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陷阱”的形成原因分析——兼论中国经济落入发展陷阱的必然性

2012-01-17 02:16杨文进沈亦君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增长率陷阱竞争力

杨文进,沈亦君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杭州310018)

“发展陷阱”的形成原因分析
——兼论中国经济落入发展陷阱的必然性

杨文进,沈亦君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杭州310018)

陷入“发展陷阱”之前的追赶型国家,往往会出现以美元计量的人均名义GDP增长率快于以本币计量的人均实际GDP增长率,这实际上也就是国际相对成本的上升和国际相对竞争力的下降,国内外市场因此会不断被更低收入国家蚕食;人均美元收入的快速提高产生的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会导致大量有效需求向发达国家转移。这些表现在企业收支上,也就是成本的提高与收入的减少;在国家层面则表现为外贸收支逆差增加和外汇储备减少或外债增加,由此落入“发展陷阱”。我国目前可能正处在该陷阱的入口。

发展陷阱;汇率;相对竞争力;有效需求

历史经验证明,追赶型国家的经济在经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并达到一定水平后①,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进入增长乏力、难以向上有效突破的阶段,这也就是所谓的“发展陷阱”。其中的原因,人们曾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但却不能从经济学意义上给出一般性解释。本文将从经济学意义上,即成本收益的角度,对此给出一般性解释,同时分析我国经济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

一、文献综述

大部分学者都将拉美的增长停滞不前归咎于其发展模式以及由此导致的工业化落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拉美国家基本上选择了“进口替代”的发展模式。江时学(1995)认为[1],“进口替代”模式增加了拉美国家的经济自主性,但“进口替代”有其固有的缺陷:在“进口替代”的“容易”阶段结束后,劳动生产率水平低,经济效益不好的表现会越来越显著;在过渡到“进口替代”的“困难阶段”的过程中,国际收支越来越差。20世纪80年代以后,拉美国家纷纷采用“自由主义式”的“出口导向”发展模式。该模式在取得初期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功后,纷纷陷入债务和金融危机中,大量企业破产倒闭,使一

①这个水平既可能是低收入,如非洲一些国家,也可以是中等收入国家,如南美洲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甚至可能是高收入国家,如日本等。些国家的政局受到冲击,经济与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因此,苏振兴(2006)提出[2],虽然拉美国家在工业化的道路上行驶了100多年,但是,由于其发展模式在“内向”和“外向”之间的来回摆动,造成了今天落入“发展陷阱”的结局。

有学者认为落后的工业化和过度的城市化是拉美国家陷入“发展陷阱”的原因。根据杜传忠等人(2011)研究中提供的数据,拉美国家的城市化超过发达国家仅仅花了20多年的时间,其在人均GDP处于3000到5000美元时,就实现了78%的城市化率[3]。陈昌兵(2009)根据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LIS数据库的数据做了统计,得到“西欧百万人口的城市年均人口增长率只有10‰~20‰,而拉美国家同类城市人口增长则为每10年翻1番”的结论[4],他认为,“这并不意味着拉美国家的工业化之快已对城市化提出了这样高的要求。到70年代中期,拉美地区城市人口已占地区总人口的60%,但工业人口的比重却不超过20% ~30%”①陈昌兵:《福利赶超与增长陷阱》,载《经济评论》,2009年第4期。。如此大的城市化率远远超过了工业化的承受能力,必定会因为农村劳动力未能完全被工业吸收而带来失业率的增加,必定造成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许多问题。

对“发展陷阱”的研究,也有着眼于收入分配方面的。蔡昉(2008)认为收入分配状况是导致国家之间产生分化的原因,他从日本、四小龙和拉美国家的基尼系数比较中得出结论,那就是越不发达的国家常常伴随着收入分配的异常不公平[5]。马晓河(2011)以巴西作为例子,认为巴西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是巴西的国民收入分配极不均衡,它的经济增长快于国民收入增长,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财富向富人集中,使得消费倾向很高的中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低,购买能力难以提高,结果使工业品增长空间受到限制[6]。樊纲、张晓晶(2008)将拉美的停滞与民粹主义的福利赶超结合在一起,认为在拉美各国,为了迅速提高低收入阶级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都想执行由政府主导的收入再分配和超出财政承受能力的补贴政策,效仿发达国家的就业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就是这种福利赶超制度,引起了拉美国家的财政赤字、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等一系列的不良后果[7]。

