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文风
(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短信文学比网络文学能更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社会现实,堪为社会的晴雨表。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手机媒体的普及率和覆盖率已经远远超过计算机和互联网。据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量是5.13亿,互联网的普及率是38.3%。而市场研究公司发表的最新研究报告称,至2011年12月底,我国手机注册用户数则已突破9亿,普及率为69.2%。而且,由于互联网是有线网络,受条件的限制,目前还主要集中在城镇,偏远的山村还没有普及。而手机采用的无线信号,机型小巧便于携带,资费亦比较低廉,因此,基本上已经遍及城乡的每一个角落。由此可见,手机传播相对于网络传播,其优势已经非常明显。这种优势,使得短信文学能够在网络文学的基础上,又一次极大幅度地降低文学的门槛,不需要经过任何审核,不需要任何的电脑和网络知识,不需担心会被无声地“和谐”掉,只要你“一机在手”,就实现了和文学随时随地的“零距离”接触。在这场由手机短信所掀起的全民参与、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文学狂欢中,社会的风风雨雨,大凡家事、国事、天下事,都成为短信文学扫描的对象。
中国古代从周代开始就有到民间“采风”的习俗。据记载,那时候的帝王为了体察和了解民风、民情,专门设置了一个机构,将属下各个诸侯国的民歌、民谣搜集上来,以供统治者了解民众的所思所想,看是否有对统治不满、需要改进的地方。《诗经》中《国风》的绝大部分和《小雅》的小部分,就是周初到春秋中期的民歌,它们都是从民间搜集来的。在通讯发达的今天,短信文学成为反映民风、民情的一种重要方式。近年来,为方便老百姓反映民声,构筑网络短信平台,已经成为我国各级政府了解民声最为普遍的一种做法。例如,广东省就设立了“民声热线短信平台05460999”,接受情况反映和问题投诉,每周还在网上做一次民声热线专题报告,反馈事情处理情况。河南省政府早在2004年就创办了一个党报、网络、短信三方互动的《短信民生》专栏。2008年在此基础上,全面整合来信、来电、来函、来访,特别是手机短信和网络投诉等六种多媒体投诉方式,改版成为一个多渠道、全方位、大型化的网上信访服务平台——《焦点民声》。为传递民声,在2010年两会期间,湖南移动和红网联合主办了《我有话说——3 000万湖南移动客户向全国两会代表建言献策》活动。湖南移动用户和网友对全国两会有什么样的期待、建议或诉求,均可通过编辑短信或彩信发送到1065868860,这些建议不少都到达两会现场,成为备受关注的两会议题,等等。当然,必须指出的是,这些众多的反映民声的短信,很多都只是简单地陈述事情或请求,还不能称之为文学。但其他反映民声的短信中也有不少文字讲究者,完全可当文学视之。比如:
儿子在省城上大学,放假回到老家,同父亲谈起求学见闻,言语间连连感慨家乡的落后,道窄楼矮,恨自个生错了地方,要家乡也发展成大都市派头就好,干净又整洁 。父亲见儿子出门在外长了见识很高兴,对儿子说发展是好,不过也别太快了。儿子不解问为什么,父亲说天天摆摊那条街改扩建,往后不让摆了,得挪地方,怕今后生意更差没钱供你上学。儿子无语。——《见识》
这是在首届“全球通”短信文学大赛中获得三等奖的一篇作品。该作品以《见识》为题,具有双重涵义:表面上看,是写在省城读大学的儿子放假回老家给父亲谈见识,城市很繁华,而家乡却非常的破落,城乡差别在不断拉大;而靠摆摊挣钱供儿子上学的父亲却说,天天摆摊那条街改扩建,往后不让摆了,怕今后没钱供你上学。因此,往深层里看,却是揭露了某些地方政府为了面子工程,为了自己的政绩,动不动就“改扩建”,很少顾及底层百姓的感受,让人“见识”了他们“执政为民”理念的真正内涵。的确,“改扩建”带来的社会问题比比皆是,已经成为一种非常严重的社会现象。笔者曾经在一个中等城市工作十多年,那一年,所在的城市从省城空降了一位新市长,新市长习惯了大城市的繁华气派,看到市里还有不少小商铺,觉得影响市容,有碍观瞻,于是一声令下,要求相关部门在三个月内把所有这些商铺荡平。笔者单位已经远离市中心,旁边有一排低矮的门面,平时生意甚好,然而它们也属于强拆的对象。当市里组织的推土机、铲车开过来的时候,我亲眼看到很多店主及其家人跪在地上求饶甚至寻死觅活,说他们一家就靠这间店面养家糊口,一旦没有了,他们将没法生活。然而,老百姓的跪求和哭诉又怎能敌得过那巍巍铲车铁臂,轻轻几叩,本很矮小的一排房子就轰然倒塌。在那高高腾起的尘浪中,哭喊声此起彼伏。我也哭了,从此不敢过那块闲置的荒地。现在,我们在新闻中还不时看到类似的事情:很多做小生意的摊贩被城管满街追;很多可怜的老百姓祖祖辈辈居住的房子被强行拆除,……因此,若联系整个相关社会现象来考察,这篇短信无疑比较含蓄地反映了最底层人民的心声: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照顾小百姓的利益,如何妥善处理那些不和谐的因素,如何避免过多的长官意志?
