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骏
(湘南学院 数学系,湖南 郴州 423000)
毛泽东救国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现实意义
李磊骏
(湘南学院 数学系,湖南 郴州 423000)
青年毛泽东志向远大,忧国忧民,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理想道路。在探求救国道路的进程中,青年毛泽东兼收并蓄,深度思考,提出和倡导过多种救国主张,但是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救国思想,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救国道路。研究毛泽东救国思想的发展历程,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崇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始终不渝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有着深刻的涵义。
毛泽东;救国思想;发展轨迹;当代大学生;现实意义
近代中国是一个救国救民思想缤纷绚丽的神州,先进的中国人无不为寻求理想的救国之路而呐喊与奔波。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更是勇于弄潮,忧国忧民,抨击时弊,竭力寻求救国救民的理想之路。在坚定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思想武器之前,毛泽东倡导,甚至实践过多种救国主张。经过认真的思考与研究,毛泽东最终坚信,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唯一适合中国革命的理想道路。
青年毛泽东爱学习,善思考,乐总结,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经世致用,极富同情心,支持弱者,反对为富不仁,以势欺人,有强烈的自强自立精神和民族责任感。在接二连三的农民暴乱事件被政府残酷镇压,青年毛泽东与当时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寄希望通过努力读书而改变自己再改变环境,以求得救国的良方。在读了郑观应写的《盛世危言》,以及一本介绍祖国主权与领土被日本等国不断掠夺和侵占的“小册子”后,毛泽东开始为“祖国的将来担心”,“起始认识大家都有救国的责任”[1],甚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萌发出救国意识,并立志出乡关探求救国之路。
1910年秋,毛泽东第一次走出韶山,并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思想和辛亥革命思想的影响下,猛力歌唱“善法救国”。所谓善法救国,就是实行不仅为人民所制定,而且能够幸福人民的宪法,即善法,以实现救国之目的。
毛泽东曾深受康有为和梁启超立宪救国思想的影响。在湘乡求学期间,毛泽东在读梁启超编的介绍康有为改革运动的《新民丛报》时,是“读而又读,一直等到我能背诵”,并“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1],甚至模仿“模范梁启超”[1]的文风。不仅如此,毛泽东还在其中的一本《新民丛报》中批写到“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不一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2]。
在长沙的中学读书时,毛泽东被辛亥革命的风暴所感染,不但“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校的墙壁上”、“第一次发表了政见”[1],而且退学参军,直接参加辛亥革命。与此同时,进一步说明“善法救国”的可能性。他在一篇文章中叹道:“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国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不善,则不惟吾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2]
由此可见,毛泽东认为,中国只有学习英、日等国的民主政治,设立议院,建立真正由民众制定的“善法”,并开通君主与平民之间的沟通渠道,君民之间就会和谐相处,国家实力就会增强,自然就可以达到救国的目的。他也认为自己还不是“一个反君主的人”,并且认为“皇帝和大多数官吏都是诚实的良好的和聪明的人,他们只需要康有为的改革。”[1]显然,受知识和经验等局限的制约,此时的毛泽东对康、梁所主张的立宪与孙中山所主张的立宪的本质区别还辨不清,更不知道不管是康、梁的立宪救国,还是孙中山的立宪救国在中国均行不通,因此他的善法救国也行不通。
在一师求知期间,毛泽东提出了圣贤救国与教育救国等救国主张。
“圣贤救国”,就是依靠那些“奇杰”、“大气量人”,即那些得“大本大源”的“圣人”和“贤人”,去改造哲学和伦理学后,达到变换全国之思想,而实现救国的目的。毛泽东异常感慨地叹道“来日之中国,艰难百倍于昔,非有奇杰不足以言救济。”[2]因此,要改变“今之天下纷纷”的现状,实现拯救国家的目的,必须通过那些“通达天地,明贯过去现在未来,洞悉三界现象”的具有“本源”的“圣人”“贤人”,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改造那些“愚人”“小人”,并从“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2]。于是,毛泽东描绘着“从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之后的美好蓝图,即“今吾以大本大源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2]与此同时,毛泽东感想到在现今比较有名的袁世凯、孙中山和康有为三人中,独康有为“似略有本源”,“然细观之,其本源究不能指其实在何处,徒为华言炫听,并无一干竖立、枝叶扶疏之妙。”[2]为此,毛泽东决定“将全幅工夫,向大本大源处探讨”[2]。
“教育救国”,就是通过开展全民教育,教育人人,让每个人都接受新知识、新文化,以达到人人得治,人人自治的目的,而后达到振兴国家的目标。教育救国是对圣贤救国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认为“我国现状,社会之中坚实为大多数失学之国民,此辈阻碍政令之推行、自治之组织、风俗之改良、教育之普及,其力甚大”[2]。要改变此状,“固应以学校教育为急,造就新国民及有开拓能力之人材”[2]。他高度赞扬从事教育的益处,积极探求从事教育活动的途径、内容和方法,要求“教育者”,要适应形式发展积极进行新研究,并有“一定方针”和“具体计画”地向学生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以振奋精神,改造社会。与此同时,毛泽东设想着“社会与学校团结一气,社会之人视学生如耳目,依其指导而得繁荣发展之益;学生视社会之人为手足,凭其辅佐而得实施所志之益。久之,社会之人皆学校毕业之人,学校之局部为一时之小学校,社会之全体实为永久之大学校”[2]的美好景象,并在主持学友会、主办自修大学和从事教育工作中积极探讨教育救国的可能性。
不管是圣贤救国,还是教育救国,此时的毛泽东仍把希望寄托在封建阶级身上,还没有意识到人民的力量,更没有想到依靠人民,建立人民的共和国。