对于亚洲经济的研究,也基本是从产业结构,政策实施、收入分配等角度进行。程燕和范忠宝(1999)在对东南亚危机的探索中,认为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外资政策导致外债结构不合理,产业政策导致国内产业的虚实结构不合理,金融政策导致银行和企业债权结构的双重不合理[8]。江时学(1995)认为,东亚经济增长缓慢的一个原因是进口替代工业的经济效益差,主要是政府对国内市场的保护过度和无法达到规模经济。这也正是程燕等人提出的产业政策导致国内产业的虚实结构不合理的表现,是东南亚国家在赶超初期非常注重资本的投入而忽略全要素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结果。江时学同时认为,东亚经济增长缓慢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国际收支无法有效改善,由于进口替代只是改变了进口的构成,币值的高估和进口产品的刚性结构,都促使东亚国家的收支无法改善甚至恶化。这与外资政策密切相关,过度举债会使东南亚国家对外资的依赖性极高,对外资的引入必定同时存在对商品的进口,外资的进入领域也是东南亚国家急需要发展的领域,但获得的资本利润会外流,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

这些基于不同性质结构和发展模式的解释对深化人们对发展陷阱的认识显然有积极的意义,但也存在不足,如无法回答为什么结构差异和发展模式差异极大的国家之间,如日本与东南亚各国之间、东南亚各国与南美洲和非洲一些国家之间在各方面的差异都非常大,但最终却都避免不了落入发展陷阱的结局,由此说明发展模式和结构差异可能并不是发展陷阱形成的最主要原因,同时这些分析也未能从经济学的成本收益角度给出一般性解释。

二、企业收支变化中的“发展陷阱”

由于市场经济是由企业或厂商组织的,因此对“发展陷阱”形成机理的探讨,也应该站在企业的角度。需特别强调的是,本文所指的企业是宏观上的企业,即企业整体,而不是微观上的单个企业。也就是说,本文以企业为中心的分析,是建立在宏观经济循环模型,以厂商在要素市场上的支出(居民的要素收入)与产品市场上的收入的基础上展开的。

从企业角度来考察发展陷阱的形成原因,那么发展陷阱的形成一定是企业整体效益低下的结果。从成本收入关系的角度看,效益低下的原因,或者是收入一定时的高成本,或者是成本一定时的低收入,或者是高成本与低收入的并存。这种高成本与低收入形成的原因,很可能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收入国家的创新能力可以和低收入国家的低成本优势互补,而中等收入国家一方面暂不具备高收入国家拓展生产前沿的能力,另一方面原有的劳动力和资源的低成本优势也难以为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研究”课题组,2011)[9],“被主导成熟产业的、低工资的穷国竞争者和主导技术迅速变化产业的、追求创新的富国挤压在了中间”①①World Bank,East Asia and Pacific Regional Update,2007b.的结果。