再比如:
王老汉准备做生意,卖掉了猪牛羊鸡鸭鹅,凑足了本钱。其实王老汉他们村大多是生意人,只是王老汉的生意与众不同:他要送儿子上大学。王老汉自有一本生意经:儿子上学每年两万,四年就是八万。儿子大学毕业,每月挣四千,一年五万,两年回收成本,四年利润翻倍,应该算是暴利。可是谁都没有想到,王老汉平生第一次做生意就亏了,而且亏得一塌糊涂,血本无归。儿子花完八万元本钱,换来八颗零蛋,连“营业执照”都没有拿到。——《生意》
这是一篇涉及到当今比较热门的“大学教育”问题的短信作品。王老汉的儿子小王能考上个大学本科,应该说还具有一定素质,那为什么在大学四年下来,连“营业执照”——大学毕业证书都拿不到? 我国一直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只要孩子肯读书,父母即使是砸锅卖铁都要送。君不见,很多家庭债台高筑,是为了让孩子多读点书;很多父母靠摆个小地摊甚至捡破烂,也要供孩子上学。我们高等学校未能把前来求学的孩子培养成才,让他们虚度四年,一事无成,难道就不应该自省和被问责? 当然,像小王这样拿不到毕业证书的情况在目前的比例尚不是很高,但大学毕业了,即使有毕业证、学位证在手,仍然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却非常普遍,按照短信中王老汉的那本生意经,很多父母仍然是“亏得一塌糊涂,血本无归”。因此,这篇短信还利用艺术夸张的形式,比较巧妙地触及到了当前最敏感的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读了大学,还找不到工作,这是老百姓最不理解的事情。短信把这个问题反映出来,这就是最大的民声。
《国语》中有一篇《邵公谏厉王弭谤》的故事,文章中邵公劝周厉王不要堵塞言论,而要从谏如流。“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其中鲜明的民本思想,即使是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在当今这个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的时代,执政者如何充分地利用互联网络和短信平台来收集和聆听民声,特别是,如何根据这些民声来处理和完善一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不合理现象,构建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对社会进步而言,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短信文学是一种新民间文学,其创作主要来自于民间的普罗大众。这一特点使得短信文学在针砭时弊方面更加直接、大胆,因为老百姓可不像传统作家那样有所顾忌,说话相对含蓄。他们反正是小人物,什么都没有,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综观现有的比较优秀的短信文学作品,几乎触及到了当今社会一些主要的问题和弊病,包括腐败、环保、教育、失业、就业、房产、医疗、贩毒、嫖娼等等,无不有所反映。比如:
王局长最近忧心忡忡,遂令其妻问道于大衍禅师。禅师高人,善测字,号称一字断生死。王妻遂以“王”字作测。禅师大惊:此字不吉,恐有性命之忧。王妻惊惧,急问缘由。禅师说:王者,九五之尊,九五相加一十四,写为 14,谐音“要死”。王妻哭求消灾之道。禅师沉吟:王字,上为“一”,下为“土”,若左侧加一“口”,即为“吐”,看来有些事情还是一吐为快方保平安啊!王妻领悟,跪谢。次日,王局长主动走进了检察院的大门…… ——《测字》
这是一篇涉及反腐主题的短信作品。短信文学来自于民间,所以文章记叙了一种纯粹民间的反腐方式:测字。测字,也称“相字”,一种迷信占卜法。在古代,由于认识能力及知识水平的限制,人们不能正确认识汉字及其起源、发展和功能,从而把文字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文字本身也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的力量,或者蕴含着命运的枢机,或者预示着神鬼的意志。人们解拆字形,以预测吉凶和决定宜忌趋避,由此产生了测字术。作为一种由来已久的民间习俗,测字已经广泛渗透于社会各个阶层,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一些不法之徒和腐败分子胆大包天,连国家法律都敢践踏,但他心灵深处最怕神灵的惩罚。比如文章中的贪官王局长,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反腐思潮面前,还心存侥幸,妄想作漏网之鱼。但经测字先生一语道破,知道神灵无处不在,自己的所作所为已为天知地知,于是便放弃了最后的顽抗,“主动走进了检察院的大门”。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做任何事,你头上三尺地方的神明都会看得清清楚楚,任何人都不要以为没有人在旁边就做坏事。这虽然是一种民间迷信的说法,但对那些心存邪念的人来说,却能起到一种很好的意想不到的警示效果。