五四时期,毛泽东又被“世界革命”、“人类解放”运动和国内学潮的感染。他开始感觉到民众的力量,极力倡导占大多数的底层民众联合起来,实行民众的大联合,实现“呼声”救国。毛泽东分析指出,贵族、资本家等之所以成为强权者,是因为贵族们、资本家们实行了贵族的联合、资本家的联合。到了近代,国家黑暗到了极点,人类苦到了极点的原因,就是因为贵族、资本家、强权者们的联合到了极点。人数占大多数的民众要想获得教育、自由的权力,改变贫富、强弱阶级的现状,只有联合起来,实行“呼声革命”,也就是“面包的呼声,自由的呼声,平等的呼声——‘无血革命’”[2],建立“平民主义”,以对抗人数占少数的贵族、资本家联合的强权者和其他强权者。毛泽东提出,只要民众实行了联合,通过罢课、罢市、罢工、排货等种种平民主义的呼声,向强权者采取持续的“忠告运动”,就可以打倒宗教、文学、政治、社会、教育、经济、思想和国际等强权,也就可以实现“由强权得自由”。此时,毛泽东反对采取强权对抗强权的过激行为,反对“炸弹革命”“有血革命”,认为强权是因为强权者乱用强权而已,是因为“他们不自觉的误谬与不幸,是旧社会旧思想传染他们遗害他们”,因此,只要用“新思想”向强权者进行“呼声革命”,通过平民的强大而持续的“唤声”,强权者们的“枪弹”就会“化成软泥”,社会既不会“张起大扰乱”,而“全体人民自由发展的光明社会”“黄金的世界,光华灿烂的世界”[2]就会实现。
此时的毛泽东,虽然肯定民众的力量,但是低估了强权者的力量,高估了强权者的德性,不言自明这种“由强权得自由”的思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920年,毛泽东虽受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但是仍然寄希望湖南军阀谭延闿实行“湘事湘人自决”来实现自治救国[3]。毛泽东认为改建真中国唯一的法子就是由“各省自决自治”进行管理。毛泽东悲叹“中国的事,不是统一能够办得到的”。事办不好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之大,太没有基础,太没有下层组织”。毛泽东认为“大国家是以小地方做基础,不建设小地方,决不能建设大国家。勉强建设,只是不能成立。国民全体是以国民个人做基础,国民个人不健全,国民全体当然无健全之望。”[2]他极力推崇杨昌济先生“不谋之总谋之散,不谋之上谋之下,不谋之己谋之人”[2]的观点,建议“不能由总处下手,只能由分处下手”。因此,他极力主张在全国推行“各省自决自治”,实行“各省人民自决主义”,各县推行“完全的县自治”,各乡推行“完全的乡自治”,同时乡长、县长、省长等管理者均采取民选,由“市民选举出同辈中靠得住的人去执行公役”。为了保证自治是“民治”,而不是“官治”,毛泽东号召各省、县、乡的市民觉悟起来,开展市民运动,推动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从专制者手里争得“自由民”的地位,担当起管理社会的责任,把本省、本县、本乡建设好。这样,许多“小中国”建设好了,“大中国”也自然就稳定了。这种观点,现实很快就让毛泽东放弃。
“马克思主义救国真理是毛泽东在求学与实践过程中经过不断地选择、对比和取舍后,才认准是唯一能够拯救中国的真理”[4]。毛泽东曾在当兵时期就开始讨论社会主义,尽管是“社会改良主义”。到了1920年夏,毛泽东“在理论上和某种程度的行动上,变成马克思主义者,并且自此以后,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1]年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苏联革命史的指导下,第一次成功地组织领导了工人运动。
在研究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经验的过程中,毛泽东预测“一千九百一十九年以后,设有战争,就是阶级战争。”并高度赞扬“世界革命”的人类解放运动,为各国平民所取得的胜利而欢呼,特别是俄国革命的胜利,认为“俄国的旗帜变成了红色,完全是世界主义的平民天下。”[2]到了一九二零年九月,毛泽东对俄国革命成功的原因分析指出“列宁之以百万党员,建平民革命的空前大业,扫荡反革命党,洗刷上中阶级,有主义(布尔失委克斯姆),有时机(俄国战败),有预备,有真正可靠的党众,一呼而起,下令于流水之原,不崇朝而占全国人数十分之八九的劳农阶级,如响斯应。俄国革命的成功,全在这些处所。”[2]因此,毛泽东觉得“俄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文明国”,决定在中国进行两三年的研究后,就要组织一个游俄队,留学俄国,寻求救国道路[2]。
在对俄国革命的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毛泽东对自治救国、教育救国等主张逐渐产生怀疑、舍弃。他认为“自治问题发生,空气至为黯淡。”“吾人惟有不理一切,另劈道路,另造环境一法。”对用教育救国的方法,他强调,必须一要有钱,二要有人,三要有机关,现在无产阶级什么也没有,资产阶级不但有机关,而且有议会、政府、军队、警察、银行、工厂……因此,“共产党非取政权,且不能安息于其宇下,更安能握得其教育权?……教育的方法行不通,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而不采。”[5]他进一步强调,中国人民要求得到彻底的解放,“唯有步俄国和匈牙利的后尘,实行社会主义大革命”[3]。与此同时,毛泽东还主张学习列宁的建党思想,二年内在中国“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主义明确、方法得当,和俄国一致的党”,这是改造社会“神经的中枢”,并对确立党的指导思想时,谈到“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它“不象唯理观之不能证实而容易被人动摇”[3]。
此时的毛泽东最终放弃了以前的所有救国思想,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救国方案,并且再没有动摇过。究其原因,一是马克思主义救国方案在苏联取得了成功,有现成的经验可学。二是马克思主义救国方案有具体的实施方法和目标,建立的是人民大众的共和国,实现的是社会主义,最终是远大的共产主义。三是马克思主义倡导的正是毛泽东所追求的,就是人民不再遭受剥削和压迫,国家民族不再遭受殖民和奴役,人民能够过上幸福自由的生活。四是毛泽东具有近世以来湖湘人的突出特色,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紧跟时代,与时俱进以及强烈的责任心”[6]。
从毛泽东救国思想的发展历程可知,先进的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的救国方案,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几百年,几十代人的艰苦探索。毛泽东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救国道路,并为建立共产党做出贡献,也是通过不断的对比、研究、取舍,从诸多救国主张和行动中挑选出来的。因此,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成为救中国的指导思想,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是中国历史实践的证明。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新的历史责任下,广大大学生应该坚定不移地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时刻心系民族命运、心系国家安危、心系人民利益,“励志自强”、“改过自新”[7],以顽强的毅力不断战胜自我,克服各种困难,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者、继承者、实践者和传播者。
