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军事飞行人员“第二场站”疗养保障模式

2012-01-21 16:40:58任慧峰杨红军张精敬
中国疗养医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带队特勤疗养院

任慧峰杨红军张精敬

(1.沈阳军区兴城疗养院,125105;2.成都军区昆明疗养院,650307)

随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脚步的不断迈进,武器装备现代化不断深化,对飞行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军事作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飞行人员从紧张的训练和军事行动到恬静的疗养生活,从飞机、跑道到鲜花、美景,如何让这种过渡更顺畅,在解除疲劳的同时保持身体机能和战斗情绪的常态,是当前时期特勤疗养工作亟待思考和解决的课题。为此,我院提出“第二场站”疗养模式并附以大胆尝试,受到飞行部队的广泛认同。

1 依据

1.1 制度依据 从特勤疗养制度体系的外部框架即部队卫生保障有关法规政策,到四总部联合下发的《军队飞行、潜艇和潜水人员医疗工作规定》,都是以提高部队战斗力为卫勤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总后卫生部印制的《军队疗养院特勤疗养工作手册》中对于特勤疗养的管理组织、质量控制、工作程序及标准要求,目的也都是为了通过规范的疗养模式进一步提高飞行人员战斗力。

1.2 专业依据 航空航天医学提出飞行人员在执行任务时面临着特殊环境和心理压力,需要特别的医学照顾,因此航卫工作的主要责任就是维护飞行人员的身心健康,保障飞行安全,保持部队战斗力。而特勤疗养则是日常航卫保障工作的延续、提高和阶段性总结。《特勤疗养学》指出特勤疗养是以维护良好的健康状况和作业能力为主要目的,以集中安排、严密组织为实施特点的特殊类型的疗养[1]。

1.3 飞行部队的需求 从2006年开始,我院共接待了51批次飞行部队。据统计,91%的飞行部队对于疗养期间的日程安排、体能训练十分重视,其中全部带队领导都表示要坚持一日生活制度,加强体能储备。97.3%的飞行人员是直接从部队来到疗养院,飞行生活到疗养生活瞬间转变,大部分飞行人员都希望在没有飞行任务的时间里保持好身心状态。几乎所有部队都由于训练、演习、非战争军事行动等占去了大部分体能训练时间,飞行人员的体能储备明显下降,需要在疗养期间得到加强。

1.4 现实条件的支撑 联勤重组以来,我院特勤疗养床位由过去的100张扩充到现在的300张,由过去单纯疗养到现在的疗医结合,集医院的技术支持、全军软伤中心的技术依托于一体,由过去一个疗区承担任务的管理格局拓展成举全院之力进行保障的运行体系,联勤的体制优势和资源整合优势十分明显。特别是我们多方筹措资金5 000余万元新建的海景特勤疗养楼、功能完善的体训馆、豪华的空勤餐厅都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撑。

2 做法

2.1 理念重塑 利用健康教育时机,向特勤人员宣传按时、按质、按量疗养的重要性,反复灌输“疗养院是健康加油站”的理念,使其真正认识到规范的疗养秩序是维护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利用入院欢迎会和医护查房时机,反复强调疗养纪律,解释特勤疗养相关制度,使其认识到制度的科学性,从而自觉遵章守纪。

2.2 沟通后服务 入院前,由专人与飞行部队核对详细信息,掌握基本情况;入科前,房间内空调开放,热水烧开;在接站车上将房卡交给带队干部,由带队干部分配房间,入院后直接进入房间,省却办理入院手续的繁杂。通过与带队领导和航医沟通交流,了解特勤人员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如夏季入科提供湿巾、水果,房间内备雨伞;体能训练结束后提供湿巾、水果或冷饮等;设立飞行人员会诊专车,方便随时到医院会诊。入科后,将打印好的疗养计划发到带队干部手中,每项疗养活动提前半天提醒各部队做好相关准备。提供惊喜服务,送生日礼物、寄节日贺卡、发祝福短信等。

2.3 管理后沟通 我们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坚持一日生活制度,按时起床,按标准整理内务,对于部分不理解、不认同、不配合的疗养员,由责任护士负责督促和帮助整理内务,同时由主任、护士长与带队干部沟通,及时解除思想顾虑。把疗养当作训练场的转移,体能训练日提前20 min叫醒疗养员,集合后带往训练地点,当日不参加体能训练者要有体疗科签署的假条。为督促特勤人员按时参加体能训练,并进一步掌握其身体状况,经管医生每周参加1~2次体能训练和疾病矫治,与疗养员沟通交流。对于无故违反规定者,召开带队干部会,进行科室内通报批评,会前与带队干部沟通意见,会后与本人谈心。

