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情志疗法”的中医趣闻

2012-01-23 18:25
中医药通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太医叶天士喜乐

中医情志疗法是一门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医学心理学,它反映了古代医学家们独特的思维和辨治观,是经典理论和临证经验的完美结合。

说起情志疗疾方法来,读者恐怕会想起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那段饶有兴趣的描写:胡屠夫一巴掌将因中举后狂喜不已,痰迷心窍的范进打得痰涎俱出,使他的神志恢复如常,写下了“恐胜喜”的心理治疗的精彩一笔。其实,历代医家运用情志相胜的理论,独辟蹊径,验案颇多。

据清代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记》载:世为农家的李大谏中了秀才后,其父欣喜若狂,失声大笑。等到李大谏中了进士,他的父亲大笑更甚,不能自制。后遂成痼疾,日夜狂笑不休。太医院太医闻知其病因后,暗告家人哄骗病人说:“你的儿子已经暴死。”其父闻知后大惊,痛不欲生。数日后,笑渐止。太医洞知情志调摄原理,未施一方一剂,以悲戚胜之而获奇效。

《灵枢·本神》中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这则医案中的病人,因狂喜过度,出现了失神狂乱、大笑不止的症状。太医院的太医运用“恐胜喜”的情志相胜的治疗方法,使病人的情绪因惊恐而从喜乐到悲哀,极端化的情绪状态得以矫正,狂笑之症随止。为防止病久悲伤过度,太医还修书一封,告知李父其儿经治疗后,已起死回生,完成了整个疾病的治疗过程。在这则验案中,太医将惊、恐、悲、喜的情志综合应用,给现代心身医学的治疗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清代医家叶天士在谈及情志病的治疗时说,病家本身便具备调节情志的良药。“全在病者能易情移性,医者构思灵巧。”他曾治一个患癔瘫的妇女,患者下肢废痿不用,前医用方药屡治无效。叶天士经过详细的问诊察症后,得知病人是由于肝气郁结、脾气不行而致下肢痿软,而且平生最惧怕的是狗。叶天士便令家人将病人抬至虎丘山上,突放一猛犬。患病的妇女惊恐之余,从门板上翻身坐起,拔腿飞跑逃去。因情志不畅、气机阻滞而下肢痿瘫之疾霍然而愈。

中医的脏腑学说认为,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在病变过程中,这两种过激的情志变化可引起脏腑内伤,变生疾病。在疾病的治疗当中运用惊恐克制的医理,可改善全身脏腑的功能状态,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恢复人体阴阳的动态平衡。

猜你喜欢
太医叶天士喜乐
叶天士棋子治病
叶天士巧借蚊叮治天花
叶天士拜师谦学
皇上的药太医的汤
医学家叶天士治贫
儿歌喜乐地
太医不好当
《喜乐街》爆笑来袭
儿歌喜乐地
审判“刘太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