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得祥
河南上蔡县人民医院 上蔡 463800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35~76岁,平均55.5岁;既往均有高血压史1~30a,平均15 a;手术前意识状态:神志清5例,嗜睡13例,昏睡5例,昏迷7例;均经脑CT确诊为脑出血,出血部位:左侧基底节区15例,右侧基底节区10例,丘脑出血5例;出血量经多田公式计算:30~60mL 26例,60~80mL 4例。从发病至手术时间:6h~1d手术10例,>1~2d手术16例,>2~3d手术4例。
1.2 手术方法[1]根据脑CT选择最大血肿层面的中心点为穿刺引流置管靶点,一般钻孔区域为垂直于听眦线上方5~6cm头颅前后正中点处,注意避开头皮下血管;先备皮,以钻孔点为中心进行半径6cm的圆形消毒,铺无菌洞巾;应用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头皮至骨膜,使用医用颅骨电钻钻透颅骨,换用导丝导入颅脑血肿引流管,根据血肿位置计算导入深度,一般为4.5~7cm,拔出导丝,一般即可见暗红色血液流出,可使用5mL的无菌注射器多次缓慢抽吸血肿,首次抽吸引流量控制在血肿总量的40%~60%,然后接上颅脑血肿引流装置进行引流。术后3h即可注入尿激酶1万~2万U+5mL生理盐水,闭管1h后打开继续引流,3~4次/d,以求促进血肿引流;引流期间注意观察引流液颜色、引流量,避免倒流,可根据是否与脑室相通调整引流管高度(如不与脑室相通可低于穿刺部位引流,如与脑室相通应高于穿刺部位约15cm引流);一旦引流过程中有新鲜血液流出,应立即停止引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视出血情况酌情给予凝血酶注入,必要时复查颅脑CT明确血肿变化情况。本组患者一般引流3~7d,经复查颅脑CT血肿清除80%以上即可拔除引流装置。
1.3 疗效判定 存活患者采用ADL(日常生活能力)法评判治疗效果:1级:基本恢复日常生活;2级:日常生活可自理;3级:日常生活可部分自理,扶拐行走;4级:卧床,意识存在;5级:呈植物生存状态。
本组30例患者存活27例,其中ADL 1级5例,2级9例,3级10例,4级2例,5级1例,死亡3例,其中1例死于继续出血、脑疝形成,家属放弃开颅手术,1例死于并发急性心肌梗死,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
高血压性脑出血约占全部脑出血的70%,为非外伤性脑出血,其发病原因是长期高血压导致颅内动脉硬化,微小动脉瘤形成,当血压骤升时破裂出血所致,常起病突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在整个脑血管病中病死率位居首位,是危害人类健康既常见又严重的疾病[2]。高血压脑出血的最常见区域是基底节和丘脑,轻者导致患者偏瘫,重者可直接压迫脑干,导致脑疝形成,危及患者生命。及时清除血肿可减轻占位效应,并阻止脑水肿恶性发展,从而阻止脑疝形成;并可减轻红细胞降解产物对脑细胞的毒性作用,挽救损伤的脑细胞,促进患者受损神经功最大程度恢复。
近年来,随着脑CT在广大基层医院的普及,脑出血患者在基层医院就可得到明确诊断,颅骨钻孔穿刺引流术也在基层医院得到广泛开展。一般认为,高血压所致的基底节区域脑出血30mL以上,内科药物保守治疗往往效果不佳,可及时实行此项手术,尽快清除血肿,缩短病程,改善患者预后[3]。笔者总结此30例患者手术体会主要有下列几点:(1)操作简捷,术前准备时间短,在病房抢救室即可迅速手术,特别适合急救。(2)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本手术属于微创手术,对患者身体影响较小,特别适合老年和合并其他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3)清除血肿效果可靠,第一阶段先用注射器抽吸血肿,接着第二阶段进行尿激酶溶解血肿配合持续引流,一般可在3~7d达到满意效果;本组29例患者经脑CT复查血肿清除率80%以上,仅有1例因继续出血,家属放弃手术,自动出院后死亡。(4)花费低,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家属容易接受此项手术。(5)不足之处:对于大量脑出血(出血量>60mL)导致急性脑疝形成的患者,清除血肿和减轻脑疝的速度较慢,笔者认为还是及时转神经外科施行开颅手术为宜。
[1] 孙巧丽,琚冬梅,邱茜茜,等 .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0例临床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69-70.
[2] 詹悠.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86-87.
[3] 吴全理,汤华,邓峰,等 .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