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芸 阮宏 郭雪华
(1.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医院口腔科,上海 201299;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口腔科,上海 200032)
多数牙列拥挤患者表现为尖牙的唇颊向错位,甚至低位萌出。标准方丝弓技术将整个牙弓作为一个整体,采用连续性弓丝依次排齐牙齿、整平牙弓、远中移动尖牙、打开咬等,在尖牙排齐过程中常使邻牙压低,造成局部开颌等不良反应[1]。片段弓技术更适合于这类病例。片段弓技术将牙弓分段,在矫治初始就采用片段弓将上颌尖牙牵向远中,上切牙和下颌牙暂不带矫治器,通过牙齿漂移,进行牙齿排齐,所以有助于缩短治疗时间,提高临床效率[2-3]。片段弓技术通常应用托槽和不锈钢方弓丝固定磨牙和前磨牙,连接并牵引尖牙向远中。近年来高强度玻璃纤维因其强度高和操作简便,开始被应用于正畸治疗。本研究采用高强度玻璃纤维将后牙联合成颌内支抗以牵引尖牙向远中移动。本文旨在探讨高强度玻璃纤维在片段弓矫治技术中的应用价值。
1.2 材料 Everstick A&O锚固夹板(芬力公司,芬兰),Beauty flow高流动性树脂(松风公司),Glu-maEtch 35酸蚀剂、Durafill Bond粘结剂(贺利氏古莎公司,德国),3M Unitek Alastik橡皮链、正畸不锈钢方丝(3M公司,美国),正畸颊面管和托槽(新亚齿科材料有限公司,中国),Spectrum光固化灯(登士柏公司,美国),测力计(天美齿科器材厂,中国)。
1.3 研究分组 将2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采用片段弓技术,分别用高强度玻璃纤维(高强度玻璃纤维组)和直丝弓托槽+不锈钢方弓丝(托槽弓丝组)固定上颌第1磨牙和第2前磨牙并作为支抗,牵引尖牙向远中。
1.4 治疗方法
1.4.1 术前准备 取记存模型,拍全景片和头颅侧位定位片,拍颌面像。用以S为原点的坐标分析法[4]进行X线头影测量,即以S为原点建立坐标系,以经过S点与SN平面作为水平参考平面,即X轴(CFH);以过S点与水平参考平面的垂直线作为垂直参考平面,即Y轴(FHp)。在此坐标中测量治疗前后各标志点到X轴、Y轴的距离以及尖牙和磨牙的牙体长轴与X轴的前下夹角,见图1。取上颌模型,测量上颌尖牙、第2前磨牙、第1磨牙的同名牙尖的距离,见图2。正畸治疗前2周拔除上颌第1双尖牙并完成龈上洁治,同时进行口腔卫生宣教。
图1 头颅侧位X线片的定点及测量
图2 模型测量示意图
1.4.2 手术方法 将患者上颌尖牙、第2前磨牙和第1磨牙颊侧牙面清洁、干燥,涂酸蚀剂60 s,清水冲洗,吹干,涂粘结剂,光固化20 s。高强度玻璃纤维组:在第1磨牙和第2前磨牙颊侧已酸蚀的牙面上涂布流动树脂,将按需要长度截取的高强度玻璃纤维紧压在已涂布流动树脂的牙面上,逐个对牙齿进行光固化,其表面再次涂布流动树脂包埋玻璃纤维。在第1磨牙颊侧相应部位放置颊面管,光固化40 s。尖牙颊侧用同样的流动树脂粘结舌侧扣。最后,用3M弹力橡皮链(短链)连接颊面管牵引钩和舌侧扣,以每侧80~100 g的力量牵引尖牙向远中。托槽弓丝组:用流动树脂在第1磨牙、第2前磨牙和尖牙上分别光固化粘结颊面管和直丝弓托槽。用3 M的0.017×0.025英寸不锈钢方丝弯制随形弓,入槽结扎,第1磨牙和第2前磨牙连扎,尖牙单扎。用同样的3M弹性橡皮链连接颊面管牵引钩和尖牙托槽远中翼,以每侧80~100 g的力量牵引尖牙向远中。
1.4.3 支抗丧失情况 牵引尖牙远中移动12周后,再次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并取模型,进行X线头号测量和模型测量,并与治疗前的结果相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种方法均可使上颌第2前磨牙颊尖宽度减小,高强度玻璃纤维组减小的程度显著大于托槽弓丝组(P<0.05),见表1。两种方法均使尖牙发生远中倾斜移动而磨牙发生近中倾斜移动,但高强度玻璃纤维组的倾斜程度和冠移动距离都显著大于托槽弓丝组(P<0.05),见表2。
表1 两种方法远移尖牙前后模型测量数值差值的比较(,mm)
表1 两种方法远移尖牙前后模型测量数值差值的比较(,mm)
测量项目 高强度玻璃纤维组 托槽弓丝组 d z P值U3牙尖宽度 1.15±0.11 1.14±0.11 -0.01 0.340 0.734 U5颊尖宽度 -2.10±0.13 -1.36±0.26 0.74 -3.70 0.000 U5腭尖宽度 -1.56±0.32 -1.49±0.38 0.07 -0.303 0.762 U6近中颊尖宽度 -2.06±0.29 -2.09±0.31 -0.03 0.340 0.734 U6近中腭尖宽度 -1.96±0.31 -2.04±0.36 -0.08 0.454 0.650 U6远中颊尖宽度 -0.70±0.18 -0.62±0.19 0.08 -1.022 0.307 U6远中腭尖宽度 -1.24±0.20 -1.28±0.30 -0.04 0.227 0.821
表2 两种方法远移尖牙后X线头影测量数值差值的比较()
表2 两种方法远移尖牙后X线头影测量数值差值的比较()
