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弘功业试论

2012-01-21 14:41朱锦程
关键词:晋书荆州将军

朱锦程

(华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刘弘功业试论

朱锦程

(华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明末清初之际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在其著名的史论著作《读通鉴论》中谈到“晋保江东以存中国之统,刘弘之力也。……微弘,则琅琊南迁,王导亦无资以立国。”刘弘作为西晋末年的重臣,不溺陷于八王之乱的纷争厮杀之中,而是端持正道,保境安民,尤其是平治荆州、江南地区的战乱,并选贤任能,协调南北,为后来琅琊王司马睿的南迁奠定了基础,不愧为社稷之臣。

刘弘;荆州;东晋

陈寅恪先生论及两晋更替之际,北人被迫南徙江东,王导调和南北助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时,指出:“王导之笼络江东士族,统一内部,结合南人、北人两种实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独立,文化因得以延续,不谓民族之功臣,似非平情之论也。”[1]这一见解对于东晋创建史的研究极为重要。而明末清初之际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在其著名的史论著作《读通鉴论》中谈到“江南早定,刘弘之功茂矣哉!”“晋保江东以存中国之统,刘弘之力也。弘任陶侃、诛张昌、平陈敏,而江东复为完土。……微弘,则周玘、顾荣、贺循无所惮而保其贞;微弘,则陶侃无所托以尽其才;微弘,则琅邪南迁,王导亦无资以立国。”王夫之此见解甚为独僻。在陈寅恪、王夫之二位先生的启发下,本文试图以刘弘生平宦迹入手,就刘弘对于晋王朝延续的功绩进行一点探讨。

一、刘弘的家世

《晋书·刘弘传》记载:“刘弘,字和季,沛国相人也。祖馥,魏扬州刺史。父靖,镇北将军。”但《书钞》三十七引徐野民《晋纪》作刘弘字季和,而《三国志·魏志·刘馥传》注和习凿齿著《襄阳耆旧记》中均引孙盛《晋阳秋》作另一种说法:“刘弘字叔和,熙之弟也”。1991年刘弘墓在湖南安乡被发现,其中出土了一枚双面玉印,印文分别为“刘弘”和“刘和季”,[2]证明了《晋书》记载的准确性。《三国志》有刘馥、刘靖父子传。刘馥曾被曹操任命为扬州刺史,期间修筑合肥城、安抚流民山越,大力推行施恩感化政策,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又设立学校,推广屯田,修建水利灌溉农田,同时整饬防务,储备战略物资,抵御孙权的侵扰等。其子刘靖历任庐江太守、尚书、河南尹、大司农卫尉等职,进爵广陆亭侯,后被任命为镇北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刘靖受到父亲的影响,在任期间也勤政为民,大兴文教。在幽州修治广戾陵渠大堨,灌溉农田,并整顿边防。

据《晋书·刘弘传》记载,刘弘“少家洛阳,与武帝同居永安里,又同年,共研席”。刘弘的出生年份并未说明,但据与晋武帝同年可以推测出是魏青龙四年(236)。刘弘卒于晋光熙三年(306),终年七十一岁。

二、刘弘的仕途宦迹

凭借显赫的家世和早年同晋武帝同学的经历,刘弘的仕途很顺利。据《晋书·刘弘传》记载:“以旧恩起太子门大夫,累迁率更令,转太宰长史。张华甚重之。由是为宁朔将军、假节、监幽州诸军事,领乌丸校尉,……封宣城公。”[3]魏晋南北朝史学者韩国磐先生曾在撰文中对刘弘上述经历官衔的范畴和品位进行考证,梳理出刘弘的官职升迁之路。另据《水经注》记载“晋元康四年,君少子骁骑将军平乡侯,受命使持节监幽州诸军事,领护乌丸校尉宁朔将军。”[4]同《晋书》中“假节、监幽州诸军事”有所区别。《晋书·职官志》言“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3]而《晋书·陶侃传》又记载刘弘为荆州刺史时曾对陶侃说过“吾昔为羊公参军,谓吾其后当居身处。”可知刘弘也曾担任过荆州都督羊祜的参军。

