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梅
输血是一把双刃剑,即对某些危重患者起到起死回生之效,但也可能产生严重的作用,如输血可能会传染一些传染病如艾滋病、梅毒病、乙肝、丙肝等,为了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有效地防止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2000年6月,卫生部颁布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对有可能输血和手术的住院及门诊患者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病原体抗体的检查,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合称为输血前传染病四项检查。
1.1 标本来源 我院2006~2010年间,2187例住院患者进行了输血前传染病四项检查。
1.2 试剂 所有试剂均采用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万泰生物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
1.3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HBsAg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抗-HCV、抗-HIV、抗-TP.采用酶联双抗原夹心法检测。凡阳性标本均采用另一种试剂复查,两种试剂均为阳性的确定为阳性。所有检测项目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1.4 仪器 酶标仪采用安图生物有限公司TH-2,洗板机采用深圳汇松科技有限公司的PW-960。
我院5年共有输血患者2187例患者,阳性病例160例,总阳性率7.3%,其中抗-HBV 122例,占 5.6%,抗-HCV 29例,占 1.33%,抗-HIV 2例,占 0.09%,抗-TP 7例,占0.32%。
随着我国输血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科学、合理、节约、安全用血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也非常重视,相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献血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等,在采供血管理及输血前的检测以及检测手段也不断的提高,血液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有效应地预防和控制了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但是,不可否认,由于“窗口期”效应[1]。以及受试剂敏感性的制约,致使血液性感染时有发生。
本次调查2187例患者中,总阳性率7.3%,由此可见,有些患者在入院以前已是病毒携带者或是感染者,而患者自己不知道。因为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很多,不仅仅是输血可以引起感染,吸毒、不良的性行为、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均可引起感染,如果不知道这些患者是病毒携带者,在医院诊疗过程中的一些操作(手术、注射、抽血、穿刺等),医护人员的皮肤有损伤,就有可能将病毒传染给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再诊治其他患者时,未做有效地防护,就会把病毒传给其他的患者,引起院内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的S基因负责编码表达HBsAg,即S蛋白,任何影响S蛋白表达水平或其抗原性突变都可能导致HBsAg检测出阴性结果,特别是负责编码表面抗原“a”决定族的序列突变,因此,HBsAg检测阴性血液中仍有一定比例的HBV感染者,此外,当感染处在“窗口期”,也会出现HB-sAg检测阴性,对这部分患者应在输血前详细说明有HBsAg感染的可能性,预防输血后引发医疗纠纷。
抗-HCV阳性率1.33%,与相关报道一致,由于病毒感染“窗口期”的存在,抗-HCV阴性不能完全排除HCV感染,因为有文献报道,抗-HCV阴性仍有0.16%HCV-RNA阳性,这种情况下输血容易引起医疗纠纷,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目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检测HCV-RNA是不可能的,如何提高HCV检出率仍有待努力。
RPR是检测梅毒的非特异性抗体,作为梅毒的一个筛查试验,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TRUST检测有较高的假阳性率,一般检测梅毒均采用检测RPR和梅毒特异性抗体同时检测,以减少梅毒的漏检,提高检查的准确率,避免医疗纠纷。
总之,患者在输血前和手术前检测以上指标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不仅可以了解受血者的感染情况,对阳性患者进行相关的治疗及手术后的康复,同时提醒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加强自我保护,严格消毒措施,减少和避免病毒在院内的传染和传播,其次,在诊疗过程中,注意操作规范,减少医疗损伤,避免职业感染。
[1] 郭勇,郭桂英,石小彬,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意义探讨.中国输血杂志,2005,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