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仕武 张丽娜
城市杂志之根在于“待城如人”
——《大武汉》城市地理解析
张仕武 张丽娜
城市杂志如何办出风采?
要把一座城市当作一个生命去认识、塑造。
《大武汉》就是这样,把城市当作朋友,“待城如人”。
这里,不得不提《大武汉》魂牵梦萦的一个情结——城市地理情结。“城市地理”是近年来一个比较时髦的名词,许多媒体都开设过诸如此类的栏目。对《大武汉》而言,“城市地理”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绝不仅仅是从地理方位去关注城市,而是更侧重于“人文地理”的范畴。
著名作家张承志曾在《人文地理概念之下的方法论思考》中写道:“所谓人文地理,它正在等着你的描述和参悟,期待它养育的儿女为自己发言。它就是你习以为常的故乡、你饱尝艰辛的亲人、你对之感情深重的大地山河、你的祖国和世界。”“人文地理”正是“待城如人”的一种极好的表达方式。《大武汉》热爱人文地理、立足人文地理、每一期站在城市厚实的掌心里,触摸城市有血有肉、有温度的掌纹和肌理。这种感受下的城市,这样采写出的文章,字里行间全是对城市的一片殷殷真情。这时的城市,不再是物化的都市,而是人化的血脉。
具体而言,“人文地理”在《大武汉》中有这样三种具体操作方式:
《大武汉》不是社会学家,不是城市规划师,更不是评论家,但是,《大武汉》很愿意当一个城市变迁历程中的记录者,一个有责任心的记录者。我们的记录,大致分为几种类型——
1.人物志
人文地理中,人永远是重要的一部分。一座有温度的城市,是由无数有温度的人组成的。没有人,城何以为城?只会成为一个空壳,一堆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所以,人文地理的首要任务,是记录城市丛林中各种有特色的人物,他们的悲哀、他们的执著、他们的种种生存状态,从各个不同的层面展现城市的斑斓色彩。
“坊间”一直是重要栏目,发掘并记录武汉坊间那些拥有草根力量的小人物。他们的精神力量,往往能在尘埃中开出繁花。“达人”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坊间”。
“达人”旨在寻找时代前沿的城市时尚弄潮儿,他们是城市的先锋力量,是城市最新锐、最有活力的人群。在他们身上,你感触到的是城市最紧张的心跳,最强劲的脉搏。
“宠儿”,本来只是一个用美图展现美人的栏目,仅仅用来满足读者的视觉享受。然而,我们不仅仅满足于美的愉悦,还尽可能发掘有关注度的城市新闻人物,用照片展现他们公众光环下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这样的“宠儿”,便比一个简单的美人更有记录的意义。
2.地方志
地方志,是指记述特定时空内,某个地域范围内一方面或各个方面情况的资料文献,属于史学范畴。各个城市都有方志馆,写地方志是他们的工作。
《大武汉》的“地方志”不是要和方志馆抢活干,而是指用书写地方志的责任感,去发掘并记录城市的变迁,记录那些值得记录的事。
目前的“城市发现”栏目,是一档典型的“地方志”。栏目名中的关键词是“发现”二字。可见这是一个动态的栏目,而非静态的史料堆砌,侧重在广阔的背景下记录当下。
2008年年末,“城市发现”推出了一组专题策划——即将消失的“老营生”。这无疑是一种特殊的地方志。炸米泡、磨剪子、转糖、剃头……即将在武汉消逝的老手艺、老行当跃然纸上。饱含年轮的图片、简洁深情的文字、令人回味的细节,加上“消失指数、传承指数、技术指数、赚钱指数”,该栏目俨然成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不仅有阅读价值,更有收藏价值。
3.影像志
如今的读物时代,影像巳成为人们记录时代的重要手段。拍照,不论是摄像记者专家、摄像发烧友,还是刚涉足摄影领域的新人,都可以用他们的快门,呈现一个别具一格的武汉。城市大小事、市井众生相,花开花谢、云卷云舒。城市的天空下,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镜头,背后是那个手握相机的人对这座城市浓得化不开的爱。
4.浮城绘
以两个星期为一周期,盘点一下这座城市里发现的市井趣闻,本来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但《大武汉》还不满足于此,它用一张充满意趣的漫画,把这些真实的故事手绘其中。在具体的城市背景前,让人们工作、生活、对话……红尘往事、纷纷攘攘,人物形象、活灵活现,一幅活色生香的浮世绘呼之欲出,我们称之为“浮城绘”。
这张热热闹闹的“浮城绘”,给读者一种完整的“城”的感觉。有了它,整座城市站立起来,有了呼吸,有了思维,就像其中市井故事中的主人公。
比记录更深一层的,是对问题或话题的探究。