此外在《晋书》中另有两处提到“刘弘”的记载,其一为《晋书·司马伷传》:“平吴之役,率众数万出涂中,孙皓奉笺送玺绶,诣伷请降。诏曰:‘琅邪王伷督率所统,连据涂中,使贼不得相救。又使琅邪相刘弘等进军逼江,贼震惧,遣使奉伪玺绶。’”另一处是《晋书·贾后传》:“伦乃矫诏遣尚书刘弘等持节赍金屑酒赐后死”。赐死贾后一事《资治通鉴》也有记载,见卷八十三:“永康元年……己亥,相国伦矫诏遣尚书刘弘赍金屑酒赐贾后死于金墉城”。赐死贾后和平吴之战,这两件事均不见于刘弘本传。元代李治在其《敬斋先生古今黈》卷十一、十二中提到“刘弘有二。其一自有传,见列传第三十六卷,为镇南将军。其一京兆人,挟左道,客居天梯第五山,然灯悬镜于山穴中为光明,以惑百姓,受道者千余人,见张寔传。”清代万斯同所著的《晋方镇年表》云永康元年(300年)“弘入为尚书,王浚,宁朔将军,都督幽州诸军事。”但万斯同却没有列举所依据的资料,故而不知其所据。而近代学者在论及刘弘时未曾对上述二事进行考辨,但根据刘弘深得羊祜、张华二位伐吴派的器重且曾为羊祜荆州参军来看,参与伐吴之战似不违情理。而《众家编年体晋史》中孙盛的《晋阳秋》记载“三月齐王囧起兵讨伦,四月攻孙秀于中书省,斩之。孙秀为赵王伦侍郎,刘弘为琅邪内侍,廉秀于伦,遂为所信。弘谓人曰:“孙秀校才,其志难满。”此材料表明贾后被赐死之际,刘弘身在洛阳,曾为琅琊王的参谋,并得到赵王司马伦的信任,所以赵王伦派遣刘弘去赐死贾后是也是有可能的。

上述《水经注》和《晋书》中的两则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刘弘本传在其平叛张昌之前记载的简略。

刘弘不仅仅出身世家,更在为官过程中颇有政绩。比如上文中提到羊祜对其的肯定和寄望就是其一,其在幽州更是“甚有威惠,盗贼屏迹,为幽朔所称”、“勋德兼茂”。所以后来张昌起兵后,被调任参与征讨。虽然从刘弘被任命征讨张昌到病逝只有短短的四年时间,但在《晋书·刘弘传》中关于这段时间的记载却占了整文的绝大部分。“从太安二年(303)到永兴三年(306),刘弘在荆州前后不过四个年头,而二千一百四十余字的《晋书》刘弘本传,却有两千余字记载其在荆州事迹,记其在幽州及更前事迹却不到一百二十字。可见史官为刘弘作传,就是要记他在荆州的事迹的。”[5]而船山先生所言的“刘弘之功茂矣哉”、“刘弘之力也”也主要是基于刘弘这段时间内的作为。

三、刘弘的爵位、官衔

太安二年(303)朝廷任命刘弘“使持节、南蛮校尉、荆州刺史”率军前往征讨张昌,后又任“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张昌之乱平定之后因功拜“侍中、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永兴三年(306)进“车骑将军,开府如故”,卒后追赠“新城郡公,谥曰元”。[3]韩国磐先生对于刘弘在幽州及其之前的任职官衔做了详细的考据,但没有对刘弘的封爵和幽州之后的官衔进行相应的考据,笔者依据韩先生的方式补足这部分内容。

(1)平乡侯。《水经注》记载刘弘在幽州前曾被封为“平乡侯”,虽然《晋书·地理志》中有平乡县,在冀州内,但其属于赵国;且五等爵在元康元年前,仅在咸熙元年和泰始元年封授,对象均为西晋开国功臣,凡在这三次授封以外所封之侯,皆应是列侯。故而平乡侯应当属于西晋封爵制度中列侯的乡侯,品秩第四。

(2)宣城公。刘弘在幽州时因“勋德兼茂”被封为“宣城公”,宣城县原属丹阳郡,晋武帝平吴后,于太康二年分原吴丹阳郡的宣城等十一县为宣城郡,隶属扬州。湖南安乡刘弘墓出土的两枚金印中有一刻“宣成公章”,与记载相吻合,且晋官品中的公、诸位从公、开国郡公、县公爵皆为一品,依照礼制可配“金印紫授”。

(3)使持节、南蛮校尉、荆州刺史。上文提到《晋书·职官志》记载“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晋书·职官志》又言“护羌、夷、蛮等校尉,案武帝置南蛮校尉于襄阳,……元康中,……南蛮校尉为荆州刺史。”又《通典》卷二十三“自魏以来,庶姓为州而无将军者,①笔者注:庶姓谓非司马氏帝族。谓之单车刺史,凡单车刺史,加督进一品,都督进二品,不论持节、假节。”刘弘并非司马氏皇族,而领荆州刺史又无将军头衔,所以此时应以南蛮校尉、刺史领兵为四品官秩。