环保问题也是短信文学关注得比较多的一个社会问题。现在,大中城市的环境治理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一些污染型企业被强制性搬离,空气指数逐日提升,居住环境也大为改善。但是,小城镇的环保问题却依然困扰着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一些小型企业不采取任何防污措施,只顾自己赚取昧心钱,置周围百姓的生死于不顾。正如短信小说《马三》所描述的:
马三办一化工厂,生意兴隆,日进斗金,遂于百里之外置一豪宅,每日奔波,不辞 其累。众人不解,问之:为何舍近而求远?马三不答,言其它。若干年后,工厂附近村民癌症频生,众人乃悟。——《马三》
有专家曾经说,环境保护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和道德的问题。这一点,在这篇短信作品中得到了简洁有力的揭示。文章三言两语便刻划出了一个见利忘义之徒的丑恶嘴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三”这个名字取得很有深意,它就和我们平时所说的“张三李四”一样,只是个符号或代号,“三”表示多,它在无形中说明,我们周围还有许许多多个像“马三”这样的害群之“马”。这些人道德沦丧,良心泯灭。有他们在,人们就莫想能够怀着健康的身心“诗意地栖居”。
短信文学对其他社会问题的揭示,笔者在此不能一一阐述。和传统文学相比,受篇幅的限制,也由于短信作者认识有限,短信文学可能只是提出了问题,点到为止,无法进行深入的剖析。但由于短信写手长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他们对这些问题感同身受,体验深刻——以前一些作家写作,往往要花一段时间下去体验生活——而短信写手是时时刻刻都在生活的体验中,因此,他们创作的作品,虽每每是三言两语,甚至是非常口语化的,却能一针见血,力透纸背。如前所述,手机是目前普及最广的一种媒介,短信写手如繁星点点,散布在社会的角角落落,他们对社会问题体验的广度,也是传统作家无法比拟的。有关部门设立各种各样的短信平台来收集民声,无疑就是很好地利用了短信的这一特点。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曾自称是 19世纪法国历史的“书记员”。他说:“我搜罗了许多事实,又以热情作为元素,将这些事实如实地摹写出来。”“法国的社会将要做历史家,我只能当它的书记,编制恶习和德行的清单、搜集情欲的主要事实、刻画性格、选择社会上主要事件、结合几个性质相同的性格的特点揉成典型人物,这样我也许可以写出许多历史家忘记了写的那部历史,就是说风俗史。”[1]的确如此,巴尔扎克的小说以广阔、全面、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著称,特别是其《人间喜剧》也着实写出了那个时代的风俗史。不过,笔者想说的是,不仅仅是巴尔扎克,其实大部分作家特别是那些现实主义作家都是社会的书记员,他们用作品记录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不少甚至比正史还要真实可信。比如,我国唐代的杜甫就有“诗史”之称,他用诗歌清晰地描述了李唐由盛而衰的转折史。俄国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因为托尔斯泰的作品不仅是他个人思想的体现,还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俄罗斯社会生活的一切矛盾与巨大的社会变动。
短信文学的兴起虽然还只有短短十年的时间,但是,它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参与了文学记录历史、讴歌时代的大合唱。短信写手从各自独特的视角表达了对亲身经历的那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比如2003年“非典”横行,有短信就做了如下记录:
萨斯病毒何时了?患者知多少?小楼昨夜又被封,京城不堪回首月明中。
粮油蛋菜应犹在,只是不好买。问君能有几分愁?最怕当成疑似被扣留。
在大灾大难面前,既有无奈,又有故作轻松的调侃,当时人们的心态跃然纸上。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以后,海内外华人更是以短信的形式抒发了自己对遇难同胞的悲痛以及对生者的深深祝福:
汶川大地震,举国尽惊心;风吼天摇动,山崩石陷沉。
屋摧家忽破,儿失母难寻;骨肉知连痛,肝肠攒乱针。
汶川地震,眨眼间天地变色,生死转换于顷刻,没有贫穷与富贵,没有仇恨与恩怨,所有一切瞬间消失。让我们记得这一刻,活着,就要好好生活!