图1

根据宏观经济循环模型,图1②② 在 四部门模型中,居民收入的一部分流入金融机构(即储蓄)和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以贷款形式转化为企业的投资支出和政府购买支出都是购买本国企业的产品,构成本国企业收入。这部分循环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收支平衡的循环,为了更好的说明企业收支的不平衡过程,故本文将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这两个部门从图中删除。表示被简化的企业整体的投入产出关系。购买要素的支出构成企业的总成本(以TC表示),这同时也是居民的收入(以Y表示);居民购买商品的支出,一部分购买本国企业生产的商品构成本国企业的收入(以C表示),另一方面购买外国的进口商品(以M表示);国际市场上外国居民对我国产品的购买构成我国企业的出口收入(以X表示)③③ 在 一个封闭的经济体中,从供给方面看,GDP=W+D+T+R(W代表工资,D代表资产折旧,T代表税收,R代表营业利润);从支出角度看,GDP=C+I+G。若不考虑政府部门,假定D=dK(d代表资产折旧率,K代表资本存量),R=r+n(r代表利息,n 代表企业利润),r=iK(i代表利息率)。因此,GDP=W+(d+i)K+n=C+I,即:成本 +企业利润=消费+投资。如果要素购买形成的企业成本等于国内消费需求时,那么企业利润来自于投资。当国内消费减少时,在短期,企业的利润可以通过增加投资来实现,但在长期,缺乏需求保证的利润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通过对曾落入发展陷阱国家经济资料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国家的人均美元增长率和人均实际增长率之间大体有着类似的变化关系。以泰国(图2)和印度尼西亚(图3)④④计算人均美元增长率与人均实际增长率,并对连续的每三年数据取平均数。为例,它们都是因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陷入“发展陷阱”的国家。在危机爆发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它们的人均美元增长率都高于人均实际增长率;而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则表现为人均实际增长率高于人均美元增长率。

图2 1981—2000年泰国两种人均增长率的非均衡变化

图3 1981—1998年印度尼西亚两种人均增长率的非均衡变化

我们知道,在国际比较中是采用人均美元GDP为标准的,由于受汇率变动的影响,人均美元GDP增长率是不同于以本国货币计量的实际与名义增长率的,特别是人均美元增长率与人均实际增长率之间表现为一种非均衡变化。从国际竞争关系看,各国之所以会在两种增长率不同关系中出现不同的发展结果,是因为这种关系决定了一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相对竞争力变化。由于以本币计量的人均实际增长率代表该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而以美元计量的人均GDP增长率则一方面代表该国的人均收入增长率,另一方面代表整个社会的平均成本增长率,当人均美元GDP增长率大于本币实际增长率时,代表绝对生产成本的增加,反映该国的相对国际竞争力下降。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在产品质量相似时,比较成本是决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提出相对成本竞争力指标概念来分析追赶型国家之间的竞争力:

