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保雨
(南阳理工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河南 南阳47300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河南省的产业集群得到了长足发展,已形成一批以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分布广泛、发展迅速、有一定规模和数量、充满活力的产业集群。2009年10月17日-18日,产业集群领域的一场盛典拉开了帷幕,由中国产业集群研究院和中国产业集群万里行组委会主办的“中国产业集群万里行”活动走进河南长垣。中国产业集群万里行组委会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授予长垣县“中国起重机械名城”和“中国产业集群经济示范基地”2项殊荣,标志着河南省产业集群已经升级到了一个全新阶段,面临空前发展机遇[1]。目前,河南省产业集群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占全省GDP的1/3,2000年以来,保持着年均增幅23.4%的发展势头,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产业集群以科学的理论、有机的组织形式、合理的资源配置、充满活力的生产经营方式推动着全省经济的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据了解,河南全省2006年底有产业集群388个,产业集群的企业单位数占全部工业的18.0%,工业总产值占37.1%,从业人数占35.0%,上缴税金占42.1%,产品出口额占37.3%。2008—2010年5月间,河南省政府确定了180个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1.4万多个,营业收入和税收占全省二、三产业总产出与总收入的1/4,吸纳的就业人员占全省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近5%[2]。另据新华网河南频道2011年7月30日电(记者双瑞,林嵬),河南将符合主导产业集群发展方向的5亿元以上项目优先纳入省第二批重点项目,优先落实用地,优先协调贷款,在产业集聚区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00个,建成投产350个。另外,选择一批集群发展态势明显的产业集聚区,省市联动,加强指导,力争年内形成30个50亿元以上的特色产业集群。
2.1.1 涉及行业多,地域分布广。河南省大多数行业中都已形成不同发育程度和规模的产业集群。不但在钢铁、石化、汽车制造、煤炭等重化工业中形成100亿元以上产值的产业集群,而且在食品、轻工纺织、服装、建材等行业也形成一定数量的产业集群[3]。河南省18个省辖市都分布着具有明显产业集群特征的企业集群,半数以上的县、区也都出现了数量不等的产业集群。
2.1.2 发展速度快。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近几年,河南省多数产业集群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濮阳玻璃制品产业集群过去仅有零星几家小企业,1999年引进第一家省外投资企业,现已形成有企业128家的产业集群。其中,投资超1 000万元的28家,超1亿元的5家。地处郑州西南的服装加工产业集群,已形成拥有2 400多家服装加工厂、600多家配套生产厂家、10万多人从业队伍的大型产业集群。另外,还有近20万人的服装批发零售队伍,18家大型专业市场与之配套,生产的女裤达2亿多条,男裤1亿多条,其中,化纤女裤已占据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
2.1.3 以内源性发展为主体。河南省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与沿海发达地区以承接外来企业为主的特点不同,基本是依靠当地资本,在技术上通过模仿与改造发展起来的。目前,由外省企业迁入为主体的产业集群不到10家,由国外企业迁入拉动的产业集群更少。在举办带有招商引资性质的商务洽谈会上,不少外地企业考查后把目光转向其他省,这也折射出河南省发展落后于沿海地区,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非我不能,而是引资条件不如人也。
2.1.4 工业园区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载体。河南省多数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基本是融为一体的。多数企业在形成产业集群后,再由政府统一规划为工业园区,个别也有政府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后企业陆续迁入形成集群的。政府完善的园区设施和优良的环境建设,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河南省各级政府出于“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的愿望,大办开发区(工业园区、商贸区、科技园等),各类开发区曾高达1 600多个。
2.2.1 形成一批具有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产品。通过专一产品生产的集群发展,已形成一批质量优秀、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和品牌。如长垣起重机械占国内市场64%;荥阳阀门年产4 887个不同规格的阀门28万t,占国内市场30%;长葛人造金刚石占国内市场的50%;长垣的卫生材料占55%;尉氏的久龙牌三角带占64%;西峡炼钢专用护材占73%;三门峡浓缩果汁占60%,肉制品、方便面、速冻食品、味精等均为全国销量第一。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较高的有许昌毛发制品,在北美、非洲占17%份额;伊川金刚砂占世界市场的17%;长葛人造金刚石占国际市场的20%。
2.2.2 形成一批历史悠久、地方特色浓郁的产业集群。由于受历史文化和当地资源的影响,形成了一批乡土气息浓厚、有深厚产业文化底蕴的产业集群。南阳玉雕产品最早可追溯到7 000年前,形成加工业集聚也有4 000年历史。另有新郑、内黄大栆加工,三门峡苹果加工,固始柳编,鹿邑草编,许昌毛发,信阳毛尖茶,叶县清真牛羊肉加工,孟州桑坡羊剪绒等产业集群,都有上百年的历史。这些产业大多利用当地资源,扎根农村,承载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广大群众中产生深刻的影响,是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带有突出文化特点的产业对河南省政治、文化、经济都有重要的作用。