(4)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余官如故。余官应指前文中提到的“使持节、南蛮校尉、荆州刺史”。镇南将军,东汉末年刘表始有,西晋时品秩为三品,且刘弘墓中亦出土一枚刻有“镇南将军章”的金印。魏文帝黄初三年,始置都督诸州军事,或领刺史。及晋受禅,都督诸军为上,临诸军次之,督诸军为下;依上文刘弘为单车刺史加都督,依制当进二品。

(5)进拜侍中、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刘弘本传虽未记载余官如故,但根据后来陈敏寇扬州时“弘乃解南蛮,以授前北军中候蒋超,统江夏太守陶侃、武陵太守苗光”,可见此次加封后刘弘应当如前次一样保留着南蛮校尉、荆州刺史、都督荆州诸军事等职位。《晋书·职官志》提到侍中,“魏晋以来置四人,别加官者则非数。掌傧赞威仪,大驾出则次直侍中护驾,正直侍中负玺陪乘,不带剑,余皆骑从。御登殿,与散骑常侍对扶,侍中居左,常侍居右。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及江左哀帝兴宁四年,桓温奏省二人,后复旧。”[3]侍中官品第三,刘弘的侍中头衔应是加官,侍中是门下省官,参与机要,直侍君主左右,与君主关系特别密切,政治影响力重大。甚至君主对于侍中的信任远胜于徒有虚名的三公,刘弘被加侍中衔,充分表明了朝廷对他的信任和褒奖。镇南大将军,“四征镇安平加大将军不开府、持节都督者,品秩第二”。“开府仪同三司,汉官也。殇帝延平元年,郑骘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之名,始自此也。及魏黄权以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之名,起于此也”。

(6)车骑将军,开府及余官如故。《晋书·惠帝纪》记载永兴二年八月辛丑“车骑大将军刘弘逐平南将军、彭城王释于宛”,与刘弘本传永兴三年进号车骑将军相异。案《晋书·惠帝纪》在其后冬十月丙子又有诏曰“……镇南大将军、荆州刺史刘弘,平南将军、彭城王释等,其各勒所统,径会许昌,与乔并力。”惠帝纪前后记载相矛盾,今从刘弘本传永兴三年(306)。车骑将军,始于汉文帝元年,用薄昭为车骑将军。《宋书·百官志》言“魏世车骑为都督,仪与四征同。若不为都督,虽持节属四征者,与前后左右杂号将军同。其或散还从文官之例,则位次三司。晋、宋车骑、卫不复为四征所督也”。《晋书·职官志》载“车骑将军,开府者皆位从公”,“诸公及开府位从公者,品秩第一”。

(7)表赠弘新城郡公,谥曰元。光熙三年(306),刘弘卒于襄阳。新城郡为魏置,统房陵、绥阳、昌魏、沶乡四县,户一万五千二百,初属荆州,惠帝时改属梁州。谥“元”,根据《逸周书·谥法解》所载,元为上谥,“能思辩众曰元,行义说民曰元,始建国都曰元,主义行德曰元。”西晋的爵位册封等级繁复,如五等爵中有侯,而在男爵之下又有县乡亭侯等。《通典》卷十九曰“晋亦有王、公、侯、伯、子、男,又有开国郡公,县公,郡侯,县侯,伯、子、男及乡亭、关内等侯,凡十五等。”虽然对于刘弘的追赠没有提及食邑,但无疑“新城郡公”是比较高级别的追赠,开国郡公官品为第一品,依《晋会要》所列,两晋共29人被封为开国郡公,①笔者注:此处所列被封者当是非皇族且为始封,不含袭爵,亦不含非晋政权册封的自立。此列亦有争议,诸如羊祜、荀勖固辞为侯等,此种争议本文暂且不做深入讨论。其中只有王绅、顾荣、谢安、刘弘四位是死后追封,由此可见朝廷在刘弘病逝后对其一生功绩的肯定和高度褒奖。