首先,要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理念和精神支柱。当前,国际国内问题格外复杂,矛盾异常突出。大学生必须用长远的眼观看待发展的机遇和存在的挑战,用战略的视野维护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切实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在人生的关键时期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时刻牢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立志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终身奋斗,使自己努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8]。
其次,要坚持把个人成才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兴衰紧密结合起来。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个人志向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地结合起来,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为造福世界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他们的青春绘出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当代大学生深受各种思想的诱惑,多重价值观念的影响很类似青年毛泽东接受各种救国思想,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鱼目混珠,泥沙俱下。但是,不管怎样,选择真理的正确道路只有一条,这就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实践证明了的,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青年人富有遐想和抱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这是青年人的特点,也是优点。但需懂得,个人的抱负不可能孤立地实现,只有把它同时代和人民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本能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才能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如果脱离了时代,脱离了人民,必将一事无成。”[9]
[1] [美]斯诺.毛泽东自传[M].汪衡,译.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22,24-25,40,28,25,60.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 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5,1,8,85-87,96-97,293,394,507-508,504,507-508,476.
[3] 谭双泉.中国近代思想史(1840-1949)[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22,282,282.
[4] 李磊骏.毛泽东早期救国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启示[J].娄底: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5):10-12.
[5] 杨金鑫.青年毛泽东与近代湖湘文化[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76.
[6] 丁仕原.从湖湘文化看丁玲早年创作心态[J].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5):52-54.
[7] 刘亦工.论励志自强的内涵[J].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5):10-11.
[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0.
[9]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4-125.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Practical Signif i cance of Mao Zedong’s Thoughts of Salvation
LI Lei-jun
(Mathematics Department of Xiangnan University, Chenzhou 423000, Hunan, China)
Ambitious young Mao Zedong, concerning for the fate of his nation, actively sought the ideal way of salvaging the country. During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the road of saving the nation, the young Mao Zedong, who was eclectic and gave it deep thinking, proposed and advocated a variety of national salvation thoughts, but the fi nal choice was Marxism salvation and embarked on a road of Marxism salvation. Probing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ao Zedong Thoughts to save the nation, it has a profound meaning for contemporary young college students to advocat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hold high the great banner of Marxism and take the great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ao Zedong; salvation thoughts; development path;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practical signif i cance
A8
A
1673-9272(2012)04-0038-04
2012-05-20
湖南省教育厅2010年度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毛泽东求学经历对当代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意义研究”(编号:10C1214)。
李磊骏(1969—),男,湖南嘉禾人,湘南学院数学系高级政工师,硕士,研究方向: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本文编校:徐保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