2.2.3 食品加工产业已成为河南省最大的产业。河南是农业大省,农副产品加工转化是河南产业的必然选择,也是河南省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变的关键。打造出全国第一食品加工业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这些产业主要分布于面粉加工、植物油加工、小食品、饮料、乳业、酒类、卷烟、茶叶、肉类加工、蛋类加工、速冻食品等小行业中。涌现出“三全”、“思念”、“科迪”、“莲花”、“双汇”、“金苑”等一批中国名牌,产值近3 000亿元,产品遍布全国各地。
2.2.4 形成一批资源利用率高、符合生态经济理念的产业集群。由于产业集群的集聚规模和产品链条的拉长,形成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效应。例如,长葛大周镇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废旧有色金属回收利用基地。大周镇现有金属加工企业118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产值30多亿元,而创造这些财富的竟是“废品、垃圾”。另外,三门峡苹果加工产业集群、义马煤化工产业集群、漯河肉类加工产业集群等,都在上下游产品开发和综合利用方面有很好的发展。
2.2.5 出现一批“OEM、ODM”方式的产业集群。“OE M”方式,俗称“代工生产”或“贴牌生产”方式,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时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资源整合的生产组织方式。尽管经济界对其有不同的看法,但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初期工业化地区,仍是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河南省产业集群中已形成一些以OEM方式为主的集群。如伊川县铸钢产业集群,武涉县前牛铸铁产业集群,固始县柳编产业集群等。这些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大多没有自己的终端产品和品牌,基本靠订单和客户提供图纸样品加工生产。
河南省产业集群的发展有赖于河南省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引导产业集群良性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有效融合,是构建基于产业集群的河南省区域创新体系政策的关键。河南省政府可以通过实施以“政府—企业—教育科研—中介服务”为路径、政策导向为辅助体系的高效区域创新体系(图1)。
图1 基于产业集群的河南省区域创新体系Fig.1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n Henan Province based on industrial clusters
建设支撑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关键是形成龙头企业支撑、集群共性技术平台完善、技术服务活跃的组合型产业体系,以此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形成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网络,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步提升。
随着集群规模的扩大和分工的细化,产品出现了差异化和层次化。原先的低档次产品市场因易于模仿最容易饱和,进而出现恶性竞争,利润空间缩小。此时,企业只有积极与上下游企业、技术服务中心、科研机构、教育培训机构和中介机构等密切互动,实现创新和扩散功能,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才能有利于区域创新体系拓展创新渠道[4]。如河南省虞城县南庄村钢卷尺产业集群就是基于家族关系的社会网络和基于价值链的贸易网络构成的企业之间的强联系,而企业与政府、中介机构、科研机构的联系构成了弱联系,这些强弱联系使企业通过互惠的正式或非正式契约安排,成功地超越了自身资源与能力的局限,通过吸收其他企业的资产、技术以及共享的产业能力实现了自我创新的发展。
开放性和特殊地理位置能够充分发挥河南省区域创新体系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带动河南省经济的发展。通过继续强化与地方科研院所、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创新机构的合作,实现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对接;利用区位优势,积极拓展区域间的科技合作,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吸纳国外科技资源为河南省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服务[5]。如河南省郑州市的服装加工业集群,其劳动力价格较低,在沿海发达城市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的形势下,郑州巨大的市场像磁铁,将南方一些中小服装加工企业吸引过来,成功实现了产业迁移。郑州市服装产业集群的形成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在世界范围的梯度产业大转移过程中,结合本地的区位优势,指导地方建好产业转移承接平台,承接国内外发达国家、地区的产业转移,是加快河南省工业化进程和实现中原经济崛起的关键。
河南省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体系也是根植于河南省的传统文化和创新意识之上的。产业集群如要做大做强,就必须形成特有的产业文化。河南省各地市拥有良好的商业传统和地方特色,为河南省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持。随着产业集群的壮大和提升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河南省要继续完善这种创新精神,不断增加新的积极因素[6]。如南阳玉雕产业文化的核心就是“玉文化”,传统的工艺技术和独特的资源环境为这类产业集群提供了独一无二的难于模仿的产业特定性知识。