纵观刘弘仕途之路,还是颇为顺利的,当然这不只与其出身官宦士族有关,更重要的是其为官有道,不仅有功于晋室,更造福于黎民百姓。

四、刘弘对晋室南迁的作用

1.戡乱荆州,和解纷争

荆州在魏晋时一直是个重镇,东晋以后有“荆扬司牧,事同二陕”[6]之说,尤其是在黄河中原地区成为诸王混战、五胡兴起的情形下,荆州已是晋王室最后的屏障。而张昌、陈敏等人却伺机聚众叛乱,“荆、江、徐、扬、豫五州之境,多为昌所据。……昌更置牧守,皆桀盗小人,专以劫掠为务。”[7]给当地的生民带来了无尽的祸患。吴地旧臣也拥护陈敏,蠢蠢欲动,“凡江东豪杰、名士,咸加收礼,为将军、郡守者四十余人;或有老疾,就加秩命。”江东大士族顾荣也劝进陈敏“中国丧乱,胡夷内侮,观今日之势,不能复振,……荣常忧无孙、刘之主有以存之。今将军神武不世,勋效已著,带甲数万,舳舻山积若能委信君子,使各尽怀,散蒂芥之嫌,塞谗谄之口,则上方数州,可传檄而定。”[7]后又同周玘游说甘卓“若江东之事可济,当共成之。”

刘弘在接到朝廷的任命之后,即调遣陶侃、蒯恒、皮初等人围剿,“屡与昌战,大破之”,于叛乱次年擒获张昌。后又遣陶侃、苗光、应詹等率军助力讨伐陈敏,永嘉元年(305)二月陈敏被斩于建业,“若夫辑宁江、湘,奠上流以固建业者,则刘弘矣。”[8]刘弘平息江南祸乱,安定士民,为同年九月琅琊王睿顺利南渡扫清了障碍。刘弘的努力使得江东免受战乱的过度摧残而复为完土,“时天下大乱,弘专督江、汉,威行南服”,震慑了吴地士族,“微弘,则周玘、顾荣、贺循无所惮而保其贞,”[8]江东士族的稳定成为后来琅琊王睿重要的立国之资。

刘弘在治理荆州期间,关切百姓,安抚流民。西晋末年因战乱和天灾等逃难到荆州的流民有十余万户,其中羁旅贫乏,多为盗贼。安抚流民不但决定着流民的生计前途,而且还直接关系到人口流入区的社会稳定,尤其是关系到外来流民同当地民众的利益纷争。刘弘上表朝廷建议采取措施安抚流民,无果之后,刘弘“乃给其田种粮食”,劝课农桑、宽刑省赋。此外还解除占山封水的弊令,与百姓共享其利[3]。所以在刘弘治理荆州期间,益、梁流民不仅与当地百姓相安稳定,还岁用有年,百姓爱悦。“生聚之者数十年,民安、食足、兵精、刍粮、舟车、器仗,旦求之而夕给。”[8]刘弘在百姓心中甚有威望,人皆感悦,称赞“得刘公一纸书,贤于十部从事”[3]。刘弘卒后,“父老追思弘,虽然《甘棠》之咏召伯,无以过也”。[3]

永兴元年(304)益州刺史罗尚被李雄击败,派使者向刘弘告急,请求增援粮食。州主簿以运输路途太远且缺人护送为由,只调派五千斛米给罗尚,刘弘却说“天下一家,彼此无异”,于是供给三万斛米,又派遣何松领兵驻守巴东做罗尚的后援,罗尚也凭借这些粮食坚持防御。

刘弘在戡乱荆州的同时还注意维持正道,劝解诸侯王的纷争,稳定时局。东海王司马越征讨司马颙,颙假诏使刘弘攻越,弘不为颙攻越,亦不为越攻颙,而是移书责其罢兵。“今奸臣弄权,朝廷困逼,此四海之所危惧,宜释私嫌,共存公义,含垢匿瑕,忍所难忍,以大逆为先,逢迎为急,不可思小怨忘大德也。”[3]刘弘还向惠帝建议使用类似西汉“擅兴律”的方法,“自今以后,其有不被诏书擅兴兵马者,天下共讨之”,以制约地方官员的肆意兴兵。

2.选贤任能,协调南北。

刘弘病逝于光熙三年(306),次年琅琊王睿和王导等渡江移镇建业,既而创建东晋王朝。陈寅恪先生在提及东晋的建立和稳定上,认为最有功绩的人物是王导,而王导的功绩就在于成功协调了南北各阶级的利益,使得二者坚定地支持东晋政权。而在王导之前,刘弘就已经意识到笼络南人、协调南北矛盾的重要性。在戡乱和治理荆州时选贤任能,不仅在南下的流民中擢其贤才,更注意“就其地,得其人,定天下之大略也”[8]。陶侃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陶侃是江西鄱阳人,且出身寒门,但刘弘却看中他的才能,委以重任、以诚相待。而陶侃也没有辜负刘弘的信任,数平叛乱、安定南土。晋室南渡后依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平定苏峻之乱后官至太尉、都督八州军事等。陶侃不单对东晋的建立与维持在军事上做出贡献,且本身亦甚有治绩,“雄毅有权,明悟善决断”,治下荆州太平安定,“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3],深受百姓爱戴。时尚书梅陶书曰:“陶公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陆抗诸人不能及也。”后谢安云:“陶公虽用法,而恒得法外意。”[3]陶侃出身庶门,却以其一生的功绩得到名流士族的认可与推重。

