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晶
哮喘是一种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这种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引起气道缩窄。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哮喘急性发作分为轻、中、重。病情恶化通常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发生,偶也可在数分钟内迅速恶化。对哮喘急性发作治疗不及时可使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死亡[1]。配合医生完成各项治疗,进行整体护理是哮喘急性发作及早得到缓解的有效保证。
本组66例,男36例,女30例;年龄(42±12)岁。病程(122±8.7)d。诱因:上呼道感染32例,急性支气管炎12例,吸入刺激气体8例,劳累8例,精神紧张4例,平均住院(12.7±5.8)d。
2.1 气体交换受损与气道狭窄炎症有关;
2.2 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咳嗽、分泌物多有关;
2.3 焦虑、恐惧与疾病的痛苦、环境改变有关;
2.4 有体液失衡的危险与进食少、出汗多、呼吸快有关;
2.5 潜在的并发症: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与治疗哮喘的药物有关。
3.1 呼吸困难的护理 首先,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空气洁净清新,避免和去除诱发因素;取舒适坐位或半坐位,予鼻塞或面罩吸氧,根据呼吸困难程度随时调节氧流量,一般鼻塞吸入时氧气流量为2~4 L/min,面罩吸入时4~6 L/min,吸氧期间每15~30 min巡视一次,保证氧疗安全、通畅、有效。仔细观察氧疗效果、呼吸频率、节律改变(指趾甲、口唇、耳垂的颜色变化),同时观察出汗状况,呼吸窘迫得不到缓解时,患者大汗淋漓,全身湿冷。其次,高浓度氧(>60%)持续吸入6 h以上时,应注意观察有无烦躁、恶心呕吐、胸骨后灼痛,呼吸困难加重等氧中毒症状,及时发现立即调低氧流量,与医生联系。氧疗期间应遵医嘱及时抽动脉血气分析监测;最后,去除紧身衣物和厚重被服,减少胸部压迫。
3.2 ①观察咳嗽的性质、时间,有无痰液的产生;②嘱咐患者多喝温、开水,湿化呼吸道;③指导患者呼吸和有效的咳嗽,协助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出痰液;④遵照医嘱给予超声雾化吸入,常用生理盐水20 ml加α-糜蛋白酶5 mg作雾化吸入,2次/d,每次30 min,盐水可湿化气道黏膜,稀化痰液α-糜蛋白酶分解蛋白质,抗炎、消肿,促进排痰。做雾化吸入时,要做好口腔护理,以免鼻咽、口腔内细菌通过雾化以微粒状态送入细支气管或肺泡而加重感染。
3.3 药物治疗与护理
3.3.1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给予大剂量静脉输液,2500~3000 ml/d,重症哮喘患者因呼气延长,大量出汗,摄入困难,而导致机体水分及电解质的大量丢失与补充不足,在大量补液的同时监测血清电解质,予以及时补充纠正[3]。
3.3.2 妥善使用氨茶碱 氨茶碱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增强平滑肌收缩力,改善黏膜纤毛消除功能的作用,通常被视为抗喘首选药物,在对使用氨茶碱患者的护理中应特别注意:经常监测血药浓度,以确保有效而又安全。另外,静脉滴注不宜与酸性药物配伍使用,以免被中和而析出茶碱,导致药物变化。
3.3.3 大剂量激素 选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或氢化考的松静脉注射或滴注,是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的有效管用药物,作者充分了解其作用及毒副作用,防止滥用激素带来的不良后果,密切观察患者精神、神经、消化道等变化,66例中出现多语、四肢抖动、不易入睡等兴奋症状2例,给予激素减量或停用后好转;口腔霉菌12例,用5%NaHco3液作口腔护理或漱口后好转。
3.3.4 注意药物反应 使用肾上腺素类药物如麻黄素后,患者如有心慌、脉搏加快、头痛、血压升高等反应,即停药,心脏病及高血压患者慎用。服用激素易引起体内钠的潴留,长期使用的患者应给低盐饮食[4]。
3.4 饮食护理[5]哮喘急性发作期间也是急性营养消耗期,患者因憋喘而大量出汗,此时患者体内的水分、蛋白质等大量消耗丢失,如不设法给予补充,势必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作者除了给患者做好皮肤护理外,还要与营养师及家属联系,提高饮食治疗的认识,根据患者的饮食爱好,配制水分含量较多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谱,特别强调新鲜水果蔬菜的摄入。同时,向患者解释合理饮食对增强抗病能力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尽自己的努力多进食进好食。
3.5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由于哮喘急性发作时患者常有焦虑、恐惧心理,医护人员应关心体贴患者,待患者产生信任和安全感,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同时,因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程度、性格、年龄等因素作用,所产生的情绪反应也各有差异。护理人员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与其谈心,随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及其原因,帮助消除不良心理反应,耐心安慰和满足其合理要求,建立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教会患者自控方法,保持良好的心态,安心养病,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护理效果。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9.
[2]殷凯生.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长期管理.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2):959-962.
[3]王吉元.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49-60.
[4]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2.
[5]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哮喘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26(1):13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