当相对竞争力的指标大于1时,表示甲国的相对竞争力下降,乙国的相对竞争力上升;当相对竞争力的指标小于1时,表示甲国的相对竞争力上升,乙国的相对竞争力下降。

在市场经济中,相对竞争力的强弱变迁,必然要反映在企业整体的成本收入关系上,即它不仅影响成本,而且也同时影响收入,从而改变企业整体的效益。

从图2、3中可以看到,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一国的实际增长率往往要快于以美元计量的增长率,这意味着一国的成本增长率要低于收入增长率,其原因在于这个时期经济较不发达,要素供给丰裕而价格低廉,大量成熟技术和生产资料的引进,则会使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同时为应对外汇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往往会采取汇率贬值政策,所以这个时期会因绝对和相对(以美元衡量的)的低成本而在国际竞争中拥有绝对和相对优势。收入方面,由于绝对低廉成本形成的竞争优势,会不断地扩大该国的市场范围,(产品)出口收入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如泰国经济在1985年—1995年间的快速增长期间就因低廉的成本优势而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出口年增长率连年增加,特别是工业品出口的比重不断扩大,1989年前六个月的出口总值2400亿泰铢就比1988年同期的1844.648亿泰铢增长30%多。在这个时期,虽然对外贸易表现为入超,但进口的主要是资本品而形成资本存量,并不构成同期的成本支出,其引起的外贸入超则会导致汇率贬值而加强本国的出口竞争力。国内收入方面,则因居民人均收入低,因而对本国的产品的购买倾向大,如在60年代,日本的三种电器(电视机、冰箱、洗衣机)销售前景非常好,日本家庭对其需求相当大(孙执中,2006)[10];韩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本国农产品的积极消费政策,不仅扩大了内需,而且使得国内消费结构合理化,从很大程度上保障并推动了韩国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由于居民的收入来自企业的成本支出,所以这部分支出可以通过本国居民购买本国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形式回到企业手中。由此可见,在美元GDP增速快于实际GDP增速时期,一国会出现低成本与高收入的黄金组合,企业效益不断提高,由此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以本国货币计量的基本要素价格水平会出现较快速度的上升,同时汇率也会出现明显的升值,由此以美元计量的要素价格水平会以更快的速度上升,由此以美元计量的GDP增长速度会逐渐超过实际GDP的增长速度,并且两者间的差距会不断扩大。在这个时期,伴随经济成熟的资本存量规模扩大引起的折旧费用上升,也成为推高企业成本的重要原因。在成本快速上升的同时,相对收入却是不断下降的。原因有二。一是作为追赶型国家,同其他追赶型国家一样,技术都是引进的成熟技术,也就是说,彼此之间的产品是同质的,相互间的竞争主要取决于成本的高低,当一个国家要素成本因刘易斯拐点出现和汇率升值而快速上升时,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绝对与相对竞争力会不断下降,市场份额会持续减少,结果导致企业整体的产品收入持续萎缩。根据雁形假说,较为发达的国家产业重点的任何一次转移,都会为比较落后的国家创造市场的机会,转移的动力其实就是来自更加落后的国家拥有更加便宜的生产要素,一旦原来较为落后但取得快速增长的国家的成本优势丧失,那么这些工业自然会转移到拥有更加廉价生产要素或者说是相对竞争力更强的国家,与此对应,前者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份额自然也会被后者的产品所取代,就像如今的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将以前中国台湾和韩国拥有的轻工业市场占领那样(魏达志,2010)[11]。二是在与发达国家的关系方面,虽然追赶型国家的要素价格的绝对水平要低很多,但由于两者间的产品性质不同,发达国家生产的高品质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弹性与收入弹性,因此当追赶型国家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生活水平由数量型追求转向品质型追求后,大量的有效需求就会向发达国家转移,结果造成企业整体在成本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收入不断下降,最终导致经济发展在企业整体乏力的基础上陷入困境。与企业整体的高成本与低收入相对应,必然是国家外贸收支逆差和外债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它们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出现以外债偿付违约为契机的经济危机也就不可避免。

以上情况说明,追赶型国家在经济发展程度较低时,会出现一个低成本与高收入并存的黄金发展时期;当经济成熟到一定阶段后,则会经历一个高成本与低收入的困难时期,如果没有特别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社会经济结构,将不可避免地会落入发展陷阱。

需要特别指出,处于经济相对成熟时期的追赶型国家,影响企业低收入的因素中,出口收入的下降可能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因追求生活品质改善而产生的有效需求大量外流。如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几乎所有追赶型国家的人们都会出现大量购买国外奢侈品、出国旅游和留学的倾向,因为和发达国家相比,追赶型国家的企业成本在绝对水平上还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占首要地位的是有效需求的外流,即本国居民购买外国生产的在品质上更好、价格弹性大的产品,这部分由本国厂商支付的要素成本最终无法通过产品的出售而回流到厂商,结果导致企业整体的收支逆差。如果这种逆差是随着企业成本的自然上升而导致的,那么这种外流还不会那么严重,本国企业可以在此过程中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改善产品品质等方式以应对这种挑战,但如果成本的上升是由汇率的快速增值及其伴随的泡沫经济而产生,致使人均美元收入以数倍于实际收入的速度增长,那么企业将无法应对挑战,其结果必然是有效需求的大量转移。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大多数陷入“发展陷阱”的国家都会在此之前经历一个明显的泡沫经济和汇率上升并存的时代,其中最典型的当属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泡沫经济的出现,会吸引追逐利润的外国资本流入,引起汇率的进一步上升,这更加会加速以美元计算的成本上升。

所以,“发展陷阱”的形成是企业高成本与低收入并存的最终结果,是一个国家人均美元增长率长期大于人均实际增长率导致的以美元计算的实际成本迅速上升,相对竞争力不断下降,国内外市场不断被蚕食,同时追求生活品质改善而导致有效需求大量向外转移,由此产生的收支逆差不仅导致企业效益不断下降和国家经济乏力,而且导致国家外债不断增加,最终极易在各种因素下发生危机。

三、我国经济落入发展陷阱的必然性

从上面的分析知道,大部分落入“发展陷阱”的国家的相对竞争力都经历了由强减弱的变化过程,作为追赶型国家的我国,是否也在经历同样的过程呢?