此外如皮初,永兴初年即随孝王略到荆州,在平定张昌之乱后,论功行赏推荐皮初为襄阳太守,而西晋朝廷以皮初名位不高,改用刘弘的女婿夏侯陟。刘弘坚决反对,并上表说“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同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3]

再如虞潭、仇勃、郭贞等。虞潭为会稽余姚人,孙吴大臣虞翻之孙,“内坚明,有胆决”,其在张昌之乱中“忠诚烈正,首倡义举,举善为教”[3],被刘弘举荐为醴陵令。后虞潭屡统军旅,参与平定杜弢、王敦、苏峻等战事,救国扶民,官至卫将军、侍中、开府仪同三司等,封爵县侯。仇勃本是南郡小官,张昌兵至,他临危不畏,坚守抗争,被举荐为归乡令。张昌曾以尚书郎聘求郭贞议政,郭贞却隐逃不出,张昌以他的妻子女儿为质,逼迫就犯,但郭贞在强暴面前展现出忠贞的气节,被举荐为信陵令。

在提携南方贤能之士的同时也注意协调北方南下士人,如应詹,汝南南顿人,在平定张昌之乱中立下功劳“弘著绩汉南,詹之力也”,被任为南平太守。后保全一方安定,百姓称颂“拯我涂炭,惠隆丘阜。润同江海,恩犹父母”。又协助平息杜韬、王敦的叛乱,“入居列位,则嘉谋屡陈;出抚藩条,则惠政斯洽。”[3]后官至镇南大将军、仪同三司,封爵县侯,成为东晋一代名臣。

综上所述,刘弘在两晋交替之际虽然没能在中原内除奸佞、外御敌寇,但其利用受命南下的机会,竭力维持了荆州及江南地区的稳定,这不仅仅是其政治生涯的光辉,更为后来晋元帝南下江东建立东晋政权奠定基础。因而,在进行东晋创立的研究时,不应该忽视刘弘的功业。

[1]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M],上海:三联书店,2001:77.

[2] 安乡县文物管理所.湖南安乡西晋刘弘墓[J].文物,1993 ,(11).

[3] 〔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763,729,1763,732,1765,1767,1769,1675,1778,1779,1765,1765,1878.

[4] 王国维校.袁英光、刘寅生整理标点.水经注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460.

[5] 韩国磐.谈谈刘弘[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5.

[6] 〔梁〕沈 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2683,2715.

[8] (明)王夫之.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336,323,358,324.

A Study of Liu Hong’s Career and Achievements

ZHU Jin-che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Guangdong, China)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the great thinker Wang Fuzhi mentioned in his famous historical work Essays of Reading the Tzu-chih T’ung-chien that “It was Liu Hong’s contribution that the Jin dynasty could successfully keep the land in Jiangdong and remained Chinese traditions. Without Liu Hong’s efforts, even if the royal Langya moved to the south,Wang Dao won’t have the foundation to establish a state”. As an important general during the late Western Jin Dynasty, Liu Hong had not been entangled in the chaos of the Upheaval of the Eight Princes. He instead kept justice among people, defended the borders and pacif i ed the people. Especially, he governed Jinzhou and put down the war in the regions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Meanwhile, he appointed the good men and able men to off i ce, coordinated different forces from north to south. All these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he later Sima Rui’s move to the south. He deserves to be called the key person to the country.

Liu Hong; Jinzhou;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K23

A

1673-9272(2012)05-0134-04

2012-08-20

朱锦程(1988-),男,河南驻马店人,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秦汉魏晋南北朝史。

[本文编校:徐保风]

猜你喜欢
晋书荆州将军
闻鸡起舞
我家的“将军”
嵇绍重礼
闻鸡起舞
荆州棗林鋪楚墓出土卜筮祭禱簡
将军
崛起的荆州诗歌
小中见大尺水兴波(外一篇)——李白《秋下荆州》
将军驾到
枕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