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十年大计专访教育部科技司司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主任 王延觉

2012-01-16 03:05
中国教育网络 2012年4期
关键词:行动计划规划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十年大计专访教育部科技司司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主任 王延觉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总体部署,使教育信息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大方针的指引下,教育部开始着力制定《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十年规划”)。

“十年规划”的起草工作是在教育部党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自2011年3月启动以来,历时8个多月编制完成了《规划》送审稿,广泛征求、吸收了国内知名专家、各地教育行政及相关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相关企业与国务院相关部门的意见。同时也反复征求了部内相关司局和直属单位的意见,最终成稿,并于2012年3月正式发布。为了帮助广大教育信息化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十年规划”的重要意义,《中国教育网络》杂志特别专访了教育部科技司司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主任王延觉,请他解读了未来十年教育信息化的规划和发展思路。

引领教育创新 发挥支撑作用

《中国教育网络》 :刚刚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是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之后又一重要的指导文件。此次“十年规划”主要有哪些内容?

王延觉: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要求,要全面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必须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大而独特的支撑作用。同时,必须准确把握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认真分析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总结新世纪以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经验,突破以往仅仅依靠项目驱动的教育信息化推进方式,加强顶层设计与体系建设,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为此,教育部决定组织制定《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对未来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整体设计、全面部署。

《十年规划》分序言、总体战略、发展任务、行动计划、保障措施、实施6个部分,共20章。

“序言部分”描述了时代背景和国内外发展态势,阐述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展望了未来发展,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整体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包括第一、二、三章。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进行了阐释,并明确了新阶段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与发展目标。

首先是指导思想,“十年规划”的指导思想为: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发展任务。坚持育人为本,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进程中,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支撑发展与引领创新的重要作用。

工作方针为“四个坚持”,即:坚持面向未来,育人为本;坚持应用驱动,共建共享;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坚持深度融合,引领创新。

总体发展目标为“三基本两显著”,即: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包括第四至十一章,是为完成规划总体目标,对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进行的统筹规划和具体部署,着重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变革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教育创新发展。

第四至八章以支持教育改革发展为出发点,描述了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基础教育信息化重在缩小地区、城乡和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重在加强数字校园建设,提升实践教学水平。高等教育信息化重在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继续教育信息化重在推进网络环境下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化重在整合信息资源,建设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实现管理信息化,提升教育服务与监管能力。

第九至十一章以加强教育信息化自身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描述了公共支撑环境、队伍建设、体制机制等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其中,公共支撑环境重点是: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解决教育信息网络普及率低、发展不均衡、农村和偏远地区学校接入困难问题;建立教育云服务模式,解决面向未来需求的、全国范围的公共存储和计算能力缺失的问题。队伍建设重点是:帮助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提高教育管理人员信息化规划、管理和执行能力。体制机制建设重点是:推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改革调整管理体制,形成权责明确、统筹有力的教育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在资源共建共享、技术创新和战略研究、产业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四个方面创新机制,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

“第三部分 行动计划”包括第十二至第十六章,提出了为实现规划目标、完成发展任务,需在近期启动、实施的具有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着重解决教育信息化的全局性、基础性问题,并开展前瞻性试点示范,包括“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与提升”、“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5项行动。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包括第十七至二十章,从“组织领导、政策法规、技术服务、经费投入”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为确保完成发展任务、顺利实施行动计划而采取的政策保障措施。

“实施部分”对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规划提出了“强化组织领导、明确任务分工、施行目标考核、推广试点示范、建立支持环境”共5项原则要求。

明确定位 落实规划

《中国教育网络》:“十年规划”的定位是什么?

王延觉:本规划是对《教育规划纲要》有关“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求的具体化。是一个指导性的规划。服务对象主要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教育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各级各类教育、关系众多部门的复杂系统工程,工作主体不仅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同时也需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中国教育网络》:“十年规划”为什么慎提定量指标,仅提出到2015年定量指标?

王延觉:《规划》对任务的描述整体上定性多一些、定量少一些,其中发展水平框架也主要着眼于从发展方向上引导、指导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发展。在《规划》的“行动计划”中,也主要对国家层面需要提供的公共服务作了定量描述,而对地方及学校的要求仍采取定性描述的办法。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极不平衡,对地方及学校的信息化工作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提出统一的定量要求。慎提定量指标、尤其是与硬件建设相关的指标,也是为了防止硬件导向。同时,考虑到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极快,即使能确定定量指标,也不宜提出过于长远的目标,因此,“行动计划”中也仅仅提出到2015年定量指标。

《中国教育网络》 :制定“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王延觉:《规划》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十年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战略目标、各项发展任务。这些目标与任务的落实,一方面需要政策的推动,另一方面,也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抓手。抓住影响教育信息化发展全局、在教育信息化工作居于基础性地位的一些共性关键问题,对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及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基于以上考虑,在《规划》中单列一章,制定了“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将其作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关键抓手。行动计划提出的5项行动,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均居于基础性地位,影响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这些工作也多是应由中央政府予以统筹考虑解决的共性、公益性问题。建议各相关部委从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给予最大力度的支持,使行动计划能够尽快启动实施。

猜你喜欢
行动计划规划信息化
北京市:印发实施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2年行动计划
十部门印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
月“睹”教育信息化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㵲阳河守护行动计划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