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秀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为中枢性眩晕,因该病发病突然,头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已成为急诊内科常见病。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笔者运用醒脑静联合西药治疗本病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门诊及住院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5~82岁;病程2 h~7 d;合并高血压病15例,颈椎病14例,冠心病5例;.糖尿病4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47~83岁;病程2.5 h~9 d;合并高血压病17例,颈椎病15例,冠心病4例,糖尿病5例,2组患者一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病例选择参考《临床神经病学》有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①年龄40岁以上。②符合脑血管病发病规律。③反复发作性眩晕、呕吐。④一侧或两侧肢体感觉障碍、无力或共济失调。⑤脑彩色多普勒(TCD)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⑥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眩晕。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倍他司汀注射液20 mg加入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或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胞二磷胆碱注射液0.5 g加入100 ml 5%葡萄糖注射液(或1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注射液20 ml(云南大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53021640),加入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或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2组疗程均为10天。2组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者,均予降压、降糖及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
参考《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指导原则》标准。①治愈:眩晕等症状消失,TCD显示椎基底动脉基本正常,②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稍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不伴自身及周围物体旋转感,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TCD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明显改善。③有效:眩晕等症状减轻,仅伴有轻微自身及周围物体旋转感,生活和工作部分受影响,TCD无明显改善。④无效: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TCD与治疗前相同。
观察组40例,治愈9例,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40例,治愈7例,显效12例,有效1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5%。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好发于中老年人,其病理基础为脑动脉硬化及颈椎退行性病变导致脑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引起的缺血性脑病。本病病情易反复发作,严重者可引发脑卒中。醒脑静注射液是由传统中药经现代科学加工而成的中药注射液。主要由麝香、冰片、栀子、郁金等中药组成,麝香性辛温香窜,开窍醒神;郁金芳香走窜,行气开郁;栀子清热除烦,凉血降火;冰片回苏开窍,能引药直达脑部。诸药配伍具有开窍醒脑、安神定志、凉血行气、清热解毒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醒脑静注射液具有清除氧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可以保护脑细胞的超微结构,兴奋大脑皮质,增强脑细胞营养,改善脑细胞代谢,提高脑细胞活力,促进脑功能的恢复[1]。改善大脑血液供应[2]还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认识、记忆、操作、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能力[3]。
本临床观察表明,在传统西药胞二磷胆碱及盐酸倍他司汀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1] 胡国强,田菲,李平,等.醒脑开窍针法对脑缺血及再灌注家兔脑自由基病理学超微结构的影响.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6,8(1):57,62,封 2.
[2] 李爱民.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7(5):593-594.
[3] 张祥麟,张文秀,高仲楼,等.醒脑静治疗血管性痴呆38例.陕西中医,2003,24(2):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