2.4 服务的延伸 与就近的飞行部队签订了保障协议,通过派专业骨干伴随保障部队训练与演习等重大军事活动,做好训练伤的预防和现场救治。通过健康咨询、专题教育和接收进修等方式,为部队培养软伤技术骨干。通过选派软组织损伤专业人员深入训练一线巡诊,掌握特勤人员疾病变化发展规律,以此提高疗养活动的针对性。通过双方共同开展部队训练伤流行病学调查、疗效评定、预防措施等军事医学科研课题,为服务保障奠定扎实理论基础。

3 成效

3.1 飞行人员满意率逐步上升 我院自2006年开始试行“第二场站”疗养模式以来,共发放调查问卷3 300份,有效问卷3 097份,随着疗养模式的不断完善,总体满意率从2006年的94.4%逐年上升至2010年的98.7%。其中2次以上入院疗养的飞行人员比例为64.9%,其对疗养模式的认同感也有很大程度提高。

3.2 飞行部队认同感较高 通过电话随访、下部队走访等方式,飞行部队领导对于疗养后归队的飞行人员的作业能力、心理状况观察都给予了肯定,对于飞行部队正常飞行任务的有序进行和及时衔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4 思考

4.1 保障模式要与身心状态相契合 高速滑翔的飞机必须经过着陆滑行阶段才能彻底停泊,为再次起航积蓄能量,同样,飞行人员从训练到完全放松也需要适当缓冲的过程,疗养院就应该发挥好“健康跑道”的缓冲作用和“健康加油站”的保养作用,保证飞行人员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的张弛有度,避免大起大落,以良好状态投入下一次的训练。

4.2 服务保障要与日常管理相平衡 管理与服务贯穿疗养保障工作始终,缺少了管理的服务,只是一团无序的堆积物;缺少了服务的管理,只是无魂的空壳。有了管理的刚性框架作支撑和服务的柔性内容作填充,才能形成完善的保障体系,对于提高保障力、催生战斗力才有重要意义。为此,寻求管理与服务的平衡,做到刚柔并济,避免以柔克刚和以刚制柔,是我们应该主动思考和实践的[2]。

4.3 疗养任务的完成方式要与飞行部队的训练需求相衔接 紧张的训练挑战飞行人员的身心极限,执行任务时又面临生与死的考验,每年一度的疗养任务成为两次训练的衔接,疗养任务逐渐演变成训练任务的一部分,其完成效果直接关联到归队后训练任务的成败,其完成方式应该服务于训练任务的需求。传统的疗养方式偏重于疗养前训练损伤的弥合,轻于归队后训练的准备,我们应该坚持好传统做法的同时,加强以飞行人员训练场转移为主要内容的疗养方式,针对飞行部队日趋多元化的训练需求,优化疗养方式,推进疗养由测评、咨询向预防疏导、生物反馈、拓展训练的方向深化,不让疗养生活与飞行生活的巨大反差成为战斗力提升的羁绊。

[1]张卫兵.特勤疗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

[2]张雷.服务与管理的平衡是特勤疗养保障力的核心所在[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10):868-870.

猜你喜欢
带队特勤疗养院
抓党建 带队建 促审判
公民与法治(2023年1期)2023-03-31 06:03:28
光荣带队60年
少先队活动(2022年9期)2022-11-23 06:55:50
我校主要领导带队走访集美区委区政府
党团带队办好红领巾学校
少先队活动(2020年6期)2020-07-27 01:34:56
为军民促健康 为打赢储力量 海军青岛第一疗养院深入探索疗养院建设发展纪实
解放军健康(2017年5期)2017-08-01 06:27:44
浅析疗养院建筑的基本特征及设计
特勤疗养人员体检路径的构建与实施
西南军医(2016年5期)2016-01-23 02:20:38
公立疗养院财务分析研究
不同海拔高原特勤疗养员综合体能提高的研究
西南军医(2015年5期)2015-01-23 01:24:49
特勤疗养对高原亚健康的调节效果观察
西南军医(2015年4期)2015-01-23 01:1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