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乾坤 闫玮娟 楚燕萍 李桂粉 代新年
(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全军神经疾病诊疗康复中心,266071)
脑卒中后病人常会出现上肢痉挛(即达到BrunnstromⅢ 阶段),痉挛(spasticity)是由不同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是以肌肉的不自主收缩反应和速度依赖性的牵张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是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一个组成部分[1]。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在恢复过程中出现肌张力增高或痉挛状态是严重影响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如不积极治疗可导致患肢永久性的高肌张力、关节挛缩和运动模式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代康复医学主要采用A型肉毒毒素[2]、矫形器[3]、手术[4]等进行治疗。笔者运用手法与徒手牵引相结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疗效。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02—06就诊于我院康复科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36例,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卒中,并排除痉挛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可能。本组病例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36~69岁;病程14 d~30个月。
1.2 诊断标准 ①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脑卒中的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70岁,发病14 d以上;③患者有上肢痉挛的症状,达到BrunnstromⅢ阶段;④有脑部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
1.3 治疗方法 ①低强度长时间持续有力徒手牵引法:患者坐位,治疗者站在患者患肢侧,患者患肢外展,治疗者握住患者的手腕部进行低强度长时间持续有力地牵引。在牵引的过程中,运用推拿中的抖法,抖动患肢,5~10 min/次,5次/周,10次为1个疗程。②利用滚筒进行患肢的牵引法:患者坐位,Bobath握手,双手在滚筒上尽量前伸,臀部稍离座椅,治疗者握住患者的手腕部并嘱咐病人下坐,利用患者的自身力量进行牵引,2~3 min/次,一周5次,10次为1个疗程。③拇指垂直点揉按压法:患者坐位,取患侧上肢极泉、尺泽、曲池、手三里、孔最、内关等穴位,采用拇指垂直点揉按压上述穴位,直到患者有酸麻胀痛感并出现患肢不由自主地阵发性抽搐为宜,每穴位操作2~3 min。一周5次,10次为1个疗程。上述穴位在经筋结合点处,采用经筋结点穴位结合关节活动有效地改善了中风后上肢的痉挛状态,促进上肢运动功能恢复[5]。
1.4 疗效标准 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定工作由同一治疗师进行,基本痊愈:改良的Ashworth评级恢复至0级;明显好转:改良的Ashworth评级恢复至2级以上,但尚未达到0级;好转:改良的Ashworth评级恢复至1级;无效:改良的Ashworth评级无变化。
36例患者均在1个疗程后好转,2~6个疗程痊愈。经随访3个月以上,按上述标准痊愈27例,明显好转9例。
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常引起疼痛和上肢各关节活动受限,从而使周围肌群发生继发性痉挛。肌痉挛可以进一步发生压迫症状,同时造成关节活动减少,血液循环障碍。在脑卒中后进入上肢痉挛期,严重的肌痉挛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必须进行康复干预,现代康复医学主要采用药物、物理治疗及手术治疗;但疗效并不十分理想。笔者采用手法与徒手牵引相结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其康复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抑制偏瘫侧痉挛和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
笔者采用徒手牵引,牵引力既可以作用到上肢关节,使关节发生一定的分离,有利于加大关节的间隙,从而增大关节的活动度。牵引力又可作用于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有利于拉长挛缩或短缩的软组织,改善或重新获得软组织的伸展性,降低肌张力,逐步缓解痉挛的肌肉。刺激拮抗肌侧的穴位为主,促进了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的联系,起到了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舒筋活血、滑利关节的作用,抑制偏瘫侧痉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通过手法与徒手牵引相结合的方法使上肢痉挛的肌肉得到松解,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调节肌张力,缓解疼痛,有利于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从而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1]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667.
[2]罗曙光,王进,吴小平,等.A型肉毒毒素协同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痉挛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9):817-820.
[3]张进华,王玉霞,杨正,等.动态与静态踝足矫形器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的疗效比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1):45-48,58.
[4]林成杰,梁娟.脑卒中痉挛状态的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2):181.
[5]梅荣军,王永亮.推拿经筋结点结合关节活动治疗中风偏瘫上肢痉挛25例[J].中医药信息,2011,28(2):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