图4 1979—2010年中国两种人均增长率的非均衡变化

从图4可见,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人均美元增长率明显小于人均实际增长率;90年代,两种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变得相对复杂;进入2000年后,趋势发生根本变化,人均美元增长率逐渐快于实际增长率,而在2005年汇改之后,人均美元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2010年超过1倍。

本文以公式(1)为基础,将我国与日本、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等国进行比较,试图得出我国在不同时间段的相对竞争力状况。

从表1可见,我国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相对竞争力,强于同期日本和东南亚各国;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金融危机暴发之前,我国的相对竞争力也强于东南亚国家;2000年之后,我国的相对竞争力不再保持以往的强劲势头,开始减弱,为此,本文将1982年至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的这段时期划分为我国相对竞争力不断上升的强盛时期,将2000年之后划分为相对竞争力不断减弱的时期。

表1 中国与各国相对竞争力的比较

在20世纪80年代到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的整个时期,从成本角度考察,我国充足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供给,加之政府人为压低的利息率和人民币的不断贬值,不仅使得我国的要素成本绝对水平极低,而且使得国际比较的美元成本更低,由此使我国企业面临非常低的成本负担。低成本带来的相对竞争力优势,则会不断地扩大企业在国内外的市场份额,人民币的持续贬值、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产业配套及其聚积的加强等,使企业的竞争力如虎添翼。正是受这种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影响,最终导致与我国产品结构和市场重叠的东南亚国家的国内外市场不断被蚕食,最终在1997年的危机中陷入衰退。因为与这些国家相比,虽然我国改革开放较迟,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基础科研和基础设施却更完善,最主要的是,人均收入和要素成本远远低于东南亚各国(见图5):1981年我国的人均 GDP仅为印尼的41%、泰国的39%;1990年我国人均GDP仍然只有印尼的49%、泰国的22%;1996年该比例分别为55%与23%。由于同属追赶型国家,技术和主要设备都是引进的国外成熟技术,产品具有同质性,因此相互间的竞争就是成本高低的竞争。人均收入的巨大差距,必然使得东南亚各国无法面对来自我国的竞争,市场不断被蚕食并最终发生危机也就不可避免,所以说,东南亚危机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相对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市场的不断扩张,也就是企业收入的不断增加,尤其是来自外部(国际贸易)收入的不断增长。另一方面,绝对的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低要求,因而支出中的绝大部分必然是购买国内厂商生产的低品质产品,为此国内厂商作为要素支付的成本会通过产品的出售而回流到企业,向外漏出比例很小。在这个时期,由于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规模巨大,因此投资形成的巨大收入,更是会扩大企业收入。所以在这个时期,企业整体会面临一个低成本与高收入的黄金时期。企业效益的不断增长,必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

然而,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会带来经济环境的变化。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企业的成本收益关系会发生变化,如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张,要素的供给会由丰裕或过剩变为短缺,价格因此会不断上升,随着这种上升,企业竞争力会下降,市场会萎缩;另一方面,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在消费支出等方面人们会由对数量的追求转向对品质的追求,购买力由此会由国内的低品质商品转向国外的高品质商品,有效需求会不断地向外转移,结果在企业成本提高的过程中,收入却会不断地减少。由此,企业活力将不断衰竭并抵制宏观经济增长。

