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春艳 杨丽秋 赵大梅
在护理工作由传统的“功能护理”向现代的“整体护理”转变的今天,对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已经开始被重视,笔者就这一问题谈如下体会。
门诊患者具有病情轻,病程短,无需住院治疗就可好转或痊愈的特点,多为多发病,慢性病。习惯上认为这部分患者只是躯体短暂地发生了生理,病理的改变,而他们心理状态的变异却常被人们忽略。人的个性对于身体疾病的反应也是带有病态性质的。由于人的个性特点不同,他们对病情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1.1 烦躁型 这类患者对治疗要求立竿见影,药到病除。打一针或进行一次静脉输液后就指望病情明显好转,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即对药物作用,治疗手段等产生怀疑。这部分患者多为对医学知识缺乏了解青壮年,常表现为急躁,易怒,抑制力差,对周围环境反应敏感。
1.2 冷漠型 这类患者或对治疗有自己的主见,或认为自己的病情并不严重,习惯于以往的治疗和途径,难以接受新的治疗方案和措施。这类心态的患者多见于对医学知识略有了解的慢性病或老年患者。常表现为沉默寡言,反应慢而抑制力强,对周围环境反应冷漠。
1.3 恐惧型 这类患者对所患疾病,护理操作,甚至医疗仪器及医院这个特殊的环境都充满恐惧感。这类患者多见于小儿,少年,男性或极少来医院就医的患者。多表现为精神高度紧张,反应极为敏感,缺乏忍耐力。
2.1 因人而异 要善于从患者的言谈举止和情绪的微小变化中发现他们的内心活动,把握患者的心态特点,对症施治。对烦躁型的患者,除了热情,操作有序之外,更应注重他们焦虑或发怒时,细心倾听他们的抱怨,努力改善周围环境,最大限度减少引起患者情绪波动的因素,主动向患者解释各种治疗方法的目的,病程和预后。对冷漠的患者,要主动与之交谈,努力捕捉其心理活动,运用社会交往能力与患者建立起指导-合作型的护患关系。展示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使患者了解更多的有关自身疾病和健康知识,乐于接受医护人员的指导。在治疗过程中要做到勤观察,多询问,注意病情变化。对恐惧型的患者在技术操作前,要说明目的,方法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使其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在动作上则要求轻柔,准确无误,并辅之以安慰性的语言或转换话题,分散患者对操作的注意力。接待对疾病没有正确认识的患者时,主动讲解其病情和各阶段的自身感受,委婉,客观地说明其病情并不严重,以减轻心理压力。
2.2 为人解疑 到医院就医的患者一般都在心理上怀有不同程度的疑虑,如自己所患疾病的严重程度,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周围环境的优劣等。门诊护士就是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行为,仪表等方面的良好形象来为患者排除各种疑虑,实现心理护理的目的。在与患者的交谈中表现出热情开朗的性格,乐于助人的风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良好的文化修养,给患者以信任感。护士要具有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工作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对突变的病情,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2.3 与人为善 这个善就是要求护士对患者具有极大的同情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处处以患者为中心,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对不同心态的患者都应以充分理解的心情对待他们,善于体察他们的身心痛苦。积极创造条件满足患者的需要。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热情周到的服务,使患者有家的感觉,给患者以心理上的影响。
3.1 良好的职业道德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不仅是对护士的一般要求,也是门诊心理护理关键条件,护士只有视患者为上帝,才能待患者如亲人。在医疗卫生事业充分发展的社会,患者到医院已不单纯是接受治疗,而同时伴有享受服务意义。尊重,是一般人较高层次的心理需要,护士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把患者摆到上帝的位置,从思想上树立起服务的意识,展示出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
3.2 较高的护理操作技能 心理护理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技术操作基础上。较高的护理操作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能起到积极作用,反之则产生负面影响。为此要求护士加强自身学习,注重实践锻炼,精通本行业务。即使是消毒,处置等基础性护理技术操作,也都要规范,准确,有序,同时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使其具有更为深刻的意识内涵,把技术性与思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3 多学科的知识 门诊心理护理护士对患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迅捷的判断力,准确的表达力,强烈的感染力。这就需要护士不仅具有丰富的医学,护理学知识,而且要具有一定的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在心理护理中,恰如其分地运用自己的知识,给患者以高品位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