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仁平 徐根才
(1.上海市浦东新区书院医院,上海 201304;2.上海市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外科,上海 201300)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与传统的开放性胆囊切除术(open cholecystectomy,OC)相比,具有许多优点。近年来,随着医师操作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经验的日益积累,LC并发症的发生率不断下降。LC的手术并发症包括胆管损伤、胆漏等。
1.1 一般资料 1994年6月—2012年6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光明中医院行LC术且有完整纪录的4860例患者中,20例患者术后并发胆漏。其中,男性4例,女性16例;年龄24~64岁,平均44.8岁。本组患者均为结石性胆囊炎而行择期LC的患者,其中8例患者胆囊壁纤维化及增厚或胆囊Calot三角纤维性粘连;1例大网膜与胆囊及肝缘广泛粘连。
1.2 胆漏发生的部位、原因、程度 20例LC术后并发胆漏的患者中,胆囊管或胆管前壁分离致裂伤4例;大网膜与肝前缘粘连分离不完全,牵引胆囊底部时在剪切力的作用下致肝缘撕裂1例;胆囊管夹闭不全或钛夹滑脱出现胆囊管残端致胆漏9例;右副肝管损伤行两断端结扎致胆漏2例;胆囊床毛细胆管漏4例,其中包括延迟性(LC术后2个月)胆汁样包裹性积液(约1500 mL)1例,推测为胆囊床毛细胆管漏所致。
1.3 胆漏的治疗 10例患者在LC术中放置预防性腹腔引流管,除2例引流不畅外,其余8例每日引流胆汁量平均为100~300 mL,1例每日胆汁引流量大于500 mL。2例引流不畅者和10例LC术中未置腹腔引流管者(共12例)均经再手术治疗。
LC术中置预防性腹腔引流管的10例患者中,除2例引流不畅再手术外,8例引流通畅,引流3~21 d后痊愈。2例引流不畅者及10例LC术中未置腹腔引流管的患者共12例,均经再手术治疗后痊愈,其中4例毛细胆管漏患者分别于LC术后2、4、5 d和2个月行腹腔引流,3~5 d后痊愈;1例右肝缘裂伤的胆漏患者于LC术后3 d行肝脏缝合修补后痊愈;其余7例都于LC术后2~10 d分别行胆囊管结扎或缝扎、胆管缝扎、胆总管“T”管引流、腹腔引流等二次手术。20例患者均治愈,随访2年,未发生后遗症。
LC手术并发胆漏较为常见,本组4860例行LC的患者中,20例发生胆漏,胆漏发生率为0.43%。邹声泉[1]报告为0.72%,刘国礼[2]报告为0.14%。
3.1 LC术后胆漏发生的原因和预防 本组患者中,胆漏多发生在LC开展的早期,并发胆漏的原因包括:医源性损伤、胆囊管残端夹闭不全或钛夹滑脱、先天性解剖变异,且医师处理不当以及胆囊床毛细胆管漏。
关于胆漏的预防方法:(1)严格掌握LC手术指征,对胆囊纤维化、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致胆囊Calot三角纤维粘连者,应及时中转开腹手术;(2)LC术中操作有一定难度时,建议从胆囊底部起进行剥离至胆囊完全游离,仅剩胆囊管施断离时则采用顺行胆囊切除法。在未辨识清楚胆囊管和胆囊动脉之前不应草率离断任何组织结构 ;(3)剥离胆囊应尽量贴紧胆囊壁,以钝性分离的方法操作,尤其在处理胆囊Calot三角时,尽量避免使用电钩分离和电凝;(4)对组织辨别不清时应避免用分离钳进行锐性操作。本组多例胆管裂伤者都是由于分离不当引起的;(5)胆囊周围或右肝缘广泛粘连时应分离彻底,避免操作不当而撕裂肝脏,损伤处应行缝合修补;(6)副肝管损伤时应进行缝合修补术或胆管置管引流术或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采用断端结扎的方法多数会引起胆漏。本组1例右副肝管损伤者,行缝合修补、胆管“T”管引流而痊愈;(7)对胆囊管残端的处理,上夹应确实、完全。对于胆囊残端保留2枚夹子或夹子外保留较多残留组织的患者,尤其对胆囊管增粗或纤维化变硬者,应施以带扣夹子或行缝扎;(8)对于手术难度高,情况复杂的患者应在术毕放置腹腔引流管,以利于引流、减压、观察和治疗;(9)如LC术中发现异常胆汁溢出时,应中转开腹以探明原因,然后放置腹腔引流管或用正确术式处理;(10)胆囊炎急性发作的患者应在发病72 h内进行LC手术,超过72 h者则行抗炎解痉等治疗,待局部炎症水肿消退且病情稳定后择期手术。黄洁夫[3]认为,急性胆囊炎的诊断一经确立应立刻行LC;延迟手术会使炎性反应加重,并形成新的血管性粘连,从而增加了LC的操作难度。
毛细胆管胆漏在临床实践中难以预料和防范。本组患者中,发生毛细胆管胆漏4例,原因是术中电凝胆囊床毛细胆管时形成焦痂,术后焦痂逐渐脱落引起胆漏;2例在出院后突发上腹痛再次入院手术,1例LC术后上腹痛持续不缓解而再次手术。
3.2 胆漏的诊断和治疗 在LC术中放置腹腔引流的患者,如术后发生胆漏,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前提下,只要保持腹腔引流通畅,即可获得痊愈。本组10例LC术中放置腹腔引流的胆漏患者中,8例痊愈,2例引流不畅者行再次手术。对于引流的胆汁量大且长期不愈的患者,应经腹腔引流管行胆管造影或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等,以了解胆管远端有无结石及其他情况存在,必要时行内窥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或行鼻胆管引流。对于腹部B超、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等检查结果提示胆管闭塞的患者,则开腹行胆管“T”管引流或早期行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等。腹腔引流不畅且具有腹痛、全身发热等症状以及有腹膜炎体征、腹腔穿刺术见胆汁的患者,也应立即行再次手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
LC术未放置腹腔引流的患者,如术后腹痛持续不止,甚至出院后突然发生持续性剧烈腹痛,有腹膜炎体征,腹部B超、CT等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腹腔有积液,腹腔穿刺术见胆汁,应立即再次手术。根据术中探查情况选择结扎、缝扎、修补、胆管引流和腹腔引流等手术方式,患者多可获得痊愈。对LC术后出现黄疸的患者,应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视情况行单纯腹腔引流或其他术式。近年来,张成等[4]采用腹腔穿刺置管或穿刺置管加内镜下鼻胆管引流的方法治疗LC术后并发胆漏的患者,疗效较好,值得借鉴和采用。
[1]邹声泉,主编.实用腹腔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27.
[2]刘国礼,主编.现代微创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35.
[3]黄洁夫,主译.肝胆胰外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15,520,521.
[4]张 成,王 羊,安东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迷走胆管漏的预防及处理[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2,1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