在我国,质的变化约发生在进入新千年后。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资源约束越来越明显,“刘易斯拐点”由此出现,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劳动工资水平快速上升,如我国的劳动力工资平均水平在2008年达到29229元,是2004年的1.82倍,2000年的3.12倍,1995年的5.31倍,1990年13.66倍,1985年25.46倍;作为基本资源的土地供给也出现紧缺,价格一路飙升,从表2可见,工业用地的价格指数,2008年比2000年增长了24.6%;世界原材料供给的短缺也同样制约着企业。

图5 中国与印尼、泰国人均美元GDP比较

表2 工业用地价格指数(2000年=100)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竞争力的提高曾是导致东南亚各国在1997年发生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然而这些国家危机发生所产生的汇率大幅度贬值和衰退所引起的要素成本下降,却成为它们恢复竞争力的最有效工具。如泰国危机发生后,与1996年相比,1998年的平均汇率贬值了63.22%,从表1中可以看到,2000年到2003年间,它的相对竞争力再次超越我国,重新吸引大量国外直接投资的涌入,其中包括大量来自我国的投资,由此不断蚕食我国的国内外市场。

然而以上因素还不是我国企业成本上升的最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泡沫经济与汇率升值的互相加强,致使人均美元增长率以远远快于实际增长率的速度上升。从企业的成本收益角度看,2005年以来,我国的名义工资增长率平均约为16.0%,实际增长率约为11%,而同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率约为3.5%。也就是说,以劳动生产率衡量,以工资等为主的要素成本增长率相对于收入的增长率只快不到1.5%,这说明以本币计量的要素收入增长率并不是国内成本提高的最主要原因。然而,一旦将汇率变化因素考虑进来并进行国际比较,那么这种汇率升值与价格指数上升结合所产生的以美元衡量的成本变化,却是十分惊人的。如近些年来,由于汇率升值和通货膨胀,以美元衡量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约为20.03%,是实际增长速度10.66%的近两倍。这说明,以国际比较来看,我国的相对成本(假设其他国家,尤其是我国主要竞争对手的平均成本不变)以约10%的速度上升,这种(成本的上升)速度是十分惊人的,其结果必然是我国相对竞争力的快速下降,国内外市场不断丧失。

既然企业成本的大幅度上升主要是由于汇率上升和泡沫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我国企业也就难以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相应的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随着我国人均美元收入在通货膨胀和汇率升值作用下的快速增长,致使我国居民消费由原来的数量追求快速转向品质追求。由于国内厂商缺乏相应的调整时间,因此大量的有效需求被转移到国外高端产品和劳务上。据中新网2011年4月21日报道,海南免税店首日爆棚,游客对高档化妆品和高档箱包专区进行了疯狂扫荡。类似的报道也还有很多,如据凤凰网时尚编辑巴黎报道,国人在法国的老佛爷百货公司LV专柜前排队购买;iphone 4s在大陆上市的前一天夜里,就有非常多的消费者彻夜排队抢购等等,这种需求越大,那么由我国企业作为要素购买形成收入中的一个越大的比例会流向国外市场,而无法以购买本国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形式回到本国企业手中。两极分化的加强,更是会加强这种有效需求的外流。这是因为,高收入者的消费对象绝大部分是国外的高端商品,我国的两极分化是极其严重的,少数富人占有绝大部分金融资产和财富,加之严重的崇洋媚外倾向,更是加剧了有效需求的外流,近些年不仅购买国外奢侈品成为风尚,而且出国旅游与留学更是如火如荼,据报道,东部地区有接近四分之一的高中学生有大学出国留学的计划,更严重的是,出国留学的年龄有越来越小的明显趋势。

表3 外汇储备与外债规模 单位:亿

可以预见,我国有效需求外流的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这是影响我国企业收入的最重要因素。有效需求的外流必将对我国外汇储备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表3可见,虽然我国的外汇储备绝对规模累创历史新高,但外汇储备存量增长率却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外债增长率则有上升的趋势。更主要的是,随着相对竞争力的下降和有效需求的向外转移,近年来,尤其是进入2012年后,外贸顺差在快速下降,一些月份甚至变为逆差,同时有效需求向外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却在加强,因此我国的国际收支和资本项目的形势会日趋严峻。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企业必然会在高成本与低收入的夹击下陷入困境,最终使我国经济落入发展陷阱。这也就是说,作为追赶型国家,与那些曾经进入发展陷阱的国家一样,我国也难以避免这个过程,而且我国目前很可能就处在“发展陷阱”的入口,我国当前的各种症兆也都显示了这一点。