《大武汉》的头条,便是探究有关注度的话题。然而,在选取这些话题的时候,除了关注度,还必须具备另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必须有根。而这根底,是指有一个实在的城市地理坐标作为落脚点。
2008年《大武汉》的几期头条,无一不是从城市地理位置的某个立足点出发,对城市的某方面现状进行探究、梳理、寻访、比较、追问、想象。这是一种比记录更有深度的城市地理,带有一种研究的味道,所以才能激起读者对城市更深层次的兴趣与反思,承载起了这本杂志对这座城市的观照。
2008年10月31日,武汉美术馆结束了22年来居无定所的生活,修葺一新的优秀历史建筑——金城银行大楼。武汉,又多了一个文化新地标。这件武汉文化史上的盛事,《大武汉》并没有就事论事,而是以武汉美术馆这个新地标作为出发点,展示了一批武汉新文化地标的现状,并将它们的过往加以梳理,最后把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进行比较,摆出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由此可见,《大武汉》不仅要做城市焦点话题,更要让这些话题有一个具象载体。他不是一个好看却空洞的手势,而是一只伸展的实实在在的手掌。也许硬朗、也许绵软,但绝对有掌纹、有血脉,能抚摸、能把握。这样的探究、梳理、寻访、比较、追问、想象,因为有根,所以有情。
“待城如人”的情怀,不仅渗透在记录与探究的里行间,也体现于服务性栏目的细枝末节。《大武汉》的诸多服务性栏目中,都能体现出一种细节的关怀。
1.手绘地图
地图,是一种最简单的帮人寻找地点的工具。在城市杂志中,如果运用好了这种工具,可以让“城市地理”的呈现更具体、更直观、更生动,也能让读者接受到服务和信息真正的落地。
《大武汉》有一个栏目索性就叫“地图”,以地图为主要表现方式。当然,此地图非专业地图,而是趣味的手绘地图,图上除了对方位的指引,更多侧重趣味,在不影响服务的前提下,图画可以适度夸张。
手绘地图最初是国外一些人气很旺的旅游景点,有的小商贩为吸引游人,便把当地或者某个区域内的特色小店面画在一张纸上,街区、道路,商埠、景点一一用漫画呈现。这种手绘地图追求的就是看似夸张却个性十足的效果,它不能取代严格意义上的地图,但这种有个性的服务,成了许多旅游景区的特色,种种手绘的图,甚至成为许多“驴友”的收藏品。
2.美食地图
美食地图绝对是各种手绘地图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到目前为止,《大武汉》的美食地图也是各种手绘地图中规模最庞大、坚持时间最长的一类。自从2008年3月《大武汉》推出“绝对手册”之后,美食地图就渗透在每份手册的各个角度。
绝对手册中最有口碑的栏目是“吃喝行动”和“幺子角落”。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每个摊馆的文字旁都不忘配一张翔实的手绘地图。
几年前便在网络中流行开来的这种手绘地图,时尚界称之为“FB地图”。热爱生活的圈子中人,人人手中一册,以便按图索骥。如果有心人把它们一期一期拼在一起,就成为一幅极具特色的大武汉美食地图,成为城市饮食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
城市杂志是近些年来大都市的新事物。目前,中国的城市杂志主要分三种:一是以都市生活方式和消费时尚话题为主题的,比如《城市画报》。二是以《纽约客》和《TIME OUT》的杂交身份登场的《名牌世界·乐》,试图将文化品质与实用消费指导相结合,将目标群体锁定于城市新兴中产阶层,充当城市生活的风向标。三是广州、重庆的《LOOK YELLOW PAGE》城市连锁杂志,立足城市黄页,由国内统一主刊带动当地城市副刊。
还在成长初期的《大武汉》,最引人注目的是人文地理特色——在城市地理的基础上,记录城市、探究城市,展现城市的悲欢、服务城市人群。
要充分体现这一特色,必须做到对城市充满爱意,“就像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一样,以武汉为朋友,为之高兴、为之叹息、甚至为之忧伤、有时还为他打抱不平。这样才是真朋友。”在创刊两年多的今天,《大武汉》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口碑。在城市杂志这一新兴领域中,我们和大武汉一同呼吸、一同进取。我们热爱她、敬畏她,为她执著、为她奔波,为她留下不老的记忆、为她描画最美的蓝图。如今,《大武汉》以大武汉为傲;相信不久的未来,大武汉也一定会以《大武汉》为荣。
(作者单位:大武汉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