菌菌台周围生长良好,形成卫星现象。一般条件下难以分离和培养。本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干燥环境中易死亡,60℃,5~20 min即可死亡,4℃仅可存活7~10 d。有较强耐药性,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

2 流行病学

病猪或带菌猪为主要传染源,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污染饲料与饮水等,经空气或消化道等直接接触传播。本病主要危害2周龄至4月龄的青年猪,以5~8周龄断奶前后和保育仔猪多发,发病率为10%~15%,病死率为50%~90%。该菌为条件性致病菌,易受各种应激因素作用而诱发,发病程度与饲养密度、猪舍环境卫生、猪群免疫状态和猪体本身抵抗力等因素有关,常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猪瘟、猪流感等病继发感染。

3 临床症状

3.1急性型 体温升高至40.5~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气喘、咳嗽、呼吸困难,有浆液性、粘液性鼻涕,粘膜发绀,关节肿胀、跛行,前肢肩胛部水肿,全身颤抖,共济失调;后期腹部臌胀,四肢瘫痪,抽搐,呈划水状,死前侧卧,多于发病后2~5 d死亡。怀孕母猪发病后可见流产,死胎或木乃伊胎,公猪关节肿胀,跛行。

3.2慢性型 多见于保育猪,病猪食欲不振,消瘦,被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关节肿胀。咳嗽、呼吸困难,严重时双耳发绀。

4 病理变化

以纤维素性渗出性病变为主,心包积液,心包内有干酪样或豆渣样渗出物,心包膜与心脏粘连,呈现“绒毛心”。肺表面覆盖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与胸壁粘连,多为间质性肺炎,部份病理有对称性“肉样”变化;腹腔、肝脏、脾脏及肠系膜表面常见浆液性和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物。全身淋巴结充血肿大,呈暗红色;肿大的关节腔内有大量浆液性蛋白渗出,呈淡黄色;脑膜充血、出血。

5 预防措施

5.1免疫接种 有条件的猪场可分离本场流行的血清型号。免疫接种时间取决于猪场发病猪的生长阶段,如多发于生长阶段,建议2~4周龄时首免,15 d后二免;如刚断奶就发病,建议母猪免疫,以便仔猪获得母源抗体,初免母猪产前40 d免疫接种。经免猪产前30 d免疫即可。

国产疫苗有武汉科前公司生产的副猪嗜血杆菌灭活苗,免疫程序:种公猪每半年一次;初胎母猪产前8~9周首免,3周后二免,以后每胎产前4~5周免疫一次;仔猪2周龄首免,3周龄二免。

剂量:种猪每猪3 mL,仔猪每猪2 mL。颈部肌内注射。

5.2药物预防 副猪嗜血杆菌对替米考星、氟苯尼考、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菌素、增效磺胺、氟喹喏酮类等药物敏感。

5.3加强饲养管理 规模猪场应做到“全进全出”,定期消毒。副猪嗜血杆菌系条件性致病菌,应尽量减少应激,适当降低饲养密度等。

6 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隔离病猪,采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采用猪用电解质加维生素C等药物辅助治疗。因副猪嗜血杆菌耐药性极强,许多抗菌素治疗无效,最好根据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

临床上可选用氟本尼考针剂,如氟佳奇、六氟康、纽氟罗,头孢噻呋钠针剂,林可霉素,泰乐菌素等,配合中药针剂如哈膜肺泰、炎毒克喘咳、黄芪多糖等辅助药物。

董建平

(杭州市萧山区农业技术学校 311203)

猜你喜欢
渗出物跛行嗜血
基于IHBMO-RF 的眼底硬性渗出物检测①
以“生肌三法”为代表的方药对糖尿病足伴慢性疮面作用机制的探讨
间歇性跛行是怎么回事?
住口
副猪嗜血杆菌耐药性调查和耐药机制
癌症发现札记
商品化副猪嗜血杆菌疫苗分类及特点
维生素C片治疗口腔溃疡
嗜血猎手
Liu limps off to a trail of tears刘翔腿伤退出比赛 众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