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海霞,柳家友,吴伟华,朱琳琳
(1.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漯河 462300;2.漯河市农业局 )
玉米粗缩病熟称“坐坡”,是由灰飞虱传播病毒而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病害。发病株雌雄穗发育不良,重病株不结实或籽粒极少,严重影响玉米产量。植株一旦发病,很难治愈,有“玉米癌症”之称。近年来,玉米粗缩病在漯河市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据笔者调查,2011年漯河市玉米田遭遇不同程度的粗缩病危害,轻的地块病株率达到5%~20%,重发地块达到50%以上,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玉米粗缩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警惕该病的大面积流行。
在我国引起玉米粗缩病的病原菌为水稻黑条萎缩病毒(RBSDV),主要靠灰飞虱传毒。
玉米感染粗缩病后,初期只在最幼嫩的叶片上出现透明的褪绿斑点,称为“脉明”;随着病情的发展褪绿点增多,逐渐在叶片背面形成与叶脉平行的蜡泪状突起,称为“脉突”。叶片宽短,僵直,叶端变尖,叶色浓绿;植株有不同程度的矮化,结实不良,严重时甚至不能结实。
玉米粗缩病主要靠灰飞虱传毒。带毒灰飞虱幼虫或成虫在田埂地边杂草丛中越冬,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冬小麦也是病毒越冬的寄主。春季带毒的灰飞虱将病毒传播到返青的小麦上,没有带毒的灰飞虱在感病小麦上获毒后也可把病毒传染到返青的小麦上,以后由小麦和杂草再传播到玉米上。此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灰飞虱的数量,并且与栽培条件有关,一般早播玉米重于晚播,地头、地边、路旁杂草多的玉米田发病重,靠近菜田等潮湿而杂草多的玉米田发病重。
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程度与当年灰飞虱的虫口密度和带毒虫率呈正相关。由于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和灰飞虱的寄主范围都非常广泛,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看麦娘、狗尾草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病毒常年在各种寄主之间循环寄生,保证了病毒的来源。2010年河南开封等地玉米粗缩病的暴发流行也与漯河市2011年粗缩病的加重发生密切相关。
播期与发病有明显关系,玉米4~6片叶以前最易感病,10片叶后抗性逐渐增强。如玉米出土到6片叶期间正好与灰飞虱迁飞高峰相遇,发病便较重。在漯河,5月下旬至6月上旬是小麦收获季节,此期间灰飞虱第一代成虫羽化,形成迁飞高峰,迁入玉米田危害。一般迁飞高峰后20天玉米粗缩病即大量显症,造成危害。
目前,河南省种植面积较大的玉米品种如郑单958、浚单202等都比较感病。
近年来,河南玉米粗缩病流行,部分地区呈暴发态势。2010开封杞县玉米种植区发病株率70%以上的重病田约占40%,发病面积近 46500亩。严重甚至绝收地块近 5250亩。但是漯河市相关部门对此重视不够,未能及早部署,普遍防治。因此,在以后的病害防治工作中,必须加强全省甚至全国的联防预警措施,防止此类病害暴发。
品种的抗病性利用是最经济、有效、安全且操作性强的控制病害流行方法。国内已对大量材料进行了抗病鉴定,发现 PB亚群自交系如齐319、沈137、P138、87-1等的抗病性相对较好,可作为抗病育种的基础材料。一方面通过传统育种方法加强抗病新品种的选育,另一方面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加快转基因抗病玉米的研发。
由于生产上对粗缩病高抗和免疫的品种很少,在玉米粗缩病的高发田块,或虫口密度高,玉米播期不能避开灰飞虱迁飞高峰期的田块,应选用耐病性较强的品种,如先玉335,鲁单6018等,降低病害危害程度。
玉米的播种时期是影响粗缩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调整播期,使玉米对病害最为敏感的生育时期避开灰飞虱的迁飞高峰期,可以明显降低发病率和发病程度。
及时清除田间和沟渠路边杂草,破坏灰飞虱的栖息场所。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外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毒源,抑制病害的扩散和蔓延。同时,加强水肥管理,采取合适的栽培措施,增强玉米的抗病性。
及时喷洒吡虫啉、啶虫脒类药剂,做好灰飞虱的防治工作,玉米播种前,选用专用种衣剂包衣或拌种,这些化学措施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害的发生。
由于该病危害大,暴发性强,传毒介体具有迁飞性,统防统治对于病害的控制非常重要。最好能全省统一协调,因地制宜地进行专业化应急防治,降低灰飞虱虫量,从而减轻玉米粗缩病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