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交陶
多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目前至少有940万名青光眼患者患者,盲目患者达520万,其中79万人双目失明,其致盲率是非常高。一般认为,青光眼患者的患病率为0.21%~1.64%,这种眼疾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为1.27%[1],65岁后可达到4%~7%,估计到2020年全球青光眼患者将达到8000万人,因患青光眼致双目盲的人数将占全球盲人的50%[2],但是青光眼患者是属于可避免性致盲眼病,只要早期治疗方法得当,是完全可以避免失明的。为此,寻找一个早期治疗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青光眼患者应当列入防盲公卫项目,进行早期社区干预治疗,将大大降低其致盲率。
以青光眼患者为重点人群的防治对象,对所选社区进行全人群、高危人群共同干预防治。
设计以“生活起居习惯不规律、烟酒嗜好、饮水习惯、全身及眼部用药、乱进补药、近视眼、长时间使用电脑及情绪易激动”等危险因素为重点的干预方法。以五年为一周期,进行青光眼患者社区干预治疗效果评价。针对以上危险因素对不同目标人群,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行一系列的健康促进策略和活动,以创造有利于青光眼患者防治健康的环境。
2.1具体干预措施
2.1.1用药措施
严格遵医嘱按规定药物和规定时间使用,掌握局部用药的正确方法,使用眼药水一次一滴,闭眼3分钟,两种眼药水同用需间隔5分钟,眼膏眼药水同用应先眼药水后眼膏;随身带药,定期随访。
2.1.2生活措施
注意适当饮水,避免浓茶、咖啡、可可等刺激性饮料;合理饮食,清淡为好,避免高脂肪、高糖、辣椒,增加粗纤维,多吃富含VitA、 VitB、VitC和VitE的食物,切忌“大补”;戒烟限酒。
2.1.3起居措施
科学安排日常起居,避免长时间及光线较暗的环境中看电视和使用电脑,保持充足睡眠和大便通畅。
2.1.4心理措施
心理教育,既可以增强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又可减轻心理压力,缓解紧张、焦虑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和护理,达到促进疾病康复的效果[3]。要善于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保持心理健康,与周围人要和睦相处,业余时间可从事一些有益身心的文化娱乐活动,平衡心理,促进身心健康,正确认识疾病,树立信心,并保持良好的心境。
2.1.5控烟干预
针对企事业单位、机关和公共场所等,利用创建卫生城市、卫生镇和卫生村的管理手段执行禁烟制度,每年组织1~2次控烟制度执行情况检查和创建“无吸烟单位”等方法开展控烟活动。
2.2干预范围
2.2.1社区
社区是落实青光眼患者防治各项措施的基本单位。鉴于社区内公共场所种类繁多、人群复杂的特性,公共场所需采取公益性广告进行标语性宣传、颁布规范性文件以及“禁止”一类的标牌来限制人群的不良卫生行为。
2.2.2医院
乡镇卫生院是原发性青光眼患者防治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场所,从预防的角度来讲也是实施一、二、三级预防的关键地方。乡镇卫生院充分利用病人和家庭对医生信任的心理因素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例如工休座谈会、健教处方、板报、健康咨询等形式,以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2.2.3企业
企业所涉及的青光眼患者防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于存在环境污染的企业对法人进行教育的同时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促使达标;二是对于存在有毒有害因素的企业,在进行健康监护、作业点有害因素监测的同时进行岗前教育以及职业危害防护的专题教育;三是鉴于企业人员易集中、制度易执行的特点开展了早期筛查和健康知识普及活动,普及率达到100%。
2.2.4学校
学校主要通过学校健康教育来促进青光眼患者综合防治工作的。一是学校按照创建卫生城市和卫生先进集镇的要求开展学校健康教育。二是针对青光眼患者危险因素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其目的是要通过学生来教育家庭成员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和行为。
2.2.5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青光眼患者综合防治对象的基本单位。这一场所的防治主要是通过家庭的健康教育来实施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视(包括有线电视)专题节目、科普宣传资料的发放以及建立家庭健康档案来实现。
3.1加强青光眼防治知识小手抓大手
如学校内电视要经常播放科教电影及录像片;学校报定期刊登各种形式的宣传栏目,在提高在校学生的自防能力的同时,提升其对父母的影响力,从而提高青光眼患者对青光眼自查自防能力。
3.2加强对青光眼患者防治知识的教育
应坚持治疗,定期到医院复查,听从医生的治疗方案,不要随便停药或加药;60岁以上者,门诊查体时要常规测眼压,观察前房深浅和眼底杯/盘比的改变,必要时做视野检查;减少暗室活动时间和阅读写作时间,配镜颜色不要太深;养成乐观的情绪和平静的心态,减少和避免一切不良因素的刺激,适当锻炼及户外活动,积极参加社区活动,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
[1] 李凤鸣主编.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96:982.
[2] 蒋幼芹主编.青光眼-光明的偷盗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7:7.
[3] 孙小娟.心理干预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l7(20):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