测量项目 高强度玻璃纤维组 托槽弓丝组 d z P值001 MA-FHp(mm) 0.40±0.13 0.57±0.18 0.17 -1.970 0.049 U6-CFH(°) -8.64±0.80 -2.82±1.12 5.82 -3.780 0.000 CS-FHp(mm) -4.83±0.44 -2.66±0.45 2.17 -3.780 0.000 CA-FHp(mm) -0.64±0.18 -1.35±0.38 -0.71 3.628 0.000 U3-CFH(°) 10.44±1.37 5.08±0.46 -5.36 -3.780 0.000 MS-CFH(mm) 1.42±0.31 1.38±0.33 -0.04 0.378 0.705 CS-CFH(mm) -1.11±0.96 -1.40±0.34 -0.29 0.530 0.MS-FHp(mm) 1.66±0.51 0.90±0.22 -0.76 3.292 0.596
Everstick A&O锚固夹板是一种纤维增强的复合树脂材料,由玻璃纤维通过线性聚合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交联单体(酚A-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bis-GMA)互相锁定,形成独特的互渗透聚合物网络(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IPN)结构。其在光固化前具备一定柔韧性,临床操作方便;光固化后,树脂和纤维之间既有化学结合力,又有机械结合力,能够承受高达700Mpa以上的挠曲强度[5]。该材料可应用于正畸支抗锚固夹板的制作,并且可以在夹板上直接粘结托槽等正畸部件。用A&O锚固夹板将后牙联合成颌内支抗与托槽弓丝组合的方法相比较具有以下不同:(1)支抗强度 在没有特殊增强支抗措施的情况下,在近远中方向(MS-FHp)以及颊舌方向(U5颊尖宽度),两者有显著差异,高强度玻璃纤维组比托槽弓丝组消耗支抗略多。在垂直高度(MS-CFH),两组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的第2前磨牙和第1前磨牙都发生了冠的近中倾斜和腭向扭转而导致后牙弓的宽度缩窄,由于托槽弓丝组采用的方丝在托槽内产生制锁力,使该变化程度较高强度玻璃纤维组小。因此,高强度玻璃纤维组提供的支抗较托槽弓丝组弱。本研究中两种方法均可提供足够的支抗牵引尖牙到位,在临床操作中,也可以通过增加支抗牙的数量来增强支抗;(2)尖牙移动效果在尖牙远中移动的距离上,高强度玻璃纤维组显著大于托槽弓丝组(1.82倍),这为缩短治疗时间、尽快排齐牙列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在尖牙远中倾斜度方面的变化,高强度玻璃纤维组也大于托槽弓丝组,这又为整平牙列加大了困难。高强度玻璃纤维组中尖牙的受力直接由牙体颊侧中心向上颌第1磨牙的颊面管方向直线移动,而托槽弓丝组尖牙的移动受到弓丝的限制,弓丝与尖牙托槽间产生的摩擦力分解了一部分牵引力,降低了该组的尖牙远中的移动速度和倾斜程度。尖牙远中倾斜的问题可在粘结前牙托槽并结扎全弓丝后,通过托槽的角度和摇椅弓形的作用,使尖牙的牙根直立。一旦前牙排齐,应尽快更换刚性更强的弓丝继续整平牙弓,这样可以减轻和纠正上述不良影响[6];(3)美观和舒适度 高强度玻璃纤维组后牙区树脂表面光滑,金属部件少,在美观度、异物感、清洁方面较托槽弓丝组有优势。如同时配合使用透明陶瓷托槽,高强度玻璃纤维更适用于那些对美观和舒适度要求高的患者;(4)临床操作简便性 相对于托槽弓丝组,高强度玻璃纤维组粘结单位相对较少,无需弯制不锈钢方丝片段弓和连续结扎,采用直接粘结、直接牵引技术,操作更简便。
本研究结果显示,Everstick A&O高强度玻璃纤维联合后牙支抗在使尖牙向远中移动的速度上占很大优势,有助于缩短整个疗程;在操作便捷性、舒适感、清洁方便度、美观度上也有优势;但在支抗强度上,比传统的托槽弓丝组合提供的支抗较弱;且尖牙远中倾斜程度较大,不利于整平牙弓。牵引时使用轻力,以及牵引尖牙到位后排齐牙列时尽早更换刚性更强的弓丝,可减轻其不良影响。
[1]曾祥龙主编.现代口腔正畸学诊疗手册[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2]Burstone CJ.Rationale of the segmented arch[J].Am J Orthod,1962,48:805-822.
[3]朱宪春,孙新华,刘淑华.片段弓技术对拔牙病例矫治的研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2,6:524-525.
[4]徐宝华,林久祥.前方牵引器治疗骨性前牙反的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1,6:401-403.
[5]Freilich M A,Meiers JC.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 prostheses[J].Dent Clin North Am,2004,48(2):545-562.
[6]王曦,李锦标,徐宝华,等.直丝弓排齐阶段两种远移尖牙方法的比较[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6,5:608-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