更严重的是,目前的这些症兆及其趋势,我们很可能是无法扭转的。如汇率升值,在国际经济及其规则一体化的背景下,我们的自主权是很有限的,在外部巨大力量的压力下,升值的趋势仍然会持续一段时间。要素成本方面,在土地供给日益短缺和保护必要耕地的形势下,地租水平是难以下降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加强,尤其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入,劳动成本的上升同样不可逆转。企业收入方面,随着汇率升值和要素价格上升所导致的竞争力下降,产品销售收入(占成本的比例)必然会不断下降;与此同时,人们收入提高产生的对生活品质改善的追求,一个越来越大的有效需求比例会由国内产品转移到国外产品,我国日益加剧的两极分化和崇洋媚外风气更是会加剧这种倾向。这些情况说明,21世纪初以来我国企业面临的日益突出的高成本与低收入趋势在今后一段时间,不仅难有改观,而且会继续加强。由此,也就决定了我国不可避免地会落入发展陷阱。

至于我国会以怎样的形式进入发展陷阱、应该如何应对以及是否能够顺利走出该过程,则超出了本文的范围。

[1]江时学.对拉美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初步总结[J].拉丁美洲研究,1995(6).

[2]苏振兴.未竟的工业化——对拉美国家工业化进程的考察[J].江汉大学学报,2006(3).

[3]杜传忠,刘英基.拉美国家“中等收入陷阱”及对我国的警示[J].理论研究,2011(6).

[4]陈昌兵.福利赶超与增长陷阱[J].经济评论,2009(4).

[5]蔡昉.中国经济如何跨越“低中等收入陷阱”?[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1).

[6]马晓河.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需求结构演变与产业结构调整[J].宏观经济研究,2011(11).

[7]樊纲,张晓晶.“福利赶超”与“增长陷阱”:拉美的教训[J].管理世界,2008(9).

[8]程燕,范忠宝.东南亚危机的深层原因及启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1999(3).

[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研究”课题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提出与当前讨论的主要观点[EB/OL].(2011-11-14)[2012-05-01].http://finamce.sina.com.cn/roll/20111114/175110811628.shtml.

[10]孙执中.荣衰论战后日本经济史(1949—200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36.

[11]魏达志.东盟十国经济发展史[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0:76-88.

A Discussion on the Formation M echanism of Development Trap—also a discussion on the inevitability of China falling into the development trap

YANGWen-jing,SHEN Yi-jun
(School of Economics,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Before a backward country fall into the development trap,its per capita nominalGDP growth rate(USDollars)tends to be bigger than its real per capita GDP growth rate(national currency).Actually,this phenomenonmeans the relative cost of the backward country is increasing and the relative competitiveness is declining in the internationalmarket.So themarket share home and abroad decreasing because of other countrieswhich enjoy low cost;the rapid increasing per capita nominal GDP(USDollars)leads to the highly demand for life quality and then a large amountof effective demand will transfer to the developed countries.In enterprise budget perspective,all above means increasing cost and decreasing income;in the macro view,all abovemeans foreign trade deficit is increasing and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is decreasing.Then the backward country will fall into the development trap.According to these,China is going to fall into the trap.

development trap;exchange rate;relative competitiveness;effective demand

F061.3

A

1009-1505(2012)05-0045-09

2012-05-08

杨文进,男,江西南昌人,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经济理论研究;沈亦君,女,浙江平湖人,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经济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 何志刚)

猜你喜欢
增长率陷阱竞争力
2020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2019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蓝青松:让竞争力武装到牙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台2016GDP“成功保1”
陷阱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美拭目以待的潜力城市
陷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