如果我离开你,你会不会伤心难过?如果我不再醒来,你会不会快乐的生活?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地震夺去的是生命,夺不去的是真情!只要你幸福!
当然,关于汶川地震最感人的一条短信,还是那位“短信妈妈”临死前写给尚在襁褓中的婴儿的那一行简短的文字:
这是一位在汶川地震中丧生的年轻的母亲最后未发出的手机短信。救援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后来,当人们小心地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发现了一个躺着的孩子,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地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笔者之所以在这里不惜笔墨叙述这条“地震短信”的相关情况,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这条短信确实让人震撼,它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什么是母爱,什么是人间真情;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条短信以极其特殊的方式提示我们,只有手机,只有随时在手的手机,才能够最真实地记录一个人在生命结束前的真实感受,它是那么朴素而又情真意切。记得小时候看一些战争电影,战斗英雄在牺牲前一般都要高喊一句响彻云霄的口号。比如,《董存瑞》中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时就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现在想起来,那些豪言壮语应该都是后来艺术加工的结果①,那么,在那生死两隔的一霎那间,他们到底在想什么呢? 以前我们只能酌情猜测,而生活在手机时代的“短信妈妈”用短信的形式给我们真实地记录下了当时的心迹:他们在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还在传递着真爱。
2008年8月8日,中国人终于圆了百年奥运梦。短信文学也及时记录下了这段历史。其中,有诗歌:
祥云环绕迎鼠年,笑脸复制在人间。一条短信在问候,祝你梦想能实现!
今年喜事连成片,奥运圣火要点燃。好运相传又相伴,红红火火中国年!
奥运带动国运昌,鸟巢屹立展风光。但见嫦娥奔月去,晶莹剔透水立方。
本文提出了一种Fisher分布下具有闭合的虚警概率解析表达式的极化SAR图像CFAR检测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Fisher分布区域检测结果中,新方法品质因数高于或等于其他检测方法;在非Fisher分布区域,本文方法的检测效果仍良好,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轨道交通谱新曲,出行迎来新篇章。贝晶欢迎妮齐聚,北京欢迎您观光。
还有很多短信对联:
十三朝古都快马加鞭追东京赶纽约露世界一流都市风貌
卄九届奥运红红火火超悉尼胜雅典圆人类所有美好梦想
盘古开天女娲补后弈弯弓太阳怕夸父追日马拉松
项羽力大把山拔北京奥运全国助共襄盛会人人夸
奥运场馆水立方碧波荡漾闪吉祥举国人民同欢畅
健儿竞技在鸟巢百鸟同鸣真美妙中国人民乐陶陶
值得一提的是,短信文学对历史的记录主要是记录那些重大历史事件。局部的事件或影响比较小的事件可能也有短信涉及,但因为只在小范围传阅,没能汇聚成一股声势,很快就被淹没在数以千亿计的短信洪流中了。而且,即使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它也是碎片式的,随感式的,不可能详细和完整。因此,手机媒介还一定要与网络甚至纸媒结合起来,弥补自身所具有的私人性及储藏空间相对有限的缺陷,把一些优秀短信文学作品网络化或转化成纸质出版,才会大量储藏并把它变成公共的资源,相对长久地流传下去。
笔者认为,短信文学作为文学的一支新型轻骑兵,由于手机媒介具有比报纸、电视甚至网络更轻便、更普及、更自主的优势,使得它比传统文学甚至网络文学更能够及时、全面、真切地感应到社会的瞬息变化,而且几乎是实时、同步地传达出人们对这些社会变更的所思所想。散布在社会各个角落的手机,就是一个个信息感应器,它让短信文学称职而又忠实地承担着社会表征的功能。
注释:
①据与董存瑞一起参加那次战斗的战友郅顺义在生前所作的报告中回忆说, 当时董存瑞喊的最后一句话其实是“卧倒!卧倒!快趴下……”。因为郅顺义看到董存瑞用手托起炸药包,知道他要与敌人同归于尽了,便不顾一切地冲过去,已经拉下导火索的董存瑞朝郅顺义高喊“卧倒!卧倒!快趴下……”接着,就是一声巨响,桥是炸断了,敌人的机枪也哑了,可董存瑞却壮烈地牺牲了。
[1][法]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A].转引自《文艺理论译丛》第2期.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