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部分新增院士名单

2012-01-16 09:58
中国材料进展 2012年1期
关键词:博导特聘科技进步

2011年部分新增院士名单

陈祥宝

陈祥宝:男,1956年生,研究员,博导,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复合材料首席专家;现任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副院长,总装备部先进材料技术专业组副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先后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在复合材料基础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为国内航空装备大量应用复合材料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多项部级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2项,其中18项已授权;出版著作10本,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50多篇被SCI和EI收录。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惠彬

徐惠彬:男,1959年生,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994年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0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任总装备部先进材料技术专业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材料科学与工程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学会材料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等;长期从事材料固态相变的基础研究以及特种功能材料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先后主持20多个国家重点和重大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作为学术带头人,2008年获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2010年获批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获授权发明专利81项,发表论文200余篇。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言荣

李言荣:男,1962年生,教授,博导,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共十七大代表;主要从事超导薄膜、铁电薄膜、热释电薄膜、半导体集成薄膜及器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承担国家重大和重点项目多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一、二等奖各2次(均第1排名);申请发明专利33项(授权15项),发表论文210篇(国外125篇),主编教材/著作3本。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谭天伟

谭天伟:男,1964年生,教授,博导,“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化工学会理事,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和重点项目11项;以第一获奖人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曾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亚洲青年生物化工学会授予的杰出贡献奖(YABEC Award)、BASF和中国化学会青年创新奖;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收录150多篇,EI收录200余篇。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旭红

钱旭红:男,1962年生,博士,教授、博导,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73”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部咨询委员、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德国洪堡基金会学术大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8年7月华东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90年8月美国德克萨斯州拉玛尔大学博士后,1991年获德国巴伐利亚州维尔兹堡大学洪堡基金(AvH)博士后;1992年获霍英东基金会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科研类),1998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9年获第六届上海十大科技精英称号,作为第一完成人,获1998年、2002年、2003年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08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海舟

王海舟:男,1940年生,教授级高工,博导,中实国金国际实验室能力验证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我国冶金分析表征领域多项新技术及表征方法的倡导者及发明人;首次提出原位统计分布分析表征新概念,解决了材料大尺度范围内成分及状态分布定量表征的难题;其团队所发明的具有原创性的材料组成及状态统计分布表征新方法-原位统计分布分析表征技术、惰气脉冲熔融-飞行时间质谱超痕量气体表征技术以及所建立的高温合金中低熔点痕量元素分析表征体系,确立了相关技术的国际领先地位;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二等奖多项;2006年当选为国际钢铁工业分析委员会主席。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邱冠周

邱冠周:男,1949年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导,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73”首席科学家;国际生物冶金学会副主席,原中南大学副校长;在低品位硫化矿的生物冶金、细粒矿物浮选、硫化矿电位调控浮选和铁矿直接还原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主持承担国家重点项目多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等,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2项。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田 禾

田 禾:男,1962年生,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现任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兼精细化工研究所所长:曾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发明类),2006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3年),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8年)等;入选新世纪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1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忠范

刘忠范:男,1962年生,“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化学会、中国材料学会和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常务理事等;1990年于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1990~1993年分别于东京大学和国立分子科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低维材料与纳米器件、分子自组装以及电化学研究;1997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2007年获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年获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等;发表学术论文31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9项。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严纯华

严纯华:男,1961年生,教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任北京大学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稀土生物无机和材料化学联合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科协全委会委员,北京市科协常委,中国稀土学会、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从事稀土分离理论、应用及稀土功能材料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和三等奖(第三完成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和三等奖(第二完成人),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授予的“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等多项科技奖励。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俐娜

张俐娜:女,1940年生,教授,博导;致力于高分子物理与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发现了一种崭新的低温溶解法,开创了高分子低温溶解的技术及新机理,并已初步实行工业化试验;开辟了构建基于天然高分子新材料的途径及揭示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创建了无污染、价廉、生产周期短的人造丝和玻璃纸生产新方法;揭示了多糖链构象及其构效关系,可推动食品和生命科学的发展;先后主持国家重点和重大项目10多项;曾获省级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美国化学会安塞姆·佩恩奖;发表论文410余篇,其中SCI收录370篇,授权专利62项,主编专著3部。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亚栋

李亚栋:男,1964年生,教授,博导,“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无机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结构、性能及其应用研究;曾获200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3),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3),2002年茅以升科技技术奖-北京青年科技奖,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1),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1);目前承担着多项国家重大课题项目;在国际一流的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进才

赵进才:男,1960年生,博士,博导;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光化学院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一直致力于基于纳米材料与技术的高毒性、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光催化分解以及典型的纳米材料界面吸附和界面光化学反应机理方面的研究;SCI收录180余篇,已被SCI他引4 000次以上,授权发明专利12项;任《Environ Sci Technol(ACS)》,《Energy Environ Sci(RSC)》等6个国际杂志顾问编委;曾于2002年获中国科学院-拜尔(德国)青年科学家奖、北京市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类)一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等。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统一

张统一:男,1949年生,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1988年到美国羅切斯特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0~1993年于耶魯大学出任副研究科学家;主要从事钢铁氢脆、材料的多场耦合断裂和失效,以及微观力学等范畴的研究;近年提出了固体表面本征应力和本征位移模型,建立了拉、压及弯曲载荷下测到的杨氏模量的非线性尺度律;发表论文过百篇,共同拥有专利2项;先后于1987年及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8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颁授国家青年科技奖,2001年获美国国际材料学会选为高级会员,2003年获裘槎优秀科研者奖,2009年获推举为国际断裂协会执委。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沈保根

沈保根:男,1952年生,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稀土-过渡族化合物的结构、磁性和磁熵变,纳米晶稀土永磁材料的微结构和磁性研究;承担了国家“973”、“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资助的研究项目等;曾获第三届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物理奖,中国科学院和省部级自然科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在国际著名物理学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引用400余次。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策文

南策文:男,1962年生,教授,博导,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功能复合材料与陶瓷的研究工作;曾获1992年中国青年科技奖,1999年美国陶瓷学会电子Edward C.Henry奖,2001年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四),2002年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8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获国家发明专利22项。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魏炳波

魏炳波:男,1964年生,教授,博导,“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金属学科评委,国家863计划航天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材料学部副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等;主要从事金属材料凝固科学与技术和空间材料科学研究;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和二等奖2项;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98年获第四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999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排名不分前后)

成果推介

猜你喜欢
博导特聘科技进步
宁夏大学特聘教授马玉山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发“福”字
宁夏大学特聘教授马玉山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8年河南省水利科技进步奖励项目
评《科技进步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书评)
画与理
圣彼得堡的“博导”
科技进步有力推动了煤炭工业生产方式转变
不求千里 静待朝夕——记河南科技大学物理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张大为
“美女学神”刘明侦:90后博导院长炼成记