实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拉长产业链条[7],促进企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通过聚集经济与乘数效应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三门峡苹果加工产业集群,带动了周边3个省43.33万hm2苹果种植产业,淘汰的老果木又促生了50多家木材加工厂,果品加工业带动了近百家印刷包装业、运输业,果渣又造就了7家饲料厂,种植业又拉动了化肥、农药的发展,形成综合利用、互动发展的大产业集群链条。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引导核心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设备;跟踪世界先进技术,提高产业技术水平,要充分利用当地研究机构和企业研发力量,做到产、学、研真正结合。如南阳理工学院实施的“星月计划”,与汇森公司深度合作共建汇森实验大楼,发挥当地的专业性人力资本的优势,加强自主创新,使产业集群获得技术含量的提升,把河南省的产业集群不仅建成产品加工基地,更要建成产品创新基地。
加大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配套能力强、聚集效应明显、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各类园区要根据自身条件和产业规划目标,培育区位优势,优化政策环境,促进区内中间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鼓励企业之间建立垂直或水平的技术关联,加强园区高新技术企业与大学的联系,借助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的声誉促进园区聚集机制的形成。
一方面,集群品牌是集群内企业通过良好的质量、全面周到的服务等积累起来的整体声誉,透过集群品牌可以使顾客增强对企业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品牌是质量与信誉的保证,是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加大名牌推介力度,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提升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等。
漯河市源汇区产业集群就是在龙头企业“双汇集团”的带动下,派生出“汇通”、“豫汇”、“金运”、“汇东”等一批肉类加工企业,他们吸纳“双汇”的技术、管理、营销理念,在生产管理、销售等方面基本照搬双汇的模式,甚至连骨干力量都从“双汇”挖掘,使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一下就提升到先进水平,并带动了整个地区产业素质的提高,体现出产业集群整体功能的溢出效应。
河南省尚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条件相对较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集群形成发展的硬环境,为本地企业家的创业和外地企业家的投资奠定良好的基础。河南省可以从创造合理的制度环境和良好的政策环境方面下功夫,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强化服务创新,加快专业市场、现代物流体系、金融服务体系、人力资源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完善的产业配套环境。
河南省正处在集群产生时期,其各方面的优势还没有体现出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没有政府的有效帮助,集群的产生就会很艰难,甚至有可能出现夭折。所以,省政府要根据各地市的资源、环境条件进行科学规划,如南阳的玉雕、漯河的食品加工、长垣县的“中国起重机械名城”等。此外,集群内部的公平竞争、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以及集群外部的市场环境建设均离不开政府的参与。
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应尽量选择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的高新技术产业,使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从依靠投资、廉价劳动力以及过量消耗资源转移到对科技力量的投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上来,同时避免同一产业、同一产品的重复布局,避免无序竞争、盲目发展。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并且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8],推动以技术、组织、制度和区域为基础的“倒金字塔”结构的进一步拓展,使区域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Admin.集群兴县,中国产业集群万里行正式启动[EB/OL].(2009-10-04)[2012-04-30].http://www.1-1.org/conference/ShowArticle.asp?ArticleID=82.
[2]双瑞,林嵬.河南年内或将形成30个50亿元以上的特色产业集群[EB/OL].(2011-07-30)[2012-04-30].http://www.ha.xinhuanet.com/add/hnnews/2011-07/30/content_23350809.htm.
[3]吴晓薇.河南省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及路径探析[J].商业文化,2011(3):123.
[4]付丹,李柏洲.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及要素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9):34-36.
[5]王秀云.领会精神 融会贯通 抓好落实[N].南阳晚报,2011-11-18(W3).
[6]范书琴.基于产业集群的河南文化产业创新体系构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5):60-64.
[7]王小卿.对河南省产业聚集区建设相关问题的研究[J].市场研究,2011(2):16-19.
[8]马涛.建设中原经济区 南阳大有作为[N].南阳日报